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市新時代農民培訓學院。(岳陽職院供圖)
胡海林李陸平徐典波
時代出新卷,揮筆起宏圖。
2023年10月26日,岳陽市新時代農民培訓學院掛牌成立,這是全省首個農民培訓學院。
以黨建領航、服務“三農”為辦學宗旨,岳陽市新時代農民培訓學院打造人才強勁引擎,全力賦能鄉村振興。
一年多來,岳陽市新時代農民培訓學院已開辦各類培訓班39期,共培訓學員近3645人,有力地促進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飽蘸培訓“濃墨”,繪就巴陵錦繡。
一批批學員從這里“飛”向希望的田野,在各自的工作崗位或經營領域干得風生水起,共同描繪岳陽鄉村振興的多彩畫卷。
黨建鑄魂,擎起思想之旗
岳陽是紅色熱土,也是農業大市,基層黨員有33萬名。
如何發揮教育培訓作用,激發黨建活力、引領鄉村振興,岳陽一直在探索。
早在1999年,岳陽市委、市政府委托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創辦岳陽市農村黨員基層干部實用技術培訓基地,是湖南省首批農村基層干部培訓示范基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基地基礎設施陳舊、培訓能力弱化,無法滿足新時代教育培訓需求。
改革創新,先行先試。
2023年10月,岳陽市委組織部發揮牽頭抓總的作用,指導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完成對基地的升級改造,安排黨員教育中心副主任兼任學院副院長,負責宏觀管理,協調指導培訓計劃安排,并將基地重新掛牌更名為岳陽市新時代農民培訓學院。
岳陽市新時代農民培訓學院開發“黨性教育+”系列精品課程,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引領鄉村振興。
“狠抓黨組織建設,將黨小組打造成工作骨干隊伍,并成立若干黨員先鋒隊,在搶險救災、集中攻堅中發揮主力軍作用。”汨羅市羅江鎮石侖山村黨支部書記孫陽輝深諳黨建之道。
為此,該村建立了紅色文化陳列館。陳列館成為黨員干部的精神“加油站”、遠近聞名的紅色“打卡地”。石侖山村被中組部授予“全國紅色文化村”稱號。
“抓好黨建是本職,抓不好黨建是失職。”平江縣加義鎮蘆頭村黨總支把抓基層黨建擺在突出位置,不斷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一個支部一座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岳陽縣新墻鎮清水村黨總支十分注重基層黨建。“黨建紅”成為鄉村振興中最鮮亮最耀眼的色彩。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秉承為民初心,農村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義不容辭地肩負著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
創業致富,凝聚奮進之力
放了半輩子牛的嚴奉華怎么也沒想到,有朝一日能站上講臺,成為一名“特聘教師”。
2023年12月7日,在岳陽市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草食動物養殖技術培訓班上,嚴奉華受邀上臺,為全市農村黨員、養殖大戶講授牧草栽培、加工、肉牛養殖場的管理與操作技術。
岳陽市新時代農民培訓學院成立伊始,就把農村實用技術培育作為重點,讓廣大新農人真正學到技術、指導實踐。
因地制宜發展生產、開展經營,廣大學員結合學習所得,在創業致富路上唱響奮進之歌。
利用臨近長沙的區位優勢,汨羅市弼時鎮村民任志明,大力發展綠色水稻種植,其紫稻米走俏長沙。岳陽縣黃沙鎮村民羅聯喜,與丈夫一起養牛,從當初的2頭發展到了現在的30多頭。依托豐富的蔬菜資源,華容縣操軍鎮侯凱開展酸菜、剁辣椒等醬腌菜精深加工,年銷售量3000余噸。
臨湘市長塘鎮村民馮星民的種養基地,被授牌“臨湘市種養示范基地”。他積極開展梅花鹿養殖,并養土雞、種黃桃。今年養殖的梅花鹿達180多頭,銷售收入預計達130萬元。
