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湖南茶葉“三茶統籌”先行縣(市、區)
● 安化縣 ●
安化——黑茶首縣,這一名頭下聚集的是1家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省級龍頭企業、36家市級龍頭企業以及28家高新技術企業。它們,無不在彰顯黑茶產量第一縣、科技創新第一縣、茶葉稅收第一縣的力量。不負黑茶千載名,近年來,安化縣以茶旅產業鏈建設為抓手,堅持文化創新鑄魂;堅持產業帶動,圍繞穩一產、強二產、優三產的總體思路,安化著力夯實茶產業發展基礎,不斷提升茶產業競爭力;密切“政、產、學、研、用”,依托院士工作站,強化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推動現代科技要素聚集,提升茶產業核心競爭力。
● 古丈縣 ●
古丈縣立足自然優勢、生態優勢和產業優勢,著力擴基地、樹品牌、抓營銷、增效益,茶葉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22年,全縣茶園總面積共達20.5萬畝,實現產值16.17億元。同時,古丈縣瞄準產業提質,推進科技興茶,與中國茶葉研究所、湖南農大、湖南茶葉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養茶葉技術骨干2000余人。此外,古丈縣還將茶文化與生態文化旅游相結合,形成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茶禮、茶俗、茶歌、茶話、茶史,逐步建成茶文化濃郁、民族文化渾厚的旅游休閑山城。
● 保靖縣 ●
保靖縣茶產業的發展歷程令人振奮:在全國首先啟動茶葉種質資源基因庫建設;籌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立保靖黃金茶產業研究院,做到“一茶三院士”推進;出臺全省首部古茶樹資源保護法;整村推進生態茶園綠色防控;率先啟動5G茶園建設;開通“保靖黃金茶號”高鐵專列;打造保靖黃金茶特色小鎮,建立旅游+非遺、旅游+茶等新業態。短短10多年,茶園面積發展到15.5萬畝,年產茶1358.5噸、綜合產值21.36億元,茶農人均增收從500元增長到8000元,真正實現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 石門縣 ●
處于“中國名優綠茶走廊”上的石門,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茶葉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以“三茶統籌”為引領,登臨一個層峰又一個層峰:提質有機化-全縣茶園面積18.8萬畝、有機茶園認證面積2.41萬畝、有機茶轉換面積2.9萬畝、有機認證企業14家,排在全省前列;提速產業化-通過政策扶持,誕生了2家省級、13家市級龍頭企業,30多家骨干茶廠和155家專業社、300多家茶葉加工廠,產業規模效應凸顯:2022年產茶2.8萬噸、實現綜合產值20.3億元。先后斬獲“中國名茶之鄉”“中國有機茶之鄉”“中國禪茶之鄉”等榮譽。
● 吉首市 ●
吉首處于神秘湘西“微生物發酵帶、土壤中的富硒帶、植物群落間的亞麻酸帶”三帶交匯核心地帶。到2022年,全市茶園面積15.5萬畝,干茶產量達1680噸,實現綜合產值12億元以上。吉首市以“三茶統籌”發展為引領,聚焦文化賦魂、科技賦能,大力發展湘西黃金茶產業。通過茶園有機化、加工規模化、質量標準化等全面強化產業技術支撐,建設科技人才隊伍。同時,結合鄉村旅游開發,實施茶旅融合,重點打造了十條黃金茶谷,培育出一批醉美茶鄉、休閑茶莊。
● 沅陵縣 ●
沅陵縣貫徹落實“三茶統籌”發展理念,將茶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縣財政每年整合產業發展資金5000萬元,重點支持7大億元單品產業鏈建設;與湖南農大、省茶科所、省茶葉學會、省茶業協會等單位合作,引進專業人才,組建研發團隊,以科技創新提升茶葉品質;積極開展碣灘茶藝、茶文化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等推廣活動,積極開展碣灘茶相關文藝活動評獎活動,并組織編撰《碣灘茶志》,加大茶文化培訓和傳播。2022年底茶園面積18.3萬畝,加工企業13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產茶1.5萬噸,實現綜合產值23億元。
