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濤
3家“湖南非遺館”為全省152家扶貧就業工坊提供產品展示展銷專業服務,帶動非遺產品銷售成交額超6000萬元;湖南紅色旅游區(點)2022年接待游客1.65億人次、帶動收入1569億元;女書、《鄉村合伙人》《親愛的客棧》等一批文旅IP點亮鄉村旅游……近年來,湖南文旅創新打造紅色演繹、非遺破圈、湘村雅居、地標活化等八大模式,賦能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成為我省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靚麗風景。
深挖文化,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湖南是文化旅游資源大省,在八大模式中,湖南深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和鄉村文化,推進文旅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深挖紅色文化,打造紅色演繹模式。通過深化“紅色旅游+”產業融合,做強做優紅色教育、紅色演藝等特色IP,助推紅色旅游轉型升級。在韶山,《最憶韶山沖》《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等演藝,以及一大批充滿紅色文化的餐飲、民宿企業豐富了韶山紅色旅游業態。在郴州汝城沙洲紅色旅游景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前來參觀,帶動了當地種植養殖、餐飲住宿業蓬勃發展。
深挖非遺文化,打造非遺破圈模式。通過盤活傳統文化IP,激活破圈發展源動力,讓一大批非遺從束之高閣的“珍藏品”,變成人民群眾身邊的日用品和消費品。在去年公布的全國66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名單中,湖南有4個入選。其中湘西州七繡坊非遺工坊實施“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支持1926名農村婦女帶薪培訓,讓300多個留守孩子的母親返鄉就業。漣源方才梅山棕編工藝品有限公司設立非遺工坊,帶動600余人就業。
深挖鄉村文化,打造湘村雅居模式。湖南大力推動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打造手藝村、美術村、攝影村、書法村、戲劇村等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間。株洲攸縣從“門口小廣場”建設起步,逐步建成“門前十小”,每年送戲、送演出約300場,放映公益電影6000多場,觀眾約120萬人次。邵陽隆回縣每年都有幾十個村舉辦“村晚”,有效促進了鄉村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創新發展,激活鄉村文旅資源
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文旅行業同樣如此。近年來,湖南喚醒沉默地標資產,打造文旅節會矩陣,塑造文旅IP,讓文旅資源煥發新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喚醒沉默資源,推出地標活化模式。盤活地理標志農產品、文化地標等沉默地標資產,讓鄉村更火。歷經2200多年滄桑的郴州裕后街,重新建設后煥新登場,現代和歷史在這里交融,成為郴州夜經濟的閃亮名片。安化縣大力推進茶旅融合發展,每年吸引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觀光、品茶,讓這座縣城不只有茶香。
壯大節會矩陣,打造節會促興模式。以節為媒,以會搭臺,文旅唱戲,以“三會三節”統籌引領湖南文旅節會矩陣,做強節會經濟,做響節會品牌。湖南按照春、夏、秋、冬不同季節,舉辦了25屆湖南省鄉村文化旅游節,捧出各地特色文旅資源,吸引游客入村打卡。全省各地充分挖掘和利用鄉村資源,創新打造岳陽洞庭漁火季、新晃黃精文化旅游節、常德桃花源桃花節等特色鮮明的節會。
打造特色IP,玩轉IP塑旅模式。利用鄉村所特有的環境氛圍和產品業態,放大IP乘數效應,整合延伸鄉村文旅產業鏈。張家界民俗文化大戲《魅力湘西》深挖湘西少數民族文化,讓《邊城》里的翠翠來到觀眾面前,將湘西趕尸演繹得催人淚下,成為中國旅游演藝金色名片。依托文化湘軍、廣電湘軍,平江等地將《鄉村合伙人》、《親愛的客棧》等IP植入鄉村,延伸鄉村文旅產業鏈。
整合資源,讓鄉村振興后勁十足
近年來,為了讓文旅更好賦能鄉村振興,湖南大力整合文旅資源和社會資源來發展鄉村旅游,推進全域旅游,讓文旅力量下盤更穩、后勁更足。
促進資源整合,推出資源聯姻模式。突破地域性“痛點”,走出各自為戰的小圈圈,組成“聯合艦隊”抱團發展。在去年文旅部推介的128條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中,湖南千年神話·農耕傳承之旅、游千年古鎮·賞土家風情之旅、暢游神農福地·樂享農閑逸趣之旅、游梯田王國·賞紫鵲奇觀之旅、花瑤風情·趣味農耕之旅、九嶷風光·瑤寨風情之旅6條線路亮相,這些線路串起了湘西、湘東、湘中、湘南的鄉村,全域旅游發展見成效。湖南紅色旅游也形成了“一核八景三走廊十二線”發展全新格局,熱度不斷攀升。
引進社會力量,打造湘賢引領模式。深度挖掘鄉賢資源,培育新鄉賢隊伍,通過“鄉賢+”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新格局。懷化溆浦縣“鄉賢”陳黎明回到雪峰山,投入10億余元,在溆浦縣和隆回縣創建了2個4A、2個3A級旅游景區,帶動當地百姓脫貧奔小康。他的成功經驗被湖南省政府命名為“雪峰山模式”,獲文旅部授予《全國“公司+農戶”旅游扶貧示范項目》。郴州永興縣鄉賢李昊翰回到家鄉,在便江沿岸的錦鯉村投資建設錦鯉鄉村振興示范村項目,東頭野渡綜合性營地備受游客喜愛,讓過去的空心村如今熱鬧非凡。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