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霄山下風景如畫,山鄉巨變。(株洲市鄉村振興局供圖)
攸縣上云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門前三小”點。(攸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淥水之畔的淥口區南洲鎮。湯洪忠攝
醴陵市泗汾村金湖灣幸福屋場。李永亮攝
李永亮譚雪平
初冬時節,廣袤湘東層林盡染,萬山紅遍。
沿106國道南下,經醴陵、攸縣,到老區茶陵、炎陵,一路風景如畫,山鄉巨變。
一群游客走進炎陵縣紅軍標語博物館,駐足在一塊紅軍標語前:“共產黨是為無產階級飯吃衣穿屋住的黨。”
百年來,共產黨人代代賡續,不忘初心,不懈追求。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株洲廣大干群顧不得疲憊、來不及休整,踴躍投身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
從農村人居環境起筆,一場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鄉村振興行動迅速展開,一幅清秀淡雅、意境高遠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在湘東大地徐徐鋪開。
百村示范千村整治
——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的“株洲模式”
2月初,《新湘評論》一篇署名文章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
文章題為《繪就新時代“富春山居圖”——關于醴陵市東富村鄉村振興工作的調研報告》,作者是株洲市委書記曹慧泉。2021年履任株洲市委書記不到一年時間內,曹慧泉走遍株洲105個鄉鎮街道調研。在此之前,他深入醴陵市東富鎮東富村,進村入戶、上山下田,對該村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路的成果、舉措等進行調研,并挖掘背后的有益經驗。
文章刊發后,人們評價其為鄉村振興的“株洲方略”,在株洲乃至湖南引起強烈反響。
幾乎同時,株洲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恢清密集召開專門會議,要求相關部門科學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精準精細推進就業、異地扶貧搬遷后扶、人居環境整治等各項工作,確保株洲鄉村振興工作實現“全省前列、全國出彩”目標。
株洲市鄉村振興系統黨員干部既感到興奮,又倍覺壓力。
工業株洲如何才能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交出高分答卷、繪制多彩畫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年前,浙江省委啟動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簡稱“千萬工程”),從全省4萬個村莊中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年來,“千萬工程”造就浙江萬千美麗鄉村,造福萬千農民群眾,成效顯著、影響深遠。
浙江“千萬工程”經驗能給株洲帶來怎樣的啟示?一個月后,株洲市鄉村振興局首批調研組奔赴浙江。調研組先后考察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桐廬縣、湖州市安吉縣等地,通過現場觀摩、研討交流等方式,重點對當地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和美鄉村建設等工作進行深入調研。
前后兩批次調研,經反復研究、推演,調研組結合株洲市情、鄉情,提出五條建議,分別是突出黨建引領、統籌規劃設計、促進產業融合、注重生態治理、凝聚各方力量。
全面脫貧后,農民口袋寬松,但農村臟亂差的現象還普遍存在。自2021年起,株洲市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取得階段成效。
為持續推進農村環境改善,今年,株洲市制定《2023年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實施方案》,提出繼續以“五治理一革命”為重點,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動為抓手,著力打造100個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在“五治理一革命(治理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空心房、治理村容村貌、治理陋習、廁所革命)”、村莊人居環境長效管護、發揮農村主體作用等方面樹立標桿;在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區)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提升村容村貌,基本建立長效管護機制。