● 桃源縣 ●
桃源縣2022年產茶6.86萬噸,茶業綜合產值達到29億元。桃花源里芳菲盡,“三茶”統籌香滿園:科技入茶增亮色,桃源縣在基地建設、產品加工上不斷創新,在產品銷售上,讓攝像頭成為“新農具”,手機成為“云櫥窗”,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智慧茶園的行列;產業聚茶強底色,桃源縣的茶業體量不斷壯大,形成了大小加工企業155家,規模以上茶企2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11家,15家茶葉企業取得了SC認證;文化+茶添成色,通過茶與文旅的融合,涌現出了百尼茶庵、君和、古洞春、春峰、匠者等企業品牌。
● 常寧市 ●
常寧市著力寫好“三色”茶文章,讓產業添“綠色”、科技出“新色”、文化增“亮色”,堅持“高山、生態、有機”核心理念,實現“綠色崛起”:與湖南農大、省茶科所開展深度合作,在產業規劃、技術培訓、產品研發等,率先推動5G智慧茶園建設,以科技賦能全產業鏈;深度挖掘塔山茶歷史文化,做好瑤鄉文化與茶文化結合文章,建設茶文化展示中心、打造精品茶旅路線。目前,全市茶園面積9.2萬畝,年產茶2300余噸,綜合產值超過5億元,有4家省級、8家市級龍頭企業,并榮膺“中國生態有機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
● 會同縣 ●
會同縣以湖南會同寶田茶業有限公司、會同家源尚壬茶葉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為主力,立足“炎帝故里”的獨特人文優勢,挖掘提煉與宣傳茶祖神農文化,同時結合炎帝故里等文化旅游資源,建設茶祖神農文化生態茶產業旅游觀光線路,積極開發茶文化、茶保健、茶包裝、茶工藝品和茶休閑、茶養生等旅游產品,構筑“生態+產業+科技+文化”,走綠色發展之路,踐行“三茶統籌”理念,致力于將會同的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現代科技和茶產業有機結合,形成大產業、大經濟、大效益,打造縣域特色生態文化經濟走廊。
● 新寧縣 ●
新寧縣產茶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生態優美,山清水秀,氣候生態環境適宜茶葉生長,茶葉產業發展空間巨大。到2022年底,全縣有生態茶園面積1.25萬畝,野茶面積11.00萬畝,全年生產干毛茶125噸、直接產值1.25億元。此外,新寧縣還堅持以節慶活動為載體,大力弘揚舜皇山生態文化、茶文化,推動茶馬古道等歷史文物與舜帝文化等有機結合,打造精品旅游線路,推進茶文旅融合發展,現在舜皇山已經成為新寧縣生態旅游新名片。
● 岳陽縣 ●
到2022年底,岳陽縣全縣茶園面積3.5萬畝,其中50%為良種茶園,干茶年產量1.2萬噸,為湖南重點產茶大縣。近年,岳陽縣積極踐行“三茶統籌”理念,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龍頭、品牌為主線的產業發展之路,全力推進高標準茶園建設;扎實抓好標準化生產,茶葉產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升;全面打響“洞庭春”品牌,大力推廣“洞庭春”云霧茶、湖景茶、古村茶、洗水茶等特色產品,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堅持茶園建設與觀光旅游相結合,推動茶、文、旅融合一體、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湖南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茶業集團是一家集茶葉科研、種植、加工、銷售、茶文化傳播于一體,專業制茶、全產業鏈經營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目前在全省建立了99個優質生態茶園基地,茶園總面積64.5萬畝,聯結帶動了50萬戶茶農增收,綜合實力穩居全國同行業前列,是千億湘茶企業龍頭。近年來,為了更好助推湘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集團一直探索“茶+”模式,致力于茶文旅融合新產品的開發、新品牌的打造,重點推出了“湖南有好茶”系列產品,聯合打造了地域性“湖南茶文化藝術空間”,塑造了湖南茶文旅的新名片,帶動了全省地域茶文旅的融合發展。
