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欣然
通訊員孫文龍
“帶來星星的哥哥姐姐什么時候再來?”開學已有兩個多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斷龍山鎮龍王湖村的孩子們仍然想念今年夏天村里來的那群“帶來星星的人”。
他們是湖南工商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慧湘村”科創教育實踐團的大學生志愿者,來湘西開展“芙蓉學子·鄉村振興”志愿服務活動。盛夏的夜晚,青年學生們在山坡架起天文望遠鏡,讓山里的孩子觀測夜空中閃爍的星辰。
斷龍山鎮黨委書記李國軍由衷感謝這群有著無限創意和激情的年輕人,“是他們讓孩子和村民看得更高、走得更遠、過得更好。”
在湖湘大地的廣袤農村,一批批青年學子帶著共同的使命開展“芙蓉學子·鄉村振興”公益實踐服務,讓芙蓉之花盛放在希望的田野,讓鄉村成為“向往的遠方”。
深度鏈接
青春為田野帶來詩意棲居
1998年,為圓寒門學子大學夢,共青團湖南省委聯合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創立“芙蓉學子”大型公益項目,資助困難大學生。
順應時代發展,2021年項目推出“芙蓉學子·鄉村振興”公益計劃,著眼于黨和國家大局所需和廣大青年成長所盼,為青年大學生搭建服務“三農”平臺。
2022年4月,第一屆“芙蓉學子·鄉村振興”公益計劃啟動,經過層層選拔后的120支團隊奔赴鄉村開展公益服務和產業調研。湖南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2021級博士生袁雪洋跟隨團隊來到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白水洞村。
白水洞村村落坐落在雪峰山下,依山傍水,當地還保留了大量傳統建筑。雖然遠看風景如畫,但老屋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人居生活品質較低。
如何將傳統村落改造成現代化的美麗鄉村是擺在這群“小建筑師”面前的一道難題。
村民是鄉村的主人,他們的想法和需求是最重要的。
村民們希望依托花瑤的旅游自然資源,改造昏暗閉塞的老廚房,打造農家樂。團隊就采用當地人可以學習的技藝和易獲取的建筑材料,通過改善通風、采光等條件,將廚房改造得干凈明亮。
村民沒有場地舉辦篝火晚會,團隊就在虎形山廣場的改造中設計逐級臺階和圓形鋪裝,還將當地傳統服飾上的顏色作為裝飾色,打造能引起村民精神共鳴的文化廣場。
團隊的改造最終讓古樸村落煥然一新,讓村民詩意地棲居。袁雪洋感嘆道:“只有真正去到鄉村,才能切身體會鄉村實際情況與圖紙繪制的差別。”
精準對接
青春助力鄉村奔向振興之路
今年,“芙蓉學子·鄉村振興”迭代升級,從“端菜服務”到“點菜服務”,在充分了解不同地域鄉村發展難題及實際需求的基礎上,項目方制定有針對性的實施方案,最終促成21所高校的120個團隊與15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結對,每個團隊最高獲2萬元“芙蓉學子”獎勵。
10月28日上午,湖南科技大學陽光“椒”響團隊回訪了結對村邵陽城步苗族自治縣白毛坪鎮和平村,查看赤松茸的生長情況,對村民進行赤松茸種植培訓。
和平村最大的產業是辣椒,它與專門研究辣椒的“椒”響團隊正因此結緣。那為何要種蘑菇?原來,7月入村調研時,村民們告訴“椒”響團隊,辣椒因為連作種植,土壤肥力下降,產量大不如前。
團隊成員專業過硬、經驗豐富,提出可通過“椒菇”輪作的模式培肥地力、增產增收,帶隊老師、湖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客座教授鄧述東向和平村推薦了赤松茸。
鄧述東告訴記者,“椒菇”輪作模式將在和平村兩塊試點辣椒田種植一年,辣椒產量預計提高15%,赤松茸的產量也可達到每畝3000斤,帶來非常可觀的收入。若試點成功,此模式將在全村乃至整個白毛坪鎮推廣應用。
當高校研究團隊與鄉村項目產業結對子,“1+1”不僅大于2,還探索出了產業興旺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作為“芙蓉學子·鄉村振興”公益計劃的承辦方,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謝小玲表示,將進一步提升項目實施的精準性和實效性,聚焦產業,緊扣人才服務,與“三下鄉”“七彩假期”等共青團青年志愿服務項目深度融合,譜寫青春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