至此,浙江經驗有了“株洲模式”,湘東大地勁吹改革新風。
一村凈全域美
——“三清理三整治四提升”,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晨霧升騰,碧水悠悠,青山如黛,屋舍儼然。初冬的淥口區朱亭鎮朱亭村,宛如一幅濃淡相宜的山水畫。
這醉人的美,源自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掃除。
今年5月,淥口區鄉村振興局組織干部群眾開展全域“大掃除”村莊清潔行動。朱亭村全民上陣,對主干道路、房前屋后、坑塘溝渠等重點區域進行排查,清“死角”、掃“盲區”、破“難點”,發現一處、整治一處、清潔一處。
改變翻天覆地,朱亭村入選2023年省級美麗鄉村(和美湘村)示范創建名單,株洲唯一。
朱亭村的巨變是淥口區做實做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
今年來,淥口區加大資金政策支持力度,有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特別是建立市場化運營模式,對全區8個鎮環衛作業、改廁等進行高效率低成本常態化管護機制。
“淥口經驗”在攸縣有另外的版本。
攸縣丫江橋鎮仙石村,原本是一個“無區位優勢、無資源、無資產”的“三無村”。近年來,該村在發展蓮藕種植等產業的同時,推行農村集中規范建房,推進“大掃除”村莊清潔行動,實現宜居與產業協同發展,成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典范,獲評省鄉村振興村級實踐交流基地。
自2019年開始,攸縣投入專項資金4800余萬元,重點圍繞網嶺、酒埠江、新市湘贛邊示范片區和國省干線示范帶,深入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建成以羅家坪、里旺、普安橋等村為核心的人居環境整治示范片。
這種“一處美”變“一片美”的城鄉同治模式,讓攸縣連續多年獲評省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先進縣。
株洲在落實2023年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實施方案中意識到,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當下關鍵的問題是衛生。經過一再研討,決定以“三清理三整治四提升”為抓手(清理廢棄垃圾、清理村內溝渠、清理農業生產廢棄物,整治亂搭亂建、整治亂貼亂畫、整治亂接亂拉,提升垃圾治理水平、提升農村改廁質量水平、提升村莊和庭院美化綠化水平、提升文明健康理念),進一步鞏固拓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成果,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5月12日召開的株洲市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對為期3個月的“大掃除”村莊清潔行動作出部署,并將其作為新一輪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進村后的“首戰”任務。
由上而下、覆蓋全域,一場事關鄉村“臉面”的行動在株洲鋪開。
路邊、河邊、屋邊,一掃而凈,“三邊”不“邊”;農戶屋內庭院、公共區域,一清而美,和美鄉村看得見。
株洲市委農辦、株洲市鄉村振興局開展多輪暗訪,以縣市區為單位進行講評排名并公布暗訪結果,嚴格督辦,確保“大掃除”村莊清潔行動落地見效。
在強力推動“大掃除”村莊清潔行動同時,“三清理三整治四提升”行動加速推進。
以廁所革命為例,株洲一方面對2013年以來政府組織實施改造的農戶廁所開展“回頭看”,共摸排改廁農戶23.98萬戶,整改問題廁所3.3萬余個;另一方面,加快新改建廁所建設,在去年已完成農村改廁任務5.4萬個基礎上,今年新建7682個農村戶廁。
“‘大掃除’村莊清潔行動后,將轉入‘再提升’階段。”株洲市鄉村振興局主要負責人說,“大掃除”村莊清潔行動貫穿全年,并以點帶面,推動全域實現從“洗臉”向“美顏”提升。
小屋場大治理
——以幸福屋場為支點,撬動鄉村振興“大格局”
“推窗見綠、出門入園。”老農易大紀脫口而出的這句話,讓來訪者不禁感嘆這個湘東小村村民的文化素質。
醴陵市東福鎮東富村自去年建成幸福屋場后,村里順勢而為,發動村民對宅前屋后小空地進行微改造,因地制宜打造“最美庭院”。
“改造后,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都成為‘小風景’。”村黨總支書記王運生說,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前來游玩的游客在村民院前屋后搭帳篷露營。
今天的東富村,是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成為“兩山”紅色專列旅游線路上重要打卡地。
從富裕到和美,改變不只一村一鎮一縣。
攸縣利用廢棄老祠堂、老學校、老房子改造“幸福屋場”“門前三小”816處,撬動民間資金超1.1億元,提升人居環境成為全民行動。