耕耘市場,積累經驗,由“小步走”到“大步跑”,不少學員的創業實踐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岳陽縣學員張喜愛在該縣新墻鎮流轉土地1100多畝,大力發展黃精、瓜蔞種植業。目前,黃精、瓜蔞長勢喜人。當下,他正在描繪更大的藍圖:再次流轉土地3000畝,與人合作開展中藥材種植、光伏發電和牛蛙養殖等。
君山區良心堡鎮學員余在兵,與村民合作創辦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川湘聚寶盆”牌茶椒線上線下銷往全國各地,2024年收入有望突破500萬元。培訓學習后,他決定擴大種植面積,開展立體種植養殖,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
頭雁引領,拓寬共富之路
岳陽市新時代農民培訓學院利用自身優勢,探索實踐教育培訓與鄉村振興融合融通的實施路徑,讓“頭雁引領”將教育培訓“流量”轉化成經濟效益“增量”。
“我們因地制宜推廣黑斑蛙養殖,帶領村民增收。”平江縣三墩鄉鄒家村積極探索發展“稻蛙共生”綠色生態循環產業。
汨羅市羅江鎮石侖山村創辦鄉村互助社、產業合作社和村級供銷社,2023年集體經濟突破50萬元,2024年將再上新臺階。
在村支兩委帶領下,廣大鄉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對接市場需求,挖掘發展潛力。
——做活土地文章。汨羅市桃林寺鎮同心村流轉農田實施“小田改大田”,大力發展油茶、紅薯、藥材等種植。臨湘市五里牌街道楠木村統一流轉撂荒地、坡耕地、夏濕地,平整改良后承包給種植大戶。
——打造特色產業。湘陰縣鶴龍湖鎮聯星村發展以“五大板塊”(養殖鱸魚、小龍蝦,種植蓮藕、藠頭和馬尼拉草)為主導的特色產業。岳陽縣步仙鎮山美村大力發展黃花菜種植、金盆柚種植等產業。
——發展“庭院”經濟。平江縣安定鎮田陌村打造系列特色種植養殖片區,人均年收入達12000余元。
——推進“村企合作”。湘陰縣洋沙湖鎮金輔村與省級龍頭企業合作,發展油菜種植等產業,帶領村民共同致富。金輔村成為湖南“一村一品”重點村。
不僅如此,不少村支兩委不斷放大資源優勢,拉長鄉村發展產業鏈。
平江縣長壽鎮國富村打造“全域旅游+生態農業+配套服務”產業鏈,先后成立民俗旅游、蔬菜種植等三家合作社,興建千畝油茶基地,經濟發展步步登高。該縣龍門鎮漁潭村積極整合資源,成立了多家米粉、面業公司。其中,豪園米粉廠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安置婦女就業100多名。
“三治”融合,澆開和諧之花
培養鄉賢能人,是岳陽市新時代農民培訓學院努力的方向,成為賦能基層治理水平的寶貴資源。
“居民彭某因建房影響侯某家采光,引發激烈的鄰里糾紛。我們采用‘群英斷是非’工作法進行規勸,最終兩家握手言和。”這是湘陰縣樟樹鎮樟樹港社區的鄉村治理經驗。
“群眾事群眾議,鄉村發展靠大家。”樟樹港社區推行“板凳議事會”,激發村民主人翁精神,全民參與鄉村治理。屈原管理區河市鎮三和村成立“五老講師團”,不斷優化鄉村治理。
通過自治、法治、德治等手段,各地村支兩委帶領干部、群眾積極探索基層治理之路,有效化解群眾矛盾糾紛。
在注重普法教育的同時,汨羅市羅江鎮石侖山村全面推進“羅江夜話”進屋場,發動“五老一新”參與,并成立民間公益組織“樂善之家”,村里形成了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鷹山社區建有社區食堂,興辦老年大學、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湘陰縣鶴龍湖鎮聯星村成立老年協會,打造功能齊全的“老年之家”;建立多個圖書室,舉辦國學講堂,輔導孩子學習。
細微之處顯真情。平江縣歸義鎮南江社區設立紅色物業,成立“微管家”服務團隊,及時解決居民群眾“微心愿”“身邊事”。
筑夢田野,繪出豐景。
回望成立一年來走過的路,岳陽市新時代農民培訓學院使命在肩、信心滿懷,將匯聚更大的“能量”,提高“三農”人才培養質量,為推進鄉村振興高奏“培訓興農”的時代壯歌!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