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新
時光流轉,窯火不熄。8月16日,記者從長沙驅車沿湘江北上約25公里,看到陶器裝飾的景觀、窯磚堆砌的文化墻、瓷片鑲嵌的道路,無不在提醒著,已經到了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源地的望城區彩陶源村。
彩陶源村立足“發掘文物資源優勢、打造旅游特色名村”目標,建設“藝文小鎮”、“陶溪居”民宿、“露營基地”等文旅項目,傳承非遺,打造文旅產業群,促進鄉村振興,為增加村民和村集體收入打下了堅實基礎。
長沙窯產品再次飛向世界
走進藝文小鎮(長沙)陶藝有限公司,宛若走進陶瓷博物館,可以欣賞各種不同的陶瓷作品,還能親手體驗一把“玩泥巴”。
“銅紅的燒制不僅考驗手藝,還對燒成氣氛、燒成溫度范圍、冷卻速度有嚴格要求。”藝文小鎮(長沙)陶藝有限公司總監、非遺傳承人江文斌饒有興致地給游客講解銅紅釉瓷器制作之道。
2014年,時為湖南中大聯合創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的江文斌參觀銅官窯,被其厚重歷史文化吸引,從此轉型成為一名中國陶瓷藝術的探索者。
為把長沙窯銅紅釉瓷器復燒出來,江文斌拜銅官陶瓷老匠人譚異超為師,并在2014年至2017年期間行程近2萬公里,遍訪中國大窯口和陶藝制作名家。通過數百窯創燒及記錄,終于總結出成熟的燒制技藝,成功燒出一批又一批長沙窯銅紅釉瓷器,其中,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春水春池滿》持續暢銷;長沙窯綠釉《三羊開泰》瓷尊高180厘米,為手工捏坯世界之最;長沙窯綠釉儲物罐《心經》,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百花獎”銀獎。
“這么多年,我沒做出過兩個完全一樣的瓷器。”江文斌告訴記者,銅紅釉制作有別于工業生產,需要拉坯、曬坯、上釉、燒窯等多道工序,都是純手工制作,“只有跟泥土親密接觸,才能燒出想要的瓷器。”
受江文斌影響,兒子江上舟也愛上了陶藝,收獲了一批“粉絲”。2022年,父子兩人的銅紅瓷器作品雙雙入選該年度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
目前,“藝文小鎮”已簽約合作陶瓷藝術家300多位,吸引了伊朗、加拿大、美國、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數萬名“粉絲”關注,形成了長期、穩定的陶瓷訂單,每年接待6000多人次前來研學或團建。今年,江文斌通過視頻直播平臺,帶動更多人創業就業,讓長沙窯產品再次飛向世界。
當地村民每年增收200萬元
引得游客紛至沓來的,除了厚重的陶瓷歷史,還有文旅新業態,由村民閑置農房改造的陶溪居系列民宿就是其中之一。經過6年多建設,各方投資近3000萬元,占地156畝的陶溪居系列民宿于2022年對外營業。
推開民宿大門,漫步院內,粉墻黛瓦,碧綠小池,茂林修竹。拾階而上,屋外陽光穿過落地大玻璃灑進來,頓覺內心靜謐。步入房間,一套湘繡、屏風等擺件,增添了幾許清幽雅致。
長沙妹子陳明燈是百萬粉絲美妝博主,她熱愛傳統文化,向往鄉村,今年初來彩陶源村游玩,便決定花數十萬元年租金把長沙城區的工作室搬到陶溪居。“這里交通便利,陶瓷文化深厚,山清水秀,隨處一拍,便是上好的視頻。”她說。
沒想到,入駐沒多久,隔三差五有游客敲門詢問:這里可以住宿嗎?陳明燈索性“被迫營業”,一邊忙著工作室,一邊做起了民宿主理。與酒店不同的是,陶溪居不僅提供住宿,還為游客提供制陶課、漢服拍照等服務。“節假日,入住率幾乎爆滿,游客體驗感不錯,大多是回頭客。”
與陶溪居相距300多米,記者踩著彩陶碎片,穿過一片竹林,來到了彩窯林露營基地。“秋天來臨,露營旺季馬上就到了,露營研學基地已完工,準備裝修。”彩窯林基地營長李佳正在打理草坪。她介紹,彩窯林露營基地有8個帳篷、2個小木屋,能容納30多人,游客晚上可聽蟲鳴,早上能聞鳥叫,鄉間味道,清新自然,受到追捧。
圍繞陶瓷元素,彩陶源村文旅產業鏈越來越豐富,客流量持續攀升,帶動陶瓷手工藝品和土特產銷售,每年為當地村民增收200萬元。望城區銅官街道黨工委書記譚磊告訴記者,街道將彩陶源村的新華聯銅官窯景區和陶溪居民宿產業結合起來,每年非遺技藝吸引游客50多萬人次,讓游客享受非遺技藝魅力,又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