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承載著全國半數以上人口和超三分之一的GDP,在促進城鄉融合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在長沙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時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形成新的增長點”。隨著社會環境不斷變化、產業結構快速調整,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亟須強化人才支撐。當前,湖南縣域不同程度面臨高端人才引進不易、本土人才流失、技能人才供需失衡等問題,制約著產業升級與創新突破。鑒于此,應將人才置于戰略核心,強化“引育留用”全鏈條創新,構建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適配的人才生態體系。
創新引才聚才機制,破除縣域人才引進障礙。以“智匯瀟湘”工程為抓手,突破傳統制度約束,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精準引才機制。構建動態更新的重點產業緊缺人才目錄,運用“德爾菲法”精準評估人才缺口,構建產業鏈與人才鏈的緊密匹配模型,有效解決縣域引才過程中“供需錯配”問題。創新柔性引智,激活人才共享新生態,構建“候鳥型專家”管理數據庫,實施彈性工作制量化評估體系,建立“周末工程師”服務積分制度、“云端顧問”遠程協作平臺,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智力成果確權。建立健全以貢獻度為核心的人才評價體系,深化梯度激勵,對A類領軍、B類骨干、C類基礎人才實施差異化支持。建立健全縣域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優化人才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完善人才公寓、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配套設施舉措,提升人才的歸屬感和滿意度。
構建產教融合生態系統,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動態調整職業院校專業布局,構建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縣域產業“三維對接”新模式,即專業設置緊密貼合產業集群需求、課程體系嚴格對應崗位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無縫銜接。構建縣域產業與職業院校之間的“需求矩陣—響應模型”,建立縣域產教融合信息平臺,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監測與產業人才需求預測的智能聯動。在裝備制造、文化旅游等我省縣域經濟優勢領域,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現代產業學院,形成“校中廠”“廠中校”實體化運作模式。構建縣域“1+X”證書制度實施框架,開發模塊化課程體系,并基于OBE理念構建課程質量評價體系。實施“青苗計劃”跟蹤培養項目,構建涵蓋職業能力測評、崗位勝任力模型等要素的人才成長檔案系統,對人才進行“精準畫像”,攜手龍頭企業共創“職業成長階梯”項目,大力培養優秀現場工程師與技術骨干。
完善人才服務生態系統,優化縣域人才留用長效機制。構建基于“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縣域人才服務模型,形成“基礎保障層—職業發展層—價值實現層”三級服務體系。一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才扎根的支撐力。實施“安居優享”工程,建立人才住房供給動態調控機制,實現“入職即入住”。針對縣域商業配套短板,在產業園區試點“人才驛站+共享空間”模式,集成咖啡書吧、健身中心等設施,以人文溫度彌補縣域硬件短板。二是貫通職業發展通道,激活人才成長驅動力。推行專業技術人才“雙通道”晉升模式,構建融合科研產出、技術轉化等多元要素的職稱評審新體系。在縣域特色產業試點“定向設崗”機制,并賦予“特崗特評”權限,可單獨設立職稱評審指標,創設類似“湘聚人才獎”“縣域工匠勛章”等榮譽激勵項目。三是助推價值實現,強化人才認同歸屬感。建立人才“價值實現賬戶”,將人才參與縣域治理、鄉村振興、智庫建設等納入積分體系,積分可兌換創業孵化資源、文旅消費等權益。
建設人才數字化治理體系,提升人才資源配置效能。以旨在實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共享、流程優化、便民服務的人社部“金保工程二期”建設成果為基礎,構建包含人才基礎信息庫、崗位需求庫、政策資源庫的縣域人才“三庫一體”數據中臺,其中崗位需求庫可對接省內“智賦萬企”行動數字化轉型項目。利用機器學習算法,結合自然語言處理技術(NLP),實現崗位要求與人才簡歷的智能、精準匹配。構建“人才數字孿生”系統,通過數據畫像技術形成人才“能力雷達圖”“發展潛力預測模型”。構建人才政策“精準推送—效果評估—動態優化”循環機制,建立包含政策知曉率、兌現滿意度等維度的評估指標體系,開發人才效能監測預警系統,依據邊際效益分析調整人才政策;推動實現“人才碼”服務標準化,使高層次人才憑“碼”即可免費逛景區、享健身,暢享交通出行、就診醫療、金融稅務、商務活動、研學教育等多元化綠色通道服務。
(作者單位:中共婁底市委黨校)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