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曼斯
1月19日,小雨過后,山間彌漫著薄霧。天蒙蒙亮時,寧鄉市巷子口鎮村民易石廷已爬上半山腰,簍子里的冬筍看著格外新鮮。
“剛出土的冬筍,泥巴都還沒洗,80元10公斤,想買的趕早哦!”主播李格院、易江南湊在手機攝像頭前,熱情洋溢地吆喝著。早晨直播間流量雖不大,但很快就成交了2單。一看這情形,易石廷的鋤頭下得更有勁了。
巷子口鎮土壤、氣候條件適宜蔬果生長。一到成熟季,黃桃、李子、獼猴桃、砂糖橘等各類鮮果綴滿枝頭,處處瓜果飄香。蔬果種植從一小塊土地到漫山遍野,從一兩位能人到家家戶戶,“水果之鄉”的名氣越來越大。
然而,巷子口鎮距離寧鄉城區有70多公里,到長沙市區需2小時車程。如何讓各種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是寧鄉這個西部鄉鎮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2020年6月,巷子口鎮號召10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共同出資,組建寧鄉巷子花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注冊“巷子花開”商標,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品牌、統一銷售。該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各村(社區)選出能人黨員帶頭,凝聚干群合力,實現“公司+合作社+種植戶”抱團發展。
10個村聯動帶來產銷兩旺局面,給了村民極大的鼓舞。幾年間,巷子口鎮果園遍布,全鎮果樹面積超過萬畝。隨著產量增大,現有的銷售渠道已不能滿足需求。
巷子口鎮并不滿足于種植果蔬,“巷子花開”發展模式再次升級。該鎮深挖歷史文化,整合產業資源,圍繞南軒文化園、易祓狀元墓、蘭花屋場等知名景點,打造了一個集民宿、餐飲、研學、展覽于一體的“巷子花開”狀元小鎮研學實踐活動基地。
巷子口鎮還因地制宜,規劃“一村一重點產品”“一村一國學主題”“一村一研學基地”。
這樣的精心設計,很快就吸引了前來研學、團建、游玩的游客。摘果子、捉土雞、挖筍子……客流的增加,帶動了各村農產品的銷售,也進一步打響“巷子花開”品牌。
隨著知名度進一步提升,線上銷售逐步提上日程。2023年10月,“巷子花開”直播間正式開播。短短幾個月,直播間幫助村民銷售紅薯粉、干菜、冬筍、各類水果等土特產20多萬元。除巷子口鎮土特產外,沙田包子、五里堆香干、橫市無花果、溈山毛尖等周邊鄉鎮的土特產,也成為直播間里的熱銷產品。
線上線下同步發力,“巷子花開”將各類土特產銷售至全國20多個省市,銷售額達1700多萬元。
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長沙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助農致富新模式,“巷子花開”模式在長沙市遍地開花。望城區開展“望城星推官,家鄉興特產”活動,年輕村干部變身主播帶貨,累計銷售額達35萬元;長沙縣“城鄉對接·村社互進”行動走進春華鎮百熙村,讓城里人進村、土特產進城,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創業增收;瀏陽市沿溪鎮花園村村民帶著土特產進商場,臘魚、臘肉、干菜受城市居民熱捧……
原本“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土特產,通過“電商快車”、團建研學等途徑飛出大山,成了受熱捧的“金餑餑”。長沙逐鄉逐村指導培育發展特色產業,村級集體經濟富了,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