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老字號“白沙溪”流淌出了新的音符:湖南茶葉千億產業十強企業、湖南茶葉鄉村振興十大領軍企業、2022十佳茶旅融合標桿企業……連續14年躋身全國茶業百強。茶文化方面,白沙溪率先推出茶旅文一體化,打造一流的白沙溪黑茶文化產業園,建設第一家安化黑茶文化博物館,成立白沙溪商務學院,并創建了研學教育基地、對臺交流基地、非遺傳承基地、大師工坊。茶科技方面,公司建立了首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湖南省安化黑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劉仲華院士工作站,牽頭成立“湖南黑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黑茶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領導者。
湖南理想華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要做就做最好的黑茶”。理想華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始終秉持這一觀念,緊緊圍繞國家“要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起來,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的發展戰略,致力將理想華萊打造成為“中國茶產業的世界品”,實現“助力中國黑茶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在安化和思茅,理想華萊以“共同富裕”為目標,通過“公司+基地+茶農”的方式,積極助力茶農增收致富。截至目前,理想華萊累計捐資社會公益事業逾6億元,涉及扶貧濟弱、賑災助學、公路修建、教育和體育事業支持等,累計創造關聯就業崗位超50萬個,努力推動鄉村振興,共創美好生活。
湖南百尼茶庵茶業有限公司
從一間草屋,到一家商店,是因為一羽茶;從一株野茶,到一座茶鎮,更是因為一羽茶。走進桃源縣茶庵鋪鎮,“三茶統籌看湖南—湖南日報全媒體調研行”感受很深。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南百尼茶庵茶業有限公司讓人印象深刻。公司成立以來,努力創新機制,形成一產優、二產強、三產旺的發展格局,帶動4000余農民參與茶旅新產業,建成標準化茶園基地12000多畝,加工園區60多畝、年生產加工能力超過5000噸,旅游基地4處、面積5000畝、成功打造百尼茶庵開茶節,帶動200多新農人創新創業。2022年實現經濟效益超過1.8億元。
衡陽市寶蓋綠康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寶蓋綠康是一家集茶葉育苗、種植、加工、科研、銷售和茶文化傳播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依托當地茶產業基礎、土壤條件十分宜茶的優勢,建成了衡陽市最大的高標準連片、全良種有機茶園,亮出了企業實力。公司秉著科技興茶、高科創新的發展思路,在科研方面善于“借力”,與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茶業研究所、衡陽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一起推進科技創新,已擁有新型實用專利8項,發明專利1項。由劉仲華院士牽頭指導的寶蓋綠康專家工作站,去年被省科協認定為省級專家工作站。 新化縣天門香有機茶業有限公司
新化縣天門香有機茶業有限公司
