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衣坊。楊文彪攝
簡介
繡衣坊位于郴州市汝城縣,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保存至今。坐東朝西,青石結構,三門四柱,通高7.1米。繡衣坊系為旌表范輅任監察御史時的德行而建。范氏家廟位于繡衣坊旁,是范氏家族的宗祠,建于明代。大門上懸掛“翰林第”等匾額,表明了范氏家族范淵及范輅、范永鑾等“兄弟進士”“叔侄進士”之榮耀,橫梁下懸掛明代兵部尚書王守仁(王陽明)題贈的“世篤忠正”匾額。“中丞公祠”與繡衣坊同期建造,同為明朝廷之旌表而建。明世宗欽賜“紫微堂”堂匾,中廳橫梁下懸掛著名書法家范廷揚所書《范輅傳記》木刻。
王瓊華
“繡件衣服,也要幫他蓋一座石碑坊?”我曾指著范家橋頭前的繡衣坊,這般問過父親。那是一天的中午,紅日高照。我隨父親上街買作業本和鉛筆。我那時剛報名上小學一年級。父親拍拍我的腦袋說:“這可是紀念一位剛正不阿的古人。他叫范輅……”
范輅,明成化十年(1474)生于汝城一個叫三拱門范家的村子。其字以載,號三峰。詔曰之下,他做過監察御史,也就是被譽為“繡衣”的一職。
一
“繡衣”一詞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武帝時期,當時設有“繡衣直指”之職,也稱“繡衣御史”或“繡衣直指御史”,職責明確得一目了然:“討奸猾,理大獄。”他們的身份特別,朝廷也就確定繡衣作為他們標簽式的“工作服”。王莽時期,改“繡衣直指”為“繡衣執法”。之后,“繡衣”便演變成為監察御史的別稱。所謂繡衣坊,其實就是一座旌表監察官員的牌坊。
范輅,一位常常兩頭不討好、里外不是“人”的監察御史,得這么一座熠熠生輝的牌坊,實屬不易。
“行人司行人”,范輅中進士后擔任的第一個官職,品階低,但履行“掌傳旨、冊封”等事務,代表皇帝頒行詔敕、冊封宗室、撫諭四方、賞賜、慰問、賑濟等,也格外受人喜歡。有一次,范輅奉旨前往冊封純化王。冊封畢,純化王按常規給冊封使節贈送金銀,以表謝意。范輅堅辭不受。純化王不知范輅的清白品行,誤以為是白天人多怕議論,晚上再來贈送。范輅很不爽地說:“難道范某是接受黑夜賄賂之輩?”純化王又是后悔,又是慚愧。他被范輅的清廉所感動,賦詩《賦贈天使三峰范老先生還朝詩》,并制成金字緞軸,親驅快馬追到途中贈與范輅。
不過,范輅很快成了明寧王朱宸濠和閹宦權臣的眼中釘、肉中刺。
范輅是一位嫉惡如仇、義無反顧的人物。他與朱宸濠的斗爭,主要體現在反對朱宸濠的僭禮行為和挫敗其篡位陰謀。據《明實錄》記載,朱宸濠妄自尊大,要求撫、按、三司等地方官員穿朝服到王府行禮。范輅公開質疑,并上奏朝廷,得罪了朱宸濠。
范輅無所畏懼,跟著又彈劾太監畢真“貪虐十五事”,朱宸濠和閹宦權臣當然對其恨之入骨。就在范輅上疏勸阻皇帝外出尋歡作樂時,他們乘機誣陷范輅“誹謗宗藩、妄議朝政”。沒料到,明武宗竟然聽信讒言,逮捕范輅。見他這遭遇,同僚們潸然淚下。范輅甩甩袖子說:“無妨無妨,大丈夫該如此也!”范輅作為要犯解押赴京時,朱宸濠偷偷派出多名刺客,一路跟蹤。這天,押解范輅的船只停靠碼頭時,恰好旁邊停了一艘客船。當晚,突然起了大風浪,將范輅乘坐的船沖向下游十多里。刺客誤將客船里的人全部殺害,回去向朱宸濠報功了。
