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財有方 生財有道 用財有效
財稅改革迸發新動能
改革添動力,長沙加速推進高質量發展。(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寧鄉經開區聚焦先進制造業,全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郴州市引進三一集團戰略投資,將閑置園區打造成風電智能制造產業園。賀瑋攝
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新的稅源增長點。圖為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生產線。
省直公物倉投入運行。(湖南省機關事務管理局供圖)
張尚武
每當經濟發展處于關鍵時刻,改革的法寶就越顯“靈光”。
剛剛過去的一年,在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劇,宏觀經濟環境嚴峻復雜,省內經濟發展面臨結構性矛盾、重點領域風險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湖南財政不斷深化財稅改革,節支挖潛盤活,培優財源稅源,重績效強監管,增強財政保障能力,迸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預算報告顯示,2023年,全省完成一般公共預算地方收入3360.5億元,增長8.3%。其中,地方稅收收入占比提升,達到65.7%,實現量質齊升,“錢袋子”成色更足。
節支挖潛盤活,聚財有方
柴米油鹽醬醋茶,精打細算才能源源不斷。錙銖必較,將過緊日子作為長期堅持的方針和習慣,嚴控一般性支出,大力優化支出結構,是近年來預算編制的重要原則。
“近年來,政府在會議、培訓、接待等方面明顯變得‘小氣’了。”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黨總支書記劉準稱,一般性支出管緊了,但對百姓社保、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則有增無減,做到了“有保有壓”。
事實上,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已成為常態。2019年以來,省直部門一般性支出預算累計下降31%,騰出財力保障重點民生支出。
2023年,省財政印發《關于壓減一般性支出進一步規范和加強預算管理的通知》,從嚴格預算編制、硬化剛性約束、健全支出標準、加大公開力度、實施績效管理、強化監督問責等六個方面“立規矩”“樹紀律”,進一步落實落細過緊日子各項舉措。全面清理各類論壇節慶展會運動會舉辦情況,建立財政補助總量控制和市場化辦會引導機制……湖南過緊日子相關做法被國務院辦公廳推介。
過緊日子“節流”的同時,省財政大力挖潛盤活“開源”。
自2022年起,全省加力推進盤活國有“三資”改革(資產、資源、資金),制定清查摸底、盤活任務“兩張清單”,明確資源資產化、資產證券化、資金杠桿化“三項原則”,采取能用則用、不用則售、不售則租、能融則融“四種方式”,激活資源,盤活資產,用活資金,做實挖潛增效“大文章”。
全覆蓋摸清家底。從省直機關帶頭查起,在全省開展清查處置專項行動,對“礦產、林業、水利、能源、土地、數據”六類國有資源和“實物、債權、股權、特許經營權、未來收益權”五類國有資產,以及“閑置和低效”兩類國有資金,進行“起底式”清查,做到賬賬相符、賬實相符。
全鏈條優化管理。開辟綠色容缺通道,解決產權確權歷史遺留問題。推進產權電子化交易,逐步實現經營主體“一次注冊”、交易項目“一窗受理”、交易數據“全網共享”。依托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搭建公物倉,實現跨單位、跨層級調劑共享。
——讓沉寂資源“用起來”。充分利用光伏、風力、砂石、水利等資源,打造特色產業集群。比如,郴州市“向風而行”,以300萬千瓦風力資源特許經營權,引進三一集團200億元戰略投資,將閑置園區打造成風電智能制造產業園,2023年新增稅收約6000萬元。
——讓沉睡資產“動起來”。通過規范管理一批、處置變現一批、高效轉換一批,實現閑置資產的有序流動。比如,清理三所省屬高校、科研院所閑置的老基地、老院子,在盤活土地800余畝的同時,統籌所得收益集中支持岳麓山實驗室等重大科創項目建設。
——讓沉淀資金“活起來”。加大清收盤活力度,2019年以來累計盤活省直部門存量資金308億元。加快預算執行,省直部門預算執行進度逐年提升,連續6年穩定在90%以上,推動財政資金盡快形成實物量。聯合審計部門實行穿透式監管,2023年收回省直部門沉淀閑置單位資金3.3億元。
2022-2023年,全省盤活收益入庫超1500億元,為穩增長、防風險、保民生提供了重要支撐。“湖南做法”得到財政部的高度肯定,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介紹經驗;岳陽市“三資”管理改革入選“2023年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
培優財源稅源,生財有道
年終歲末,赫山區泥江口鎮的和祥竹業,一車車竹筷發運上海,出口歐美。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泥江口竹筷。”公司負責人稱,國家倡導“以竹代塑”,竹筷列為財源項目,得到政府扶持,產業愈加紅火。
2023年,泥江口竹筷銷售總額超10億元,稅收3000萬元以上。這是全省財源建設的典型和縮影。
兩年前,省委省政府就啟動實施“三高四新”財源建設工程,21個部門作為財源建設成員單位,聯動培植培優財源稅源,推動財稅增收與經濟增長相協調,促進高質量發展成色提升。
過去一年,全省開展財源建設“八大攻堅”行動,強化新興財源培育、支持縣域財源突圍、促進園區發展轉型、推進主體財源提質。