致力于獨立新概念有機茶品類“寒茶”的品牌打造,研究高山“寒茶”茶葉的種植和加工。公司擁有自主注冊商標10余件,其中“寒”于 2016年被湖南省認定為著名商標。2018年,中國寒茶被澳門國際綠色環保產業聯盟認定為首選推薦茶,并在悉尼茶博會中獲得“2018中澳茶博會金獎”;2019年,公司獲得寒茶馬德里商標,冰里春獲得中國中部(湖南)農博會產品金獎;2020年,公司完成三年轉換期,獲得歐盟有機認證。2020年底,公司被評為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2021年,獲得湖南省農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
衡陽市南岳怡綠有機茶開發有限公司
衡陽市南岳怡綠有機茶開發有限公司成立20多年來,始終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創新求發展的經營理念。怡綠茶業在“三茶統籌”實踐中碩果累累——全國率先在茶園中實施病蟲害防治生態控制技術,率先在茶葉加工中采用速凍干燥技術提高綠茶保綠保鮮效果,全省第一批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和歐盟有機茶認證,全省首批獲得湖南十大名茶稱號企業。目前,公司擁有生產基地面積3800余畝,擁有員工226人,固定資產5593.96萬元,年生產能力1000噸,茶葉年綜合產值7000萬元,其中茶葉產值4000萬元,旅游服務業綜合產值3000萬元。 永順縣大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永順縣大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集莓茶研發、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創新型企業。目前,共有合作種植莓茶面積4000畝,其中綠色食品種植基地1200畝,有機種植面積400畝,年產莓茶20萬斤。為推動永順莓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大豐生態農業與湖南省農科院茶科所合作建立了“永順莓茶專家工作室”,與湖南農業大學、吉首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研發莓茶新型產品、食品,通過線上推廣不斷提升永順莓茶知名度,2022年,該公司莓茶年銷售突破3000萬元,莓茶產品供不應求,合作農戶收益良好,成為永順莓茶龍頭。
湖南省漣水雙泉茶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漣水雙泉是一家集茶葉種植、研發、加工、銷售、茶文化傳播、茶園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湘潭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擁有兩個生態茶葉示范基地共520畝,建設了2000平方米標準化茶葉加工廠,組建了由湘潭市茶學專家陳剛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隊,近年研發的“漣水雙泉”系列名優綠茶產品,在國、省參賽評比中屢獲金獎。上世紀60、70年代,湘鄉市就是全國茶葉百強縣,家家種茶、人人懂茶;而今,在新一輪茶葉高質量發展中,湘鄉市茶企開始積極探索科技興茶、茶旅融合等新“茶道”,漣水雙泉也將再次邁上新的征程。
會同家源尚壬茶葉有限公司
家源尚壬公司由省級勞動模范張志勇于2009年創辦,是一家專業從事有機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研發、出口的企業。近年來,公司堅持茶園的鞏固優化,嚴格生產加工流程,將傳統制茶技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確保產品品質,促進茶產業又快又好發展。公司利益鏈接貧困戶3000余人,每年解決就業800余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2022年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產品“會同銀毫”、“會同毛尖”、“會同紅茶”經專業檢測,含氨基酸總量為22.95%,茶多酚24.9%,硒0.0872,535項農殘檢測結果均為ND,達到歐盟有機標準。
