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飛龍元河王寧寧
陳嘉卿廖一臣龍運方
人居環境增顏提質
9月27日,筆者走進衡陽縣峴山鎮峴山村兩塘組村民龍平能家的廁所,地面和墻上鋪著亮堂堂的瓷磚,干凈衛生無異味,在水沖馬桶旁邊,擺放著潔廁靈、消毒液等清潔用品,再也沒了農村茅房的影子。
“廁所一改,大家的生活習慣也講究啦,干凈又衛生,心情都跟原來不一樣了。”龍平能介紹,改廁前,覺得自己住在農村,不必那么講究。現在,自家廁所和城里一樣干凈,覺得改對頭了。
近三年來,衡陽縣通過“三格式化糞池+人工濕地”集中式改造,讓污水達到排放標準。截至今年8月底,全縣共完成2.1萬戶農村戶用廁所改建,實現應改盡改,家家戶戶習慣了水沖廁所。
衡陽市鄉村振興局負責人告訴筆者,近年來,衡陽市共完成改(新)建農村戶廁30.7萬戶,全市衛生廁所普及率逾九成。
改善人居環境,優化鄉村生態。衡陽市深入推進城鄉治理標準化,統籌推動農村建設增“顏值”、提“氣質”。“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持續創建美麗示范鄉村、美麗宜居屋場,全面推進鄉村綠化、亮化、美化。2021年全國農村廁所革命現場會在衡陽召開,“首廁過關制”經驗獲全國推廣。
今年,衡陽市已完成農村戶廁改(新)建任務2247戶,全市共有衛生廁所1407026戶,普及率達91.91%。
走進衡南縣咸塘鎮云山村陳家塘組村民陳遠躍家的衛生廁所,廁屋有5平方米,里里外外干凈整潔。老陳帶著筆者來到屋后,四格生態戶廁(三格式化糞池+人工濕地)尤為醒目,人工濕地栽種了美人蕉,遠看像一個花圃。
“兩年前,家里6口人上的是旱廁。夏天臭烘烘,冬天冷颼颼,上趟廁所活遭罪!”陳遠躍回憶道,去年10月,村里在各家各戶啟動了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改(新)建工程,旱廁全部改為水沖式廁所。
“改廁戶享受國家的好政策。模壓玻璃鋼三格化糞池、人工濕地和排水(氣)管免費安裝,不到一個月,全家老小就用上了新廁所。”村兩委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云山村共改(新)建衛生廁所264戶,衛生廁所率達95%以上。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去年,衡南縣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改(新)建9022戶。在譚子山、硫市等鄉鎮(街道)新建高標準公廁21座。”縣鄉村振興局負責人說,該縣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投入資金2000萬元,各鄉鎮(街道)組建30多支專業施工隊負責施工,專班現場驗收,確保每廁過關。截至去年12月底,該縣按質保量完成了改廁任務。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衡陽市,鄉親們自發完善基礎設施,打造干凈整潔的村居環境,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文明鄉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衡陽市鄉村振興局負責人介紹,衡陽市大力推進有效銜接政策落實,確保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等有效銜接政策問題實現動態清零。”截至今年9月中旬,全市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新增3059戶、13690.6萬元,發展目標完成率41.25%。
文明新風浸潤心田
鄉村美不美,不光看村容村貌的“顏值”,還要看村民的“氣質”。
耒陽市充分發揮“灣村明白人”的優勢,引導他們當好文明鄉風監督員,帶動村民改變生產生活習慣、語言行為習慣、風俗人情習慣,積極樹立文明新風,推動耒陽灣村“顏值”“氣質”雙提升。
9月25日,黃市鎮嚴村村琶齒忿自然灣村民劉成強,正在家門前的菜地里鋤草整地,竹籬笆圍著的各類蔬菜長勢喜人,旁邊的籬笆欄內還圈養著一群雞鴨。
“有了籬笆欄,雞鴨不亂跑,村里更加美麗干凈了。”劉成強說。
用竹籬笆圈養雞鴨的這一提議,來自“灣村明白人”資賤英。
“以前,雞鴨散養,村里隨處都是刺鼻難聞的糞便。圈養后,既防止雞鴨亂跑,又能把房前屋后的空地圍起,建成小菜園或者小花園、小綠地,灣村也漂亮了。”資賤英說。
為打造生態宜居、環境宜人的美麗灣村,農閑之余,資賤英主動聯系其他“灣村明白人”和村民協商制定村規民約,引導村民遵守“衛生管理三要求”,即“庭院無雜堆、門前無亂掛、院內無亂搭”。還積極向村委會建議設立垃圾分類處理點,由村民每天輪換進行監督管理,防止生產生活垃圾亂丟、亂扔、亂倒。
“灣村明白人”帶頭干,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齊心“整”出灣村人居新環境。如今的耒水河畔,一灣一村皆悄然發生著變化,日益靚麗起來。