——打好新興財源培育攻堅戰。省財政開展新一代電子信息、鋰電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及優勢賽道財源建設調研,提出支持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建議,蓄力打造產業財源新增長極。2023年全省鋰電產業完成稅收55.52億元,同比增長228.67%。
江華瑤族自治縣著力壯大稀土新材料、電機電器等優勢產業,培育納稅超過500萬元的骨干稅源企業47家。韶山市的碳基新材料、資陽區的印制電路板、瀏陽市的預制菜等產業紛紛崛起,新興財源培植走出新路子。
——打好縣域財源突圍攻堅戰。省財政加強政策激勵引導,對地方收入上臺階以及地方稅收增長較快的地區給予獎勵。2023年安排市縣財源建設有關獎勵資金7.55億元。
溆浦縣依托硅砂資源引進投資額20億元的硅砂提純項目,提純后的硅砂價格達600元/噸以上,稅收縣級留存部分近28元/噸,是之前粗加工的4倍。
——打好園區發展轉型攻堅戰。省財政出臺“五好”園區創建支持政策,對畝均稅收排名靠前和提升較快的園區予以傾斜支持,2023年省財政安排園區獎勵資金6700萬元,引導園區加速騰籠換鳥、脫胎換骨。
永興縣把園區作為財源建設的“主戰場”,圍繞海利項目引進上下游關聯企業,畝均投資達400萬元,畝均效益顯著提升。
——打好主體財源提質攻堅戰。深入推進骨干稅源企業培育計劃,加強稅源企業監測分析,發布納稅百強等四張稅收榜單,提高骨干稅源對財稅增收的支撐作用。2023年,全省全口徑稅收完成4371.5億元,增長11.8%。
重績效強監管,用財有效
“省級專項資金規模多少,用于哪些支出方向,每個支出方向要做些什么事、實現哪些目標,清晰具體,讓財政資金支出更明確,使用更高效。”省人大代表、安鄉縣水利局局長資程在翻閱《2024年省級專項資金績效目標表》時評價。
這是省財政第6年編制省級專項資金績效目標表,并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旨在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在預算編制環節突出績效導向。
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省財政將績效理念貫穿財政管理全過程各領域,持續完善預算績效閉環管理機制,更好發揮績效管理“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推動績效管理由“軟約束”變成“硬杠杠”。
——事前評估,政策出臺更加科學有效。對新出臺的洞庭湖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攻堅財政獎補等3項重大財政政策開展事前績效評估,把好預算資金投向的第一道“關口”。
——事后評估,政策及時調整優化。對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經濟貢獻增量獎補等7項重大財政政策的目標實施情況等進行跟蹤評估,花錢必問效。
——結果運用,績效理念落到實處。根據省級專項資金三年整體績效評價結果,扣減績效偏低的部分專項2023年預算2400萬元;繼續開展省直部門預算管理績效評價,扣減排名靠后的省直部門預算1450萬元。
錢花得是否有效,還要把賬單曬出來,接受社會公眾監督。省人大代表、理想華萊總裁張先枚稱,各級財政的預決算詳細公開,錢花到哪里去了,產生哪些效益,納稅人一目了然。
2023年,省財政印發進一步加強預決算公開工作的通知,壓實部門公開責任、細化公開內容、統一預決算公開渠道;進一步修訂完善預算公開模板,組織開展線上核查,實行結果排名通報和掛鉤獎懲,督促省直部門和市縣自覺提升預決算透明度,更好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在財政部預決算公開度評比中,湖南連續4年排名全國前四。
用錢規范,是花錢有效的前提。近年來,省財政用好“財會監督”這把利劍,確保財政資金安全高效運行。
2023年,省財政推動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實施方案》,搭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財會監督體系,為湖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根據中央和省統一部署,圍繞財經紀律重點問題整治、會計評估行業專項監督等重點領域深入開展財會監督專項行動,嚴肅整治各類違紀違法問題,真正讓財經紀律“長牙帶電”,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這幾年,財會監督一直在路上,監督網越織越密。”湘潭市財政局財政監督局局長劉郁蔥說,財會監督更加注重全過程監督,做到關口前移,不僅有鐵的“利劍”治“已病”,還有鐵的“手腕”防“未病”,真正確保有限的資金花在“緊要處”,辦好“大事情”。
·真金白銀成色更足·
2023年,全省完成一般公共預算地方收入3360.5億元,增長8.3%。其中,地方稅收完成2208.5億元,增長10.2%;稅收在收入中的占比提升,達到65.7%,實現量質齊升。
聚財有方
●2019年以來,省直部門一般性支出預算累計下降31%。
●2019年以來,盤活省直部門存量資金308億元。
●2022-2023年,全省盤活國有“三資”入庫收益超1500億元。
生財有道
●2023年,全省全口徑稅收完成4371.5億元,增長11.8%。
●2023年,全省工業稅收完成1789.5億元,增長15.7%。
用財有效
●據省級專項資金三年整體績效評價結果,扣減績效偏低的部分專項2023年預算2400萬元。
●據省直部門預算管理績效評價,扣減排名靠后的省直部門預算1450萬元。
●在財政部預決算公開度評比中,湖南連續4年排名全國前四。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