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頤佳李寒露
通訊員粟吟君楊帆
“一直都想學苗畫,現在終于如愿以償!”近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鎮(zhèn)非遺工坊,來自長沙環(huán)保職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的學生張楊,和同學們來此開展研學,面對面接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畫代表性傳承人梁德頌的技藝傳授。
湘西是一塊非遺寶藏之地:擁有10大類3200余條非遺資源線索目錄,1項聯(lián)合國人類非遺項目(苗族趕秋),28項國家級、85項省級、272項州級非遺項目,國家級非遺項目占湖南省1/3。湘西州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國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武陵山區(qū)(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并在非遺整體性保護、活態(tài)化傳承、生產性轉化中,聚集資源、聚攏人氣、聚合力量,推動非遺與全域旅游、鄉(xiāng)村振興深度融合。
“整體性保護”打破傳統(tǒng)格局,拓展非遺發(fā)展空間
依山傍水的惹巴拉土家古村寨,凝成一幅意蘊雋永的風情畫卷,在游客面前徐徐展開。5月4日,龍山縣首屆旅發(fā)大會暨舍巴日民族大聯(lián)歡活動在此舉行,湘鄂渝黔邊區(qū)20余縣市少數民族群眾共慶盛會。
田隆信,國家級非遺項目土家打溜子代表性傳承人,今年81歲,他在舍巴日登臺主唱土家迎客歌。
惹巴拉村是我國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游客可探訪古油房、鐵匠鋪、篾匠鋪、土家織錦坊,體驗火光捶打與指尖穿梭間的土家智慧;觀看茅古斯舞、咚咚喹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展示,感受土家人崇尚自然、團結、向善的風貌。
湘西州將非遺與物質文化遺產、自然景觀有機結合,與傳統(tǒng)村落保護有機結合,挖掘整理村落、景區(qū)內非遺資源,施行整體性保護,豐富各旅游景區(qū)、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鎮(zhèn)、紅色景點等旅游空間的文化內涵。
為推動非遺項目在旅游空間展示利用,去年以來,湘西州開展苗族趕秋、土家族舍巴日、苗族四月八、清明歌會、土家族山歌會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傳統(tǒng)品牌節(jié)慶活動16次。
1月24日,“乾州春會”在吉首市乾州古城萬溶江舉行。“祭春”“迎春”“鬧春”等輪番上演,《春牛》《玉兔迎春》等10余條“迎春”船相繼亮相。500余名非遺傳承人、文化志愿者及民間文藝骨干進行展演交流,充分展示苗歌、舞獅等非遺魅力。
湘西州還將非遺項目或相關元素,融入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qū),融入高鐵站、游客服務中心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文旅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qū)之一,乾州古城正被打造成特色鮮明、氛圍濃厚、當地群眾和游客認可的非遺特色街區(qū)。
“活態(tài)化傳承”破解斷層危機,互動體驗深度融入
鳳凰這座浪漫古城,連接著文化圈太多的集體記憶。
擁有專屬色彩的湘西蠟染,成為世界認識湘西、解讀鳳凰的名片之一。非遺鳳凰蠟染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王曜,就深藏在神秘小城。
2003年冬,王曜帶著一身好技藝,開始“染指”鳳凰古城一切美的元素,每天重復著蠟染簡單卻不平凡的工序。20年的積累與天賦靈感,使他的蠟染作品不斷蛻變創(chuàng)新。
“變化無窮的紋理為蠟染帶來了神秘的魅力,也體現了天工與人為共同創(chuàng)作的結果。”王曜認為,蠟染只有與現代人的生活產生緊密連接,才能讓它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我有106名徒弟,都是手把手教出來的,這里就有不少他們的‘畢業(yè)’作品!”在“蠟魂”藝術館,王曜向記者展示他原創(chuàng)和搜集的蠟染作品。
“這是我的第一幅蠟染作品!”5月16日,來自河北的游客徐江,在王曜的指導下,進行畫稿、上蠟、攪染料、脫蠟,成功完成一幅吊腳樓圖案的蠟染作品。參與體驗,正是游客深度認知、學習非遺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非遺傳承的捷徑。
