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彭雅惠
通訊員龔佑元袁超軍
前不久,津市市新洲鎮麓山村兩位村民正式握手言和,在分片負責林長的斡旋下,他們之間延續多年的山林糾紛最終順利解決;今年植樹季,面臨選擇經濟樹種難題的津市市林業大戶樊哲云在“林長制”林業科技員指導下,終于吃下“定心丸”……
2021年8月以來,津市市通過實施“林長制”,在保護發展森林資源、創新林業保護發展機制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果。
帶動多部門聯動保林安
去年,白衣鎮紅光村村民朱某擅自采伐林木,被巡林的護林員抓個正著。最終,林業部門聯合公安部門、檢察部門和紀委監委,處罰朱某在原地或異地補種林木800余株。
全面落實“林長制”,津市市明確了25家成員單位工作職責。通過堅持領導干部包片、鎮街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組長包戶、護林員包山頭的“五包責任制”,該市鎮村三級林長累計巡林3000余人次,發現并解決相關問題327個。
今年以來,津市市探索推廣“林長制+N監管”工作機制,逐步形成紀檢監察監督與行政履職同向發力的林業生態保護新格局,形成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的強大合力,全年全市森林蓄積量66.33萬立方米,林業面積增加5.2萬畝,真正有效地守護了綠水青山。
注入科技力量優生態
“林長制”全面推行以來,津市市在省內率先完成林業科技員配置,將管護體系從由林長+護林員+監督員+執法人員組成的“一長三員”即變為增加“林業科技員”的“一長四員”。從根源上解決了一線基層人員專業知識缺乏、業務水平不高、履職能力不強等問題。
濕地保護上臺階。毛里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水質從劣Ⅴ類轉變為良好,其中,一級水源保護區水質達到Ⅱ類。候鳥種群和數量顯著增加,種群達到16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中華秋沙鴨等成為常客。
生態補償工程有進展。洞庭湖流域濕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日益健全,各項任務分解后落實了責任部門;以財政引導為主的多元化資金保障體系逐漸成熟,野生動物危害農作物的損失納入保險范疇。
林業碳匯工程大提升。已累計完成國儲林2萬畝,木材產品供給數量和質量雙雙向好。
林下經濟助民富
山林豐茂,林下經濟蓬勃發展,帶來意料之外的旅游熱潮。近兩年,津市市半島農莊、綠島藍灣等一批林下休閑網紅打卡地如雨后春筍,其中,鐘靈村獲評為國家“一村一品”示范村,年均吸引游客30萬人、帶動周邊群眾人均增收1200元。
“林業制”與綠色發展、生態惠民緊密結合起來。依托省林業科學院李昌珠專家團隊,實施“千噸級全程低溫萃取關鍵技術與裝備推廣應用”項目,推動林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加快推進曾建國教授生物提取項目,不斷提升林業產品附加值。
“公司+農戶”模式逐步推廣。津市市今年春季全市新植油茶3000畝,全年新增油茶可達8000畝以上,發展油茶庭院示范戶1000戶以上。以潤農生態茶油為代表,發展油茶庭院產業經濟,將公益林面積調整出4100畝用于種植油茶;以五鳳楊梅為代表,激活生態水果產業;以藥山鎮為代表,打造苗木花卉特色育苗產業,在林業經濟帶動下,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