2023湖南茶葉“三茶統籌”示范品牌
● 安化黑茶 ●
安化黑茶,源自古老歷史,融匯深厚茶文化,早為皇室貢品。自2007年以來,安化縣把安化黑茶作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來打造,在政策支持、產業引導、項目培育、品牌塑造、營銷推廣上持續發力,強化利益聯結機制,推動茶園提質增效、茶企轉型升級、茶農增收致富,把“小茶葉”做成了“大產業”,演繹了“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傳奇。近年來,安化圍繞縣域自然、人文和產業優勢,鼓勵和支持茶企、文化公司、協會等行業主體挖掘安化黑茶文化價值,通過創新創意,打造成了湖南農產品名片、茶文旅融合發展典范。
● 郴州福茶 ●
郴州福茶”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故事溢彩。它高度融合了郴州特有的神農文化、福地文化和壽福文化。“郴州福茶”包括郴州轄區內所產的優質紅茶、綠茶、白茶和青茶。截至2022年,全市茶園面積達到43.3萬畝,產茶1.71萬噸,產值46.46億元,茶葉綜合產值達78.99億元。近年來,郴州福茶品牌聘請湖南農大、省茶科所專家,組建“郴州福茶產業發展研究院”,為品牌科技賦能;同時,編輯出版了《中國茶全書·湖南郴州巻》,收錄了郴州茶歷史、茶文化的豐厚底蘊資料,豐富了郴州福茶的品牌文化和品牌故事。
● 張家界莓茶 ●
奇峰三千,秀水八百,莓茶之鄉盛香來。永定區是張家界莓茶主產區,是“中國莓茶之鄉”。近年來,永定區委、區政府堅持創新驅動、文化賦能,走“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良種化”之路,探索出了一條名副其實的“茶業富民”通途。目前,全區莓茶種植面積達15萬畝,建成莓茶特色產業省級示范園3個、省級莓茶種質資源圃1個、星級茶旅融合示范園2個,擁有莓茶生產經營主體139家,實現年綜合產值25億元,帶動就業人數9.05萬人,實現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昔日深山普通的植物葉,如今香飄四海、致富了千家萬戶。
● 岳陽黃茶 ●
中國黃茶,金花綻放,醇香世界。黃茶作為六大茶類之一 ,素有“茶中貴族,杯中黃金”之美譽。岳陽黃茶產量占全國的55.47%,產值占76.14%,是全國黃茶生產、加工與貿易規模最大的集中產區,是中國黃茶的排頭兵和領頭羊,2011年岳陽市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中國黃茶之鄉”稱號。近年來,在岳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加速了岳陽黃茶品牌打造、黃茶產業體系建設,不斷建基地、添設施、擴廠房;制定團體標準、推進茶園機械耕種,“岳陽黃茶”產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邁入高質量發展征程。
● 南岳云霧 ●
南岳秀冠五岳,且唯一產茶。南岳云霧茶生長環境得天獨厚,吸天地精華、受云滋霧養,融“佛教、道教、儒家”壽文化一體,集“高山、有機、生態”好品質一身,近年來聲名鵲起。近年來,衡陽市委市政府按照“擴面、提質、創品、拓市”產業發展思路,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22年底,全市茶園面積17.56萬畝,規模茶葉企業113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下一步,將持續提高茶園質量、培育產業龍頭、加強文化推廣與品牌建設、推動科研合作與科技創新,做實“籌”的部分、做好“統”的文章,做強“南岳云霧茶”品牌、做大衡茶產業。
● 韶山紅 ●
“韶山紅”茶是韶山的傳統農產品,該品牌由湖南省韶山茶業有限公司創建,現已作為湘潭公共區域茶品牌使用,只為實現偉人故里“紅色文化,綠色產業,金色品牌”的深度融合。近年來,“韶山紅”致力于打造茶產品矩陣,堅持“做好茶、做特色茶”的發展導向,主要依托湘潭、韶山的紅色文化和區位優勢,以文旅融合為主線,開發“歷史偉人系”等文創茶品;同時,研發出適應市場具有湘潭自然人文、紅色文化特色的特色茶樹品種,努力開拓創新,開發新產品。
