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華李貴羅徽
田野,凝聚著豐收的希望;
鄉村,奏響著振興的樂章。
在郴州市蘇仙區坳上鎮坳上村蔬菜基地內,一排排溫室大棚整齊劃一地排列在地頭,大棚內綠意盎然。趁著天氣晴好,村民們正忙著采摘,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在蘇仙區良田鎮良田村的油菜千畝示范片農田里,油菜耕種一體機正在忙碌地穿梭作業,成功將“冬閑田”轉變為“增收地”。
在蘇仙區棲鳳渡鎮瓦灶村,“崇德向善積分銀行”積分兌換超市里不時傳來陣陣笑聲,這里的村民正在進行積分兌換。
從綠意盎然的蔬菜基地,到忙碌的油菜千畝示范片農田,再到和美鄉村的幸福村落……一切都在蘇仙大地上,形成一幅幅動人畫面。
蘇仙區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作為重要政治任務、首要民生工程和頭等大事來抓,堅決做到“四個不摘”,強化“三個落實”,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蘇仙區于2021年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14個鄉村振興示范創建縣(市、區)之一,2023年農業農村部公布2023年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蘇仙區光榮上榜。
跑好鄉村振興“接力賽”,
筑牢防返貧“堤壩”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數據顯示,近年來蘇仙區新識別監測對象247戶642人,風險消除監測對象72戶184人。截至目前,全區幫扶對象共3994戶10234人,其中穩定脫貧戶為3488戶9143人,監測對象506戶1091人,未出現一戶一人返貧致貧。
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于蘇仙區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聚焦“信息預警、重點排查、精準幫扶”三個方面精準發力,堅決筑牢防返貧致貧底線。
在信息預警方面,蘇仙區成立由區農業農村局(區鄉村振興局)牽頭,18個行業部門配合的聯席工作機制,建立了監測預警、信息比對和數據共享三項工作機制,每月開展1次數據交換、信息比對,通過全面監測,及時交辦預警。2024年共清洗各類問題數據7750多條,能修改的問題數據均已整改到位,實現了動態清零。
在重點排查方面,各鎮針對區級推送的重點戶信息,將信息統一報送到區農業農村局(區鄉村振興局)進行審核,區農業農村局(區鄉村振興局)對相關資料進行審核、打分,納入每月平時成績。2024年8月到9月對全區所有農村地區和農村人口77139戶220191人開展了防止返貧監測幫扶集中排查工作,全區屬于排查范圍的“三有”人員全部排查到位。
在精準幫扶方面,蘇仙區根據監測對象風險類別,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對所有監測對象開展精準幫扶,精準施策,及時化解風險,并及時錄入全國防返貧監測信息系統。并完善配套政策,印發了《蘇仙區2024年防止返貧監測幫扶集中排查工作方案》《蘇仙區2023年農村改廁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牽頭制定了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申報政策“明白紙”和幫扶政策“明白紙”,對過渡期相關政策進行了梳理、明確和優化。
牽住產業興旺“牛鼻子”,
激活“振興”原動力
在107國道株洲至坪石段,一座充電站僅用27天,就以“蘇仙速度”完成了新能源充電站從項目選址、發改備案、報批報建、土地使用批準到場站施工、電力檢驗、竣工驗收、投入使用等一系列程序。
這占地4600平方米,擁有22個充電樁的“棲鳳渡充電站”,可容納重型和以下電動貨運車輛、小客車充電,目前是107國道株洲至坪石段最大充電站。
但一般人想不到的是,這個“最大充電站”居然是村里投資建設的。2024年1月,棲鳳渡鎮棲鳳渡村成立了首家強村公司城驛公司,2024年5月,城驛公司在充電站設立配套建設服務中心,投資40萬元打造出一座集旅游咨詢、旅游公廁、便利店、司乘休息室等于一體的多功能國道精品驛站。截至2024年10月,棲鳳渡充電站已累計提供充電服務30000臺次,實現村集體增收20萬元。
在郴州棲漢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蓮藕加工生產車間,切片、清洗、裝袋,工作人員們正有條不紊地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依托當地河網密集優勢,郴州棲漢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經營士地1036余畝,大力發展蓮藕產業,并配套建設加工廠,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不少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收購商前來考察環境、訂購產品。該公司全年季節性用工3000余人次,讓莊門村的富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了再就業。同時,該公司先后帶動周邊大小蓮藕和蔬菜種植戶300余戶,為本村及周邊村子種植蓮藕的村民按市場批發價收購蓮藕,解決大部分村民蓮藕的銷路問題,每年帶動農民增收近千萬元。
輸血不如造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蘇仙區將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牛鼻子”,牢牢抓住這一主線謀劃發展路徑,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探索現代農業經營新體系,通過打造標準化農業示范區、大力推廣特色種植等,將美麗鄉村建設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相結合,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繪就新時代鄉村振興多彩畫卷。
通過重點扶持、連續扶持,培育壯大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打造一批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群,做大做強一批區域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目前全區蔬菜產量22.04萬噸,產值6.7億元;新增“湘江源”蔬菜省級區域公用品牌4家;供粵港澳大灣區蔬菜超4987噸,實現銷售額0.6億余元。推選烏米香姐、芝草食用菌、棲漢蓮藕、福城包子等十幾個產品入選“郴品郴味”優質特色農產品名。
優化生豬養殖和屠宰加工布局,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實現規模化生產與標準化養殖、工廠化屠宰與加工、品牌化經營、冷鏈化流通和一體化管理,推動生豬全產業鏈均衡聯動發展。全區規模生豬養殖場324個,其中年出欄萬頭以上養殖場18家,省級以上生豬產能掛牌調控基地36家。
打好“四類鄉村”主動仗,
鄉村有顏更有質
鄉村振興不僅是要改善鄉村環境,更要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質,村民有了精氣神,鄉村未來的發展才能走得更遠、更穩。
走進飛天山鎮和平村,道路平整、青磚黛瓦、環境優美,一幅“景在村中,村融景中”的美麗鄉村畫卷呈現在眼前。“現在的和平村和以前比,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環境美化了,村里的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和平村村民吳海洋說。
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蘇仙區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自治、依法監督”的原則,堅持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堅持目標驅動、項目推動、景區帶動、干群聯動,扎實開展“四類”鄉村建設。
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近年來共拆除888878.41平方米。以省級重點片區村規劃為指引,打造飛天山鎮清江村、飛天山村、龍灣村、高椅嶺村和五里牌鎮翠江村等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示范樣板。
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面推行首廁過關,倒排工期,按時推進工作,近年來完成戶廁改造2383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6.2%。
按照“一村一點”原則,推進村級融合站點建設,綜合利用城鄉客運一體化首末站、農村現有的郵樂購、村郵站等場地劃設農村物流儲存區域,建成村級物流綜合服務驛站113個,平均每年為每個村級服務驛站創收4500余元。
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培育文明鄉風,深入開展“理潤蘇仙”“好人之聲”等宣講活動,常態化開展“我們的節日”“村晚”“村BA”、村廚大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讓文明實踐浸潤群眾生活。
蘇仙區美麗鄉村的新風貌,給群眾的生活帶來滿滿的幸福感,更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保障。
“現在,喝水全達標,住房不怕暴雨澆,雨天走路不臟鞋,農民辦事不用跑。村里人吃穿不用愁,房前屋后環境越來越美。”許家洞鎮鐘家村村民鐘久金說出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心聲。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