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縣通過“農家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共建模式,把書籍送到群眾“家門口”。圖為南洲鎮南山村農道書院外景。(南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劉宇慧田敏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是根和魂。如何以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添活力、增動力、展魅力?近年來,在益陽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南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陣地,以“文明鄉風”為導向、以“惠民活動”為抓手,充分發揮文化振興對鄉村產業、人才、生態、組織振興的重要推動作用,鄉村振興“高歌猛進”。
以文鑄魂,文化鄉村育品牌
“走,到洞庭湖吃白米飯去!”
南縣中魚口鎮白吟浪村的地標上,這行字很是醒目。語句摘自益陽本土作家曹旦昇撰寫的小說《白吟浪》。白吟浪村的名字,也由此得來。
“那些零星的洲潴撒落在蒼穹之下,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綠色珠寶,夏秋之際一片汪洋,水涸之時則青山拱翠,白吟浪的灘頭伸得很遠很遠。晴和天氣,秋風起時,潮起潮落,那一束束雪浪花聯成一條條長線撲上灘來,就像一條條昂首奔騰的白龍。風云會集,龍吟龍唱、浪花飛濺,故名白吟浪。”曹旦昇用文字賦予“白吟浪”詩意,隨著小說出版發行,《白吟浪》原型地育紅村成為了網友們的線上打卡地,當地政府順勢而為,2021年將村莊正式更名為“白吟浪村”。
小說里,故事原型場景地多以疏河區域為主。現實中,村內遺留的疏河故道是南縣最早開挖的水利工程,承載了洞庭人家的墾殖史、洞庭社會的變遷史。如何將這些資源發揮到最大效應?白吟浪村里規劃挖掘洞庭墾殖文化,還原長篇小說《白吟浪》的經典場景,打造出一個既彰顯湖區特色,又具有文旅價值的美麗鄉村。
村黨總支書記吳美珍介紹,近幾年,村里對疏河進行生態修復改造,清理了疏河故道,建起了疏河文旅風光帶,并以疏河為中心推進美麗屋場、美麗庭院、美麗鄉村“三美”聯創,改善生態與人居環境。與此同時,聯動多方力量以藝術形式宣傳《白吟浪》,開展“水鄉白吟浪”“家鄉白吟浪”等系列文化活動,在活躍和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推介湖鄉文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讓白吟浪村聲名遠揚,游客紛至沓來。村莊成為網紅打卡點后,村里趁熱打鐵,創建“白吟浪”農產品品牌,探索農文旅融合產品的銷售模式,幫助農民增收。“走,到洞庭湖吃白米飯去!”這句寫在小說扉頁中的話,如今還印在了村里國安米業的包裝上,成為了南縣稻蝦米的廣告詞,助推南縣生態米提質升級,走出南縣、益陽、湖南,甚至中國市場。
以文化人,文明新風踏歌來
時值深冬,寒風凜冽,田野一片寂靜。不過,南洲鎮南山村農道書院內,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古樸雅致的空間內,陳列著一排排木質書架,海量書籍分門別類地擺放著,穿著厚棉襖的村民們圍坐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不時交流討論,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這里環境好,書籍多,種類全,涉及科技、法律、文藝等各方面的內容。我幾乎每天都來這兒‘充電’。”村民劉先生說,“現在村里主動閱讀的人越來越多,來這里要早,晚了就不一定有座位了。”
南山村黨總支書記趙志祥介紹,農道書院建筑面積400多平方米,主要承載南山村民俗文化展示、村民閱讀、村民培訓等公益文化活動。自2022年書院建成后,南山村兩委通過“屋場會”“板凳夜話”等形式推廣閱讀,并發展了“聽書”“講書”“享書”等多種形式,引導村民多讀書,村里敬學好學的氛圍漸濃。在文化的浸潤下,南山村形成了敬老尊賢、勤勞致富、遵紀守法的良好鄉風,2023年成功申報為益陽市“書香鄉村”。
南山村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南縣積極探索農家書屋創新升級工作,通過“農家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共建模式,把書籍送到群眾“家門口”,進一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農家書屋已遍布南縣所有村民小組,點亮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沒想到南縣風氣變化這么大,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不辦,大家普遍有了抵制大操大辦的意識。”近日,回鄉探親的李女士為家鄉新風氣豎起了大拇指。
近年來,南縣在各鄉鎮、村積極制定村規民約,引導群眾自覺抵制婚喪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各村把環境衛生整治、移風易俗、尊老愛幼等內容寫入村規民約,使文明新風有了明確導向,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其中,南紅村充分利用和發揮鄉賢優勢和力量,近年累計籌資1000余萬元修建了南紅大食堂、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等。其中,南紅大食堂免費為村民操辦紅白喜事等提供場所,在服務群眾中教育引導群眾移風易俗,每場紅白喜事對比在家操辦,平均節約1.5至2萬元。村民活動中心占地4000多平方米,設有健身區、休閑區,向全體村民開放,受到大家盛贊。
榮福村將環境整治等納入村規民約,引導村民自覺遵守,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在試點村“六個一”美麗庭院創建活動過程中,群眾參與度高達90%。農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高,菜地耕作技術提升提質,許多不良衛生習慣逐步改變。
以文惠民,幸福生活添底色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要素。以文惠民,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對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至關重要。南縣傾聽群眾需求,圍繞“文化惠民”深入開展各類文化服務活動,進一步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升級。
其中,白吟浪村籌辦了“迎中秋·慶國慶”村晚文藝演出活動,組織本村文藝隊伍和文藝人才排練10個左右節目,吸引眾多村民到場觀看,氣氛熱烈。
南紅村重視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堅持舉辦插秧節和豐收節,通過最原始的農耕方式樹立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的理念。活動吸引縣、鎮、村各級單位、鄉親父老踴躍參加,氛圍十足。
南山村發掘鄉村骨干,培育社會組織,已孵化培育鄉村舞蹈隊、棋藝隊、薩克斯隊、書畫隊及鄉村志愿者服務隊等5個基層群團組織,村民業余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榮富村組建了2支龍獅隊、1支廣場舞表演隊、1支唱廟戲隊,服務全村群眾文藝需求……
與此同時,南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持續開展送理論、送電影、送戲曲等活動,有針對性組織開展學雷鋒、創文鞏衛、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志愿服務行動。
文化活動的蓬勃開展,為鄉村的田間地頭帶來了更多歡聲笑語,并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刻地改變著村民們的生活,激發了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打造文化鄉村,培育文明鄉風,厚植文化力量……文化的浸潤讓南縣的鄉村振興工作展現出勃勃生機,環境美起來了,產業旺起來了,生活富起來了,也讓更多的人找到了心中的“詩和遠方”。站在新的起點上,南縣正執“文化”之筆,描繪底色更亮、氣質更雅、韻味更足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