范輅入獄后,不少正直的御史連續上疏,請求皇上赦免。關押一年多后,正德十四年(1519)夏四月,范輅被貶為四川龍州宣撫司。不久,朱宸濠及畢真等人舉兵叛亂,但很快被王守仁率部平定,朱宸濠兵敗被俘。但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明武宗駕崩,嘉靖皇帝即位,范輅才得以官復監察御史原職。這天,范輅走出牢房,未見半分懊悔,甚至還倔強地把頭一仰,那一句掛在自己嘴上十幾年的口頭禪又沖了出來:
“此心若有纖毫偽,口舌飄零不得還。”
這話說得蕩氣回腸。如果不能做老實人說老實話,我范輅這舌頭就用不著了。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范家村人稱范輅的骨架比這座繡衣坊還硬扎。
當然,再扎實的繡衣坊,也是一塊一塊石頭砌上去的。
洗雪冤屈之后,范輅很快升為江西按察副使,繼而任廣東參政、福建按察使、山東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福建左布政使等職。禮部尚書范謙為范輅作傳記贊曰:“公居官三十年,家無長物,僅存俸銀九十兩,布衣木笏,守父田九十工耳。為人好學,勵行剛方,廉潔忠義儉約、恤寡憐貧,彰善嫉惡……除逆黨、劾貪污、卻饋金、焚妖皮、勤政恤民。”于是乎,范輅驀然化成了一座千古流芳的繡衣坊。
信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國謀事、為民謀利的范輅,最終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清正廉明的美名。繡衣坊的用料特意挑了白石,該是“清白如石”的寓意吧。它是一種功德的贊譽,更是一種精神的彰顯。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范輅之后,三拱門范氏又涌現了立朝忠鯁、居官仁恕的范淵,親民節儉的知縣范永鑾,廉重明慎的知府范仲趙,無歸喪費的知縣范仲住,節儉謙讓的縣令范宗裕。他們的敬業,讓范氏家廟中廳內懸掛上了“文章氣節”“師表晉紳”“忠義勤勞”“功施民壯”“世篤忠正”“屏輸西蜀”及“進士”“文魁”“經魁”等匾額。中廳內保存的兩塊恩榮碑,正面、背面居中浮雕“恩榮”兩字,飾以龍紋,足見貴氣。東邊一巷之隔的“中丞公祠”,是與繡衣坊同時期建造,同為明朝廷為旌表監察御史范輅而建。“世臣方伯弟,喬岳繡衣家”,公祠中這副楹聯,洋溢著一門三代御史的自豪,即范輅及其族叔范淵、侄子范永鑾。他們還是一門三進士。明世宗欽賜“紫微堂”堂匾作為祠堂的堂號,族人始終不忘恩寵與榮光。祠堂橫梁下懸掛大量的名人題贈的匾額,最為出名的是中廳橫梁下懸掛的著名書法家范廷揚所書的《范輅傳記》木刻匾。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此話也說出了一方的教養、一方的風尚是多么重要這個道理。
翻開史冊,即可知道,汝城曾出現一大批剛正為民的監察御史。如,朱英初任御史時,參劾不避權貴,甚至慷慨陳詞抗辯:“假若如陳循的做法,則凡遭到御史檢舉批評的人都將挾仇誣告攻擊,那么,御史將緘口不言,官吏將沒人監督了!”其政績和對國家的貢獻在《明史》中有所記錄,贊其“文武兼資,偉哉一代之能臣矣”。又如,朱海曾任南京監察御史,后遷江西提刑按察使司僉事,查案不講情面,達官貴人對他很忌憚,病死任上時,囊中空無一物,殯殮都沒有資金。其子朱守恕,后官至南京浙江道御史、云南提刑按察使司僉事,性格果敢剛強,有其父風范,人稱“父子繡衣”。同時,鄧文璧,曾任云南提刑按察使司副使;朱炳如,曾任監察御史、兩浙鹽運使、浙江按察使。除了繡衣坊,汝城還有一批保存完好的紀念監察御史的遺跡。在津江村,有專為紀念朱海所建的克紀公祠和豸史第;在外沙村,有為紀念朱英所建的太保第;在東正村,有為紀念明朝監察御史孫逢吉、孫奎彰而建的御史第……這些都是當今學者所稱汝城“御史現象”的生動見證。