無獨有偶。9月26日,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村民汪建英,帶領家人來到屋后自留山上,忙著修建一個標準化養鴨場,以改善養殖條件。
汪建英說,9月份,他家憑借著厚德同心積分在衡州農商銀行獲得貸款,用于修建一個面積200平方米的高標準養鴨場。養殖場修好后,能養鴨子5萬羽,可年增鴨蛋收入20萬元。
去年初,衡陽縣被列為我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當年10月又晉級為國家級試點縣。一年多來,該縣積極創新機制,探索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推出“厚德同心積分管理”,為村民儲存道德積分。
積分以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主要內容,每戶基礎分為100分。村民憑積分,可優先參與“最美衡陽群眾”“文明戶”等評先評優活動,還可獲評信用等級,獲取銀行授信,以及兌換大米、食用油和洗衣粉等生活用品。鼓勵村民從點滴做起,弘揚正氣,樹立新風。
衡陽縣還在梅花村、東湖寺村等51個村進行試點。結合村情社情,按照“忠孝、友善、誠信、勤勞、節儉、優美”等方面內容,逐一細化,逐條賦分。如在節儉方面,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不攀比索要彩禮、酒席不鋪張浪費等做得好的,最高可給予10分的厚德同心積分;如村民出現不孝老敬老、打架斗毆、聚眾滋事等行為,每次扣10至20分。試點村每季度還在村務公開欄發布道德“紅黑榜”。目前,厚德同心積分管理已覆蓋全縣所有村。
今年頭9個月,衡陽縣已有3萬余戶村民兌換積分。衡州農商銀行在梅花村開展現場授信,發放授信卡400多張,發放貸款3000多萬元。這些貸款有力促進了當地特種水果、蔬菜、食用菌和雞鴨等種養業發展。
積分管理的推行,大大增強廣大村民的榮辱感,催生村民向上向善的動力。華山村3位鄉賢,被推薦參評“最美衡陽群眾”。梅花村有8戶家庭,獲評鎮村級“文明戶”。
“近年來,衡陽市大力推廣‘灣村明白人’‘厚德同心積分銀行’‘屋場懇談會’等鄉村治理新模式。”衡陽市政府負責人說,在全市范圍內設立“厚德同心積分銀行”,將“積分制”管理引入鄉村治理,建立健全村規民約,深化拓展“屋場懇談會+”系列探索,引導“灣村明白人”當好政策法規宣傳員、矛盾糾紛調解員、鄉村振興助推員、鄉風文明監督員、社情民意信息員,堅決整治高價彩禮、鋪張浪費、厚葬薄養、隨意攀比等不良之風,有力推動農村地區移風易俗。
衡陽市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基地)3527個,積極開展文明實踐活動1.3萬余場次,推薦1個鄉鎮、5個村申報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如今,在衡陽市,一陣陣文明新風猶如撲面而來的春風,浸潤著群眾心田。
“秋色徐徐灑落,在蒸湘廣袤的田野;颯颯秋風簇起重重浪,遍野金黃滔滔而來,拓寫著曼妙的五線譜;沉醉的稻穗撥響了,大地的琴弦;和著陽光和稻香,飄蕩四方……”
“鄉村振興潛力無限、大有可為。‘十四五’期間,衡陽市聚焦現代農業強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目標,扎實做好防返貧監測與幫扶。增強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繼續鞏固鄉村車間建設成果。”衡陽市委書記劉越高告訴筆者,積極引導致富能人返鄉創業,組織實施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培訓,實現“育一人、帶一片、富一方”。
“農業強市,是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大力激發鄉村發展后勁。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示范園區創建活動,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民挑上‘金扁擔’。”這位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鼓勵龍頭企業發展精深加工,大力發展鄉村車間、“能人經濟”“庭院經濟”,打造一批“百十戶”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強產銷對接,推進農村電商和倉儲冷鏈物流發展。加大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農民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繪就一幅更加壯美、多彩的豐收畫卷。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