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余蓉通訊員王薇薇
初冬時節,走進長沙縣福臨鎮,風光繾綣,落葉繽紛,如詩如畫。誰能想到,早在幾年前,這里還是遠近聞名的臟亂差“養豬村”。
位于影珠山下的福臨鎮曾以養豬業遠近聞名,但隨著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和人居環境治理,遺留下來的廢棄豬舍讓村干部們犯了愁。
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黃煉知曉后,組織60余名學生及14名教師組成“湘村造夢”團隊,結合影珠山旅游景區建設規劃,為村里“量身定制”了舊豬舍空間改造等7個項目。
從調研、測繪、采集數據,到規劃、設計、施工圖編制,再到鏟地、砌墻、刷漆,師生團隊扎根福臨鎮半年多,將一個個改造項目變成網紅“打卡點”。
廢棄豬圈煥然一新,變成了“汲志堂”“吾愛居”“廉心館”等高雅之堂,為村民們提供精神食糧;利用樹木和景墻進行空間圍合,精心營造的“竹下予”“草木間”等,可供村民農忙之余納涼交流;昔日雜草叢中的一片曬谷場升級成了“曬秋坪”,滿足曬谷、曬菜等生產需求的同時,也成為了展示農耕文化、承載周邊村民開展文娛活動的場所。
“沒想到殘舊臟亂、臭氣熏天的豬舍竟能改造成美麗宜居村莊示范點,不僅我們茶余飯后有了新去處,還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福臨鎮村民黃娟豎起了大拇指。
在瀏陽市小河鄉烏石村,“湘村造夢”團隊則與村里聯合打造了“田野藝術秀場”“美麗屋場”“烏石藝術基地”等多個空間,讓曾經的重點貧困村變身為網紅“打卡”的“藝術村”。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賴平表示:“通過與農大的合作,我們探索出了一條校地合作振興鄉村的新路子,讓知識軟實力迅速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硬實力,路子越走越寬廣。”
長沙市湘江新區白箬鋪鎮、婁底市漣源市道童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那光村……目前,“湘村造夢”團隊已先后服務12個鎮村,幫助一個個落后村莊蛻變成“有顏有品”的和美鄉村,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回鄉建設,在家門口收獲“詩和遠方”。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