時至今日,繡衣坊成了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旌表監察官員的牌坊。它也被譽為“湖南第一坊”。在可見的湖南石牌坊中,繡衣坊屬其中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
二
繡衣坊,是一件藝術品。
汝城繡衣坊坐東朝西,分主樓、次樓、邊樓,三門四柱,每樓檐下有斗拱。中門門楣上方橫額內自右至左陰刻雙勾“繡衣坊”三個正楷大字。橫額右上部陰刻上款“巡按湖廣監察御史毛伯溫,整飭郴桂兵備副使汪玉,郴州知州沈炤同、魯玘、判官姚佐為邑人監察御使范輅立”,左下部陰刻下款“桂陽知縣陳德本,典使張萬釜,儒學教諭吳洲,訓導李珍,大明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立”。
背面形式、內容與正面同。中門上、下桁分別鏤刻“雙鳳朝陽”“雙獅滾球”浮雕。背面同一位置分別浮雕“三鳳朝陽”“雙麒麟滾球”。左門楣正面浮雕鳳鳥,白鷺,蓮花,背面浮雕雙猴摘桃圖案。右門楣正面浮雕老鷹山羊,背面浮雕山鴣麋鹿等圖案。各種動物形態各異,生動逼真。檐下靈窗鏤雕孔雀牡丹、鳳凰牡丹圖案。
主樓正脊兩端置螯魚,兩側檐左、右端置有六尾螯魚。中門柱腳置獅一對,一獅昂首含珠,一獅咧嘴嘶鳴之狀。四柱前后均鑲嵌護柱石一塊,護柱石下部為石鼓,每鼓中部均有浮雕異獸。繡衣坊整體造型古樸而凝重,集中反映了汝城地域文化、藝術狀況和當地民風民俗,積淀著華夏文明精髓,屬于集政治、歷史、數學、文學、力學、建筑學、美學為一體的明清建筑精粹,堪稱中國傳統石牌藝術的杰出之作。
有人說,這座蓄藏著堅忍力量的繡衣坊,有一種活態特質。因為范輅賦予了它生機勃勃的靈魂。而在我眼中,繡衣坊就是一位樸素又親切的鄉黨,好像還在跟后人聊及往昔。
族人那年曾捎信給范輅,告知家祠即將進行一番修繕。不久,范輅托人帶回一件禮物。族人喜出望外,打開一看,卻是一幅范輅作的蓮花圖。族人當即明白,意指周子蓮花才是祠堂及族人最該珍視的禮物。村里秀才猜測,范輅在勸族人多讀一讀《愛蓮說》吧。《愛蓮說》的作者,就是在汝城做過縣令的周敦頤。周敦頤也是范輅的偶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這篇名作中,周子以蓮的高尚品格,隱喻做官的廉政,道出了做清官的準則。
這時,村人才想起范輅少年時有一習慣,每天早晨誦讀時,都會先大聲背誦一遍《愛蓮說》。鄰居笑道,這般不是浪費了時間?范輅答道,哪天起床之后不洗臉?水洗臉,蓮凈心。范輅一輩子秉持了這般信念。而繡衣坊之上,蓮花朵朵,成了它最耀眼的圖飾。
人的品格,往往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結果。
今年國慶,女兒女婿和我的外孫女從上海回到汝城。我們一塊來到了清高里有著恬淡、曠遠里有著精深、靜謐里有著清凈、厚重里有著博大的繡衣坊前,不由說到了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這個話題。三歲多的外孫女還聽不懂關于繡衣坊前世今生的講述,但我仍是讓她用小手觸摸這座古牌坊……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