● 桑植白茶 ●
“有一個地方白茶飄香,那里的人們熱情善良”,桑植新一代民歌傳人李紅艷的一曲《我的桑植》,讓桑植白茶隨著歌聲走向全國。目前全縣茶園面積7.95萬畝,從業人員9.45萬人,現有規范加工主體56家,其中6家省級、8家市級龍頭企業,規模以上企業10家,擁有“超白”“西蓮云霧”等20多個桑植白茶子品牌,經營店260余家。融合科技與文化,桑植白茶通過“白+黑”“白+青”戰略和白族文化的嫁接,秉持“新工藝、老茶味”,開發出了名優白茶和緊壓茶類的“風、花、雪、月”系列產品,成功實現了桑植白茶品牌的突圍與崛起。
● 保靖黃金茶 ●
保靖黃金茶源于保靖縣呂洞山鎮黃金村的古老特異茶樹資源,其氨基酸含量是一般茶的2倍以上。近年來,保靖縣圍繞黃金茶種質資源,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文章:系統推進保靖黃金茶文化遺產收集、整理和傳承,通過民族文化藝術節、茶王爭霸賽、少兒茶藝大賽等活動傳播品牌文化;啟動種質基因庫建設,開展古茶樹資源立法保護,保靖黃金茶1號入選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和湖南十大優異種質資源;通過快速擴面提質,2022年全縣茶園面積達15.5萬畝,年綜合產值21.36億元,黃金茶成了湖南高端綠茶“頂流”和當地老百姓的“搖錢樹”、致富“寶”。
● 古丈毛尖 ●
“山水精神,古丈毛尖”。古丈毛尖產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武陵山區古丈縣,境內山巒重疊、溝深谷窄、云霧繚繞,十分適宜茶葉生長。獨特的生長環境和獨特的加工工藝,造就了古丈毛尖的獨特品質,具有緊直多毫、色澤翠綠、嫩香高悅、滋味醇爽回甘、耐沖泡等特點,被譽為“中國綠茶中的珍品”。近年來,古丈縣按照“一縣一特”發展思路,每年整合資金對所有自主開發茶園、農戶新增茶葉基地無償提供茶苗和培管肥料,并扶持專業合作社、加工廠和龍頭企業的發展,茶園面積迅速擴展到19.5萬畝,是唯一人均茶園超過1畝的縣。
● 新化紅茶 ●
新化縣委、縣政府大力扶持紅茶產業的發展,以“三茶統籌”為指引,全力推進產業體系建設、技術隊伍建設和茶文化體系建設,牢牢扛起了“湖紅”的大旗。該縣成立了縣委書記、縣長任顧問的茶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安排專項財政資金1000萬元,統籌鄉村振興資金3000萬元,用于發展茶葉產業,出臺了《新化縣促進茶產業發展暫行辦法》,明確規定,新造和低改茶園每畝補助1500元,支持拓展產業鏈,加快紅茶特色縣建設,集中打造了集茶葉生產、加工、休閑、品購、觀光、體驗、養生于一體的茶旅融合示范基地、最美茶旅之鄉。
● 永順莓茶 ●
永順莓茶,俗稱藤茶,學名顯齒蛇葡萄,在《詩經》中被稱為“古茶鉤藤”,可藥、飲兩用,具有“天然、綠色、富酮、回甘”的特點,被譽為植物“黃酮之王”,在永順縣已有千年利用歷史。近年來,永順縣堅持以文化賦魂、科技賦能、產業融合,推動莓茶產業全鏈條綠色、高質量發展,實現了永順莓茶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從過去農戶炒制的散茶為主,到如今種植面積達11萬余畝、年產量2100余噸、年產值近7億元;從無人知曉的土特產到越擦越亮的“永順莓茶”金字招牌,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實現了“永順莓茶”品牌質的飛躍。
● 汝城白毛茶 ●
“紅色汝城,白毛茶香”。汝城白毛茶,原產汝城縣,系當地珍貴大葉多毛野生茶,該品種1987年獲湖南省地方良種認定,后獲國家地理標志商標、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被譽為“茶中明珠”,成為汝城茶葉公用品牌。近年來,汝城縣積極引導,通過以政府引導、品牌引領、創新營銷、培育龍頭、拓展新渠道等方式,“汝城白毛茶”成功塑造為茶界新銳品牌,擴大了影響力與市場份額,相繼榮獲巴黎國際博覽會金獎、中茶杯一等獎等多項大獎,2020年更是被中國茶葉學會評定為五星名茶。白毛茶正竭力展現老茶種的新魅力,助力汝城騰飛。
■吳汶奕
三茶統籌看湖南,五彩湘茶香天下。
一年一會,共品香茗,共敘茶緣,共商茶事。9月8日至11日,第十五屆湖南茶業博覽會將在長沙舉行,五彩湘茶將再一次更廣泛、更深入地走向大眾。
