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偉明在長沙調研糧食生產和農業科技創新
以湖南所能服務國家所需 讓“中國人的飯碗”多裝優質“湖南糧”
湖南日報10月9日訊(全媒體記者孫敏堅)9日下午,省委副書記、省長毛偉明在長沙調研糧食生產和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為保障糧食安全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副省長周海兵,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省政府秘書長瞿海參加。
金秋十月,稻穗飄香,長沙縣路口鎮西子3號水稻種植基地迎來了豐收季。作為首個通過國審的鎘低積累水稻品種,“西子3號”已累計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種植達35萬畝,全省今年種植鎘低積累水稻超過200萬畝。毛偉明一行來到基地為水稻開鐮收割,并現場取樣測試。得知低鎘水稻畝產可達550公斤左右,鎘含量為0.066mg/kg、遠低于0.2mg/kg的國家標準限量值時,毛偉明說,低鎘水稻是我省重大原創性農業科技成果,入選“十四五”以來農業領域三大標志性科技成果之一,具有重要的政治效應、社會效應和環境效應。要繼續加強低鎘水稻品種的示范推廣應用,加強農技指導,做好田間管理,不斷擴大示范面積、示范點和示范品種數量,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低鎘水稻品牌,切實解決好農民“田間地頭”的大事,為保障糧食安全貢獻更多湖南力量。
國家雜交水稻綜合試驗(長沙)基地位于長沙縣春華鎮,承擔著雜交水稻種質資源創新、超級雜交稻技術研究等功能。毛偉明一行走進試驗基地,詳細了解育種平臺建設情況。他指出,湖南是雜交水稻的發源地,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希望大家在打好打贏“種業翻身仗”新征程上再接再厲,加強育種攻關、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和市場應用,讓“中國人的飯碗”里多裝優質“湖南糧”。
近年來,長沙市創造性地開展高標準、高技術、高產量、高品質的糧食生產“四高”試驗示范創建,示范區春華基地全程機械化覆蓋率、良種推廣運用率、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均達100%,去年雙季畝產達1319.8公斤。毛偉明走進田間地頭,他指出,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要堅持良種、良田、良機、良法緊密融合,帶動更多農民利用現代化、智能化手段多種糧、多產糧、種好糧,持續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調研中,毛偉明強調,要毫不放松抓好農業生產,搶抓農時開展秋收冬種,確保應收盡收、顆粒歸倉,奮力奪取全年糧食和農業豐收。要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充分發揮岳麓山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的牽引帶動作用,在生物育種、智能農機裝備等領域突破更多原創性、引領性創新成果。要提升農業產業創富質效,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產”文章,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切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