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羅徽
初冬時節,記者沿著廈蓉高速走進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道路兩旁層林盡染,風景如畫。89年前,“半條被子”的故事在這里發生。
1934年,紅軍長征經過郴州市汝城縣沙洲瑤族村,3位女紅軍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臨行時把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留給徐解秀。
“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徐解秀的孫子朱國永聽著這個故事長大,也親歷了共產黨如何讓村子擺脫貧困,逐步發展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朱國永曾以務農為生,家里人口多,收入不穩定,日子過得緊巴巴。2017年,他參加當地政府組織的廚師技能培訓,有了一技之長,開起農家樂。村里的紅色旅游持續火熱。他家年收入也從2014年的不足1萬元,到今年的30多萬元。
沙洲瑤族村“旅游+扶貧”模式,朱國永并非唯一的受益者。2022年,沙洲瑤族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9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
村民收入節節攀升,村容村貌日新月異。這些年,鄉村振興工作隊和村干部帶領村民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安裝太陽能路燈,修建游步道,清淤疏浚,綠化美化。“如今的村子干凈又美麗,一點兒不比城里差。”朱國永說。
同樣靠旅游資源走上致富道路的,還有宜章縣莽山瑤族鄉西嶺村。
傍晚時分,記者來到西嶺村,準備入住“晴窗小筑”民宿。
老板朱文祥道:“實在抱歉,客房已滿。”
近年來,宜章縣用獨特的生態資源、層出不窮的引流活動,讓莽山景區頻頻“出圈”。周邊群眾借機發展民宿旅游、鄉村旅游、溫泉旅游。僅西嶺村就開辦特色民宿37家。
2019年,朱文祥叫上岳父一起來到西嶺村,投資200多萬元開辦民宿,如今不僅自己賺得盆滿缽滿,還帶動周邊村民就業。
村民譚素玲在“晴窗小筑”民宿當管家,她說:“入股民宿有分紅,流轉土地有租金,來打工還有工資,家門口的‘旅游飯’吃得香。”
近年來,西嶺村還大力發展莽山黑豚、高山茶葉、禾花魚養殖等特色產業,定期組織開展門板宴、瑤家賽鼓、篝火晚會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年接待游客達20余萬人次。
從紅色到綠色,郴州一個個鄉村依托旅游走上致富的道路。西河沿線的桂陽縣正和鎮和諧村,曾經破敗的老屋,搖身一變成湘昆傳承館、國學經典屋、古法造紙體驗館等“非遺”文化研學基地。
“村里的美麗風景變成了‘美麗經濟’。要加快推動和美鄉村提檔升級,讓和諧村這顆‘西河明珠’更加閃亮奪目。”和諧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凱介紹,2022年,和諧村人均收入達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成為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盤繞在郴州西北方的西河,全長142公里,流經桂陽、北湖、蘇仙、永興4個縣(區)、9個鄉鎮(街道)、52個行政村。
去年,當地量身制定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致力將西河打造成全國知名鄉村振興示范帶、知名鄉村休閑旅游目的地,為鄉村振興提供“西河樣板”。
記者沿西河順流而下,沿線村莊滿眼是風景,處處有故事。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