“蠟魂”是古城的一股文化力量,而古城也以每年數百萬的客流“反哺”。市場不斷給蠟染注入新鮮“血液”,“活態(tài)化傳承”的魅力在此彰顯。
湘西州打造各種非遺館、傳承體驗中心、非遺工坊、項目保護單位等設施場所,注重增強互動演示、體驗教學等功能。
“五一”期間,湘西州博物館非遺館開展苗畫、踏虎鑿花、苗繡等體驗活動,300組家庭、700余人參加。“五一”當天,湘西州文旅局“幺妹局長”亮相央視,以苗族民間絕技“上刀梯下火海”、辰河高腔“辛女槍”、土家擺手舞“凌波步”等湘西非遺“十二式”,與全國各地文旅局長一比“高下”。
“集群發(fā)展,串點成線”,是湘西州推動非遺與全域旅游、鄉(xiāng)村振興深度融合的探索,也是非遺“活”起來的具體體現。湘西州將非遺與鄉(xiāng)村旅游、紅色旅游、研學旅游等結合,在旅游線路中有機融入非遺展示體驗等內容。
目前,湘西州已建成全國首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集中連片示范區(qū),打造了高山峽谷、烽火苗疆、土司遺產、土家源流、酉水畫廊、沅水民俗6大村寨群,形成“神秘苗鄉(xiāng)”“土家探源”兩條生態(tài)文化村鎮(zhèn)游精品線路。
“生產性轉化”惠及更多民眾,非遺展現旺盛活力
5月10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土家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葉水云,作為我省唯一獲獎代表,從天津捧回2022“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提名人物’”榮譽。
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堅守傳承古老技藝40余年的葉水云,是土家織錦“學院派”代表人物。
今年68歲,同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土家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劉代娥,其“陣地”則在龍山縣惹巴拉的“土家族織錦技藝生產性保護基地”。
“這幾年發(fā)展旅游,很多研學團到我們這里來學習土家織錦。惹巴拉是‘土家織錦之鄉(xiāng)’,家家戶戶都會織花鋪蓋。現在大家都坐在家里接訂單、忙生產,既傳承技藝,又獲得收益,大家日子越來越好。”劉代娥說。
湘西州依托民族文化企業(yè)、傳統(tǒng)村落、代表性傳承人,采取傳統(tǒng)生產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模式,開發(fā)非遺產品;通過推動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促使優(yōu)秀文化遺產資源轉變?yōu)閮?yōu)質的致富能力。
“五一”旅游余溫未消,矮寨大橋景區(qū)又迎來研學“潮”涌。來自長株潭、婁邵衡等地的研學團隊,一波接一波前來領略風光之美、民俗之奇。周邊村民開辦農家樂、特色民宿300余家,近3萬名群眾增收。
每年的“六月六”,鳳凰苗族服飾銀飾節(jié)享譽湘黔邊。鳳凰苗族銀飾品種多樣、色彩明艷,是苗族同胞最喜愛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鳳凰縣傳承民族工藝有限責任公司的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生產性保護基地,已成為湘西州21個州級生產性保護基地之一。
湘西州將非遺全方位、日常性地融入群眾生產、生活,使非遺存續(xù)并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5月15日,花垣縣雙龍鎮(zhèn)苗服加工生產車間,州級非遺苗繡傳承人石美梅,忙著和繡娘們挑剪線頭、打包衣服。2017年,石美梅成立十八洞村戴雅苗族刺繡有限公司,將附近村寨的繡娘集中培訓,并統(tǒng)一收購其繡品,通過對傳統(tǒng)苗繡技藝和服裝款式改良創(chuàng)新,制作出款式新穎的苗服。
據文旅部門統(tǒng)計,湘西州現已建成全國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1個、非遺就業(yè)車間10個,年均固定就業(yè)3萬余人,臨時就業(yè)10萬人次。
湘西州推動非遺與全域旅游、鄉(xiāng)村振興深度融合,讓傳統(tǒng)與現代交融、文化與鄉(xiāng)愁同在,讓“詩與遠方”接地氣、聚民心,讓群眾和游客在文化旅游賦能鄉(xiāng)村振興的實踐中,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幸福感。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