茶陵縣創新作為,以“三清三小(清垃圾、清淤泥、清雜物,小菜園、小果園、小庭院)”秀美庭院創建活動為載體,推動鄉村由干凈整潔有序向秀美宜居宜業轉變。在財力緊張情況下,“擠”出1000萬元以獎代補,落實落細幸福屋場、秀美庭院建設。
天元區按照先試點再鋪開的步驟,創建6個幸福屋場,為鄉村開“美顏”。南江村創建“村史館”“記憶館”,千年古村煥新機。月福村對近50棟老舊房屋“穿衣戴帽”,整體改造面積達6800余平方米。
株洲將建設幸福屋場納入重點民生實事推進,打造獨特的“幸福方程式”。并以此為支點,綜合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公共文化服務及精神風貌,迅速撬動鄉村振興的“大格局”。
為規范幸福屋場建設,株洲市鄉村振興局明確“十個到位”建設任務和“六個不得”建設規范。“十個到位”,即農戶庭院美化到位、農戶住房修繕到位、空心房拆除到位、屋場道路“三化”到位、水電設施完善到位、公共區域美化到位、文體廣場建設到位、活動中心建設到位、人文景觀建設到位、建設管理組織到位,囊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等工作內容。“六個不得”,即不得破壞生態,不得人為封閉,不得亂用建材,不得亂建景觀,不得亂種花木,不得亂掛標語。
在株洲市鄉村振興局牽頭統籌下,幸福屋場建設實施方案一再細化。按照計劃,到2025年,株洲建設“幸福屋場”500個以上。
任務下達,各縣市區按照“自愿、自主、自治”要求,分步推進、有序建設。去年全市建成100個,今年60個目標任務目前進入掃尾階段。
多點開花,全域謀局,以“一場一品、一場一景、一場一韻”為建設方向,依托一個個幸福屋場,一個個偏遠山村搖身一變,成為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小屋場,大治理。已建、在建的160個幸福屋場,由點成面,匯聚成磅礴之勢,推動株洲農村人居環境迅速提升,擘畫株洲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新風尚新氣象
——培植鄉土文化元素,讓鄉村美得有靈魂
狹長而廣袤的株洲農村地區,106萬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培育制造名城、建設幸福株洲,他們是至關重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等為重點,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培植鄉土文化元素,讓鄉村美得有靈魂、綠得有特色。”株洲市主要領導一再要求。
如何才能美得有靈魂?答案是以文化人,以文鑄魂。
株洲在建設幸福屋場中,要求各村成立“屋場會”,以威望高的組長、黨員、鄉賢為牽頭人,積極性高的村民為成員,做好組織宣傳、資金管理、設計建設等工作。探索在“幸福屋場”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組建義工隊,進一步壯大屋場的管理隊伍,實現屋場自我管理,涵養文明新風。
炎陵縣水口鎮水西村,開展敬老孝親主題活動暨2023幸福鄉村嘗新節,新修建的議事長廊,正逐漸成為促進鄰里和諧、增進鄰里感情的“連心橋。今年,該村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名單。
醴陵市借助“幸福屋場”平臺組建義工隊100余個,志愿服務隊50余個,開展公益活動300余次。
天元區借力幸福屋場,建成100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完成5個村“門前三小”(小廣場、小書屋、小講堂)建設。“群眾文化嘉年華”“戲曲進鄉村”“楊梅節”“村BA”“農民豐收節”等活動積極舉辦,村民議事會、文明勸導隊高效作為,營造淳樸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風。
攸縣淥田鎮潞甫村創新成立“公德銀行”,通過道德評議打分將村民的善行義舉、文明行為兌換成銀行的積分,按積分數額可兌換相應的生活物資。全村42個村民小組共計1536戶全部成為儲戶,自籌20余萬元用于資助家庭困難學生、獎勵優秀學生、關愛留守兒童與困難群眾。
“個個都是主人翁,戶戶比著搞建設”蔚然成風。天元區勝塘村低保戶黃發科從山上砍來竹子,把自家水泥磚房包裝成網紅竹屋。三門鎮黃田村70歲高齡的戴啟明,爭相認領幸福屋場公共區域保潔工作。醴陵市孫家灣鎮孫家灣村50戶自籌資金50.8萬元,義務出工建成杉坡幸福屋場后,個個爭相改造自家庭院。
株洲現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0個、實踐所107個、實踐站1392個,覆蓋率均為100%,構建起縣、鎮、村、點四級文明實踐網絡。在全省率先出臺《株洲市村務公開實施細則(試行)》,并率先完成村務公開欄建設,全市村議事機構覆蓋率達到100%。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新理念新做法盤活鄉村資源,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一幅株洲版“富春山居圖”從理想漸成現實。
干群一心,踔厲奮發,繼續前行,更為激昂的時代壯歌已經奏響,更為壯闊的畫卷又開始在制造名城、幸福株洲起筆。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