湖南茶產業韌性十足、茶經濟生機勃發,是我省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富民產業、希望產業。截至2022年底,全省茶園面積達到345萬畝、位居全國第六,產茶32萬噸、位居全國第六;出口茶葉4.8萬噸、位居全國第三,創匯1.4億美元、位居全國第五;實現綜合產值1051億元、位居全國第四,形成以“瀟湘茶、湖南紅茶、安化黑茶、岳陽黃茶、桑植白茶”五大區域公用品牌為統領,“三湘四水五彩茶”競相發展的格局。
回望過往奮斗路,眺望前方新征程。湖南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做好“三茶統籌”發展這篇發文章,深挖文化資源講好茶故事、積極打造茶葉品牌,推廣智能化數字化技術、釋放茶葉科技研發新動能,促進茶文旅康養融合、探索茶葉產業富民新模式,推動全省茶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奮力挺起茶葉大省的產業“脊梁”。
2023第十五屆湖南茶業博覽會正揚帆起航,以茶為媒、以綠為柬,向五湖四海發出邀請,共同品味湖南省“三茶統籌”累累碩果——
湖南國際會展中心(廣電),30000平方米展廳、1500個參展參會企業,全省各茶葉主產市縣組團出征參展……十五年,新跨越,“湖南茶業博覽會”將以高水準的展覽、高素質的服務、高品質的產品,交出湖南茶產業的精彩答卷。
湖南茶業博覽會已連續舉辦了十四屆,成效顯著,2023年湖南省委1號文件明確,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強化農業品牌引領,辦好湖南茶業博覽會等活動。舉辦2023第十五屆湖南茶業博覽會,是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相關部署的實際行動,更是全面展現湖南茶產業發展成績、幫助邊遠山區茶農茶企對接廣大市場、打造茶葉品牌、促進湘茶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積極舉措。
愿得茶香飄四海,不負青山不負人。據主辦方介紹,本屆茶博會高度重視創新辦展,在組織活動、吸引人氣、增添亮點方面具有不少新嘗試——如舉辦湘茶之歌展演大賽、五彩湘茶湘派茶館建設和直播職業技能培訓、“五彩湘茶”電商直播大賽、小茶人逛大茶博、打卡五彩湘茶、首屆湖南省調飲師職業技能競賽冠軍現場調制贈飲等。在展會期間,還將召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會議、“湖南茶葉‘三茶統籌’先行縣、示范品牌、標桿企業頒獎典禮”,舉辦“茶祖神農杯”名優茶頒獎典禮、《湖南省茶產業發展促進條例》宣貫啟動儀式、發表《限制茶葉過度包裝弘揚綠色節儉風尚倡議書》,啟動《湖南省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地理標志)市場價值評估》,開展湖南紅茶進社區活動啟動式暨深湘產銷對接會,湖南紅茶一屆五次理事會,“‘挑擔茶葉上北京’活動總結匯報會暨碣灘茶進釣魚臺簽約儀式”,以及古丈毛尖、新化紅茶、安化黑茶、韶山紅品牌推介會等活動,呈現給大家一個精彩紛呈、茶香四溢的茶文化大餐、茶產業盛會。
一年一度的“茶三十”評選推介活動,今年聚焦“三茶統籌”先行縣、標桿企業、示范品牌,全面宣傳、展示、推介我省茶產業踐行“三茶統籌”發展理念所取得的成績,樹立、表彰一批茶業湘軍建設中的先進典型、先進事跡,推動我省茶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新形勢、新使命、新要求,湘茶如何歷久彌新。8月,第十五屆茶博會組委會、湖南省茶業協會與本報組織成立“湖南日報全媒體調研行”小組,深入全省各茶葉主產市縣區,對本屆“茶三十”候選對象進行考察調研。蓬勃發展的茶產業、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屢獲突破的茶科技,共同成就了五彩湘茶香飄天下的新格局,激蕩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值此第十五屆湖南茶博會開幕之際,本報特推出專題,對2023“茶三十”獲獎者予以推介。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