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研學作為革命傳統教育與現代旅游產業融合的創新模式,近年來熱度持續攀升。湖南是偉人將帥故里、工農革命熱土,紅色文化資源得天獨厚。全省有省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2個,其中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38個,數量位居全國各省市第一,全省查明登記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單位2300余處,革命文物資源總量和重要資源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保護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加強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發揚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當前,湖南應進一步整合、利用好紅色資源,切實提升紅色研學旅游品質,推動傳承紅色基因。
堅持內容為王,彰顯紅色研學旅游深刻內涵。研學的根本目標是育人,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一是建設一批精品線路。深挖地方紅色資源、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邀請高端智庫及專業機構參與謀劃,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歷史+民俗+生態”研學精品線路。比如,近年來我省通過整合資源,串珠成鏈、并鏈成片,推出了“我的韶山行”“領袖元帥”“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等10條紅色研學精品線路。其中“我的韶山行”啟動兩年來,接待研學學生58萬余人次,帶動社會研學160萬余人次。二是打造一批精品課程。構建紅色研學課程聯合開發機制,爭取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智力支持,打造一批叫得響、有特色的精品課程,推動研學課程向沉浸式、互動式、感召式教學轉變。比如湖南省韶山管理局以賽促建,舉辦“我的韶山行”紅色研學“十大精品課件”“十大金牌講師”大賽,推出《補丁睡衣的本色》等精品課程,有機融合文物展品、現代科技與思政教育,讓受眾深刻領會一代偉人毛澤東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的精神風范。
注重需求導向,豐富紅色研學旅游發展模式。應加強游客需求分析,不斷創新、豐富紅色研學旅游發展模式,激發游客興趣。一是分眾化定制旅游線路。借助智能算法,根據不同年齡段參與者的興趣和需求,設置不同的研學路線和配套服務。對于兒童群體,開發以簡單游戲、聲光電情景、親子互動為主的紅色研學活動;對于青年群體,創作開發紅色劇本殺、沉浸式小劇場等研學項目;對于老年群體,推出紅色文化養生游。二是加強數智技術賦能。互聯網時代,傳統的展覽式、講解式研學已難以滿足游客需求,應充分利用VR、AR、全息投影、觸摸屏互動等數智技術,打造沉浸式新場景、新空間,讓游客身臨其境,獲得生動而深刻的教育。例如,在韶山毛澤東故居,游客通過掃描書房二維碼,手機屏幕上便會出現少年毛澤東刻苦讀書的畫面,同時伴有語音,講解其學習生活和思想成長歷程,大大提升了研學旅游的感染力。三是增進情感共鳴。引入角色扮演、互動游戲、自主文創等方式,增強紅色研學的參與度、體驗感,體驗應兼顧政治性、文化性、趣味性,避免庸俗化。比如花垣縣十八洞村推出苗繡和扎染技藝體驗、矮寨大橋模型搭建等互動體驗式項目,讓游客通過“動腦”“上手”感受山鄉脫貧、蝶變歷程,提升了研學的趣味性。
強化主體協同,形成紅色研學旅游發展合力。紅色研學涉及旅游、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涵蓋政府、景區、學校、游客等多元主體,應廓清不同主體職責、構建協同機制。一是加強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統一規劃、整合資源、合理開發、牽頭保護、科學監管等職能,優化參與主體之間的交互機制。二是突出景區的運營主體地位。景區在推進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應加強研發、營銷與管理,提升紅色研學游前、游中、游后全流程服務管理水平,構建高效實用的評價分享系統,給予各主體充分的訴求表達機會。三是聯動多元社會力量。組織文旅、學校、群團組織、科技公司、游客、當地居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紅色研學創意策劃,協同推進紅色研學旅游發展。
活用媒體平臺,拓寬紅色研學旅游宣傳渠道。拓寬宣傳渠道,是紅色研學游提質升級的重要推手。一方面,以平臺為主陣地,打造線上線下交互的紅色研學傳播平臺。線下,可通過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等,宣傳推介湖南紅色研學品牌;線上,可利用小紅書、抖音、B站等頭部自媒體平臺,展示湖南紅色研學游景點線路,并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定位目標受眾。另一方面,以創意為主抓手,打造“頂流”“爆款”,擴大傳播影響力。通過制作H5交互頁面、精良短視頻以及組織開展網絡達人直播、紅色快閃活動等方式,用生動的影像、走心的語言、新穎的方式,講述好湖南紅色人物、紅色遺址故事,提升游客參與紅色研學的獲得感。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