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鄭旋
園區,隱藏著經濟發展的“密碼”。
今年一季度,湖南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7%,比全部規模工業快2.9個百分點,占全部規模工業比重達75%。
內生動力持續增強
從1988年全省首個產業園區——長沙高新區(前身為“長沙科技開發試驗區”)成立以來,經過30多年發展,園區在湖南發展全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園區普遍托管鄉鎮、街道,承擔大量社會事務,機構臃腫、人員龐雜,難以聚焦產業發展主責主業的問題,日漸突出。
去年起,湖南全面打響“園區改革攻堅戰”,剝離社會事務管理職能、規范人員管理、探索市場化建設運營等6項園區改革試點在全省鋪開。
“掙脫社會事務束縛后,招商引資高潮迭起。”益陽高新區經濟合作局局長熊宇宏介紹,此前,部門總共20多人,30%的人負責社會事務,想大展拳腳卻力不從心。
通過改革,益陽高新區將171項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移交市直部門和赫山區委、區政府,托管的“一鎮兩街道”移交赫山區管理。
機構和人員也同步“瘦身”。領導班子由7名減至6名,內設機構由8個減至6個,事業單位由5個合并為2個,編制由695名精減至214名,在職人員(含國企)由1685人核減至664人……
“75%的人員向招商、產業等一線部門傾斜。”熊宇宏說,甩掉“包袱”后,園區新簽約項目48個,引進500強企業2家、湘商回歸企業12家。一季度,園區取得首季“開門紅”,信維電科、金博股份、三一益陽產業園、益陽橡機等企業發展紛紛實現突破。
經濟貢獻度進一步提升
“五一”臨近,郴州高新區涌動著建設的熱浪。在瑞熙2GWH電化學儲能系統總裝項目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機械車輛來回穿梭,工人施工緊張有序。
“對比去年同期,今年一季度,園區開工建設的項目數量和投資體量均有所提升。”郴州高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說。
作為湖南自貿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近年來,郴州高新區聚焦有色金屬新材料、電子信息技術、先進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產業,推動“兩主一特”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
數據顯示,2024年,郴州高新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以上,增速排名居全省前三;外貿進出口額完成160億元,同比增長20%;實際使用外資1.59億美元,同比增長68.4%,總量保持全省第二。
園區是經濟發展的“主陣地”,產業是園區發展的主責主業。今年以來,湖南著力推進園區整合優化,根據已出臺的《園區主特產業指導目錄》,加強引導園區產業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國家級園區“兩主一特”、省級園區“一主一特”……園區產業“各有千秋”,共同繪就湖南高質量發展的“昂揚曲線”。
2024年,全省園區規工增加值、畝均稅收、產業投資、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分別增長9.5%、17.2%、20.6%、10.1%;10家園區進入全國100強、4家園區進入50強,“千億園區”達12家。
更好服務園區發展
以拼政策、拼資金、拼獎補等方式推動園區發展的老路日漸走不通,湖南鼓勵各地園區把更多精力和資源,投入到構建更好的營商環境和產業生態當中去。
“從簽約到拿地開工,僅用時1個多月,這是我們單位最快開工、最快投產的項目。”諾天科技項目建設碳化硅設備研發及深度加工、高純碳化硅基材生產基地,負責人黃超斌對株洲高新區的項目服務速度稱贊有加。
在該項目啟動之初,株洲高新區成立工作專班,實行“一企一策”,為企業上門提供“私人訂制”服務。“企業完全不用操心項目建設,只要騰出精力搞生產。”株洲高新區項目服務局局長彭建軍說。
在做實服務的基礎上,株洲高新區將產業生態建設上升到戰略高度,先后舉辦企業大會、體能拓展、桌游互動等系列活動,成立企業家聯合會,推動園區干部和企業、企業和企業之間的交流,互助共贏。
湖南通過推進“五好”園區創建,打造一個個優化營商環境和產業生態的“示范區”,不斷激發經濟發展的動力。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