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務院批復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賦予益陽“推動差異化發展、努力形成新增長點”的任務。本文基于益陽的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經濟稅收發展現狀,選取益陽及周邊A類、B類地區中的岳陽、常德、婁底和邵陽、永州共六個市(簡稱“六市”),以2019-2021年為區間進行大數據比較分析,尋優勢、找差距、謀未來,以期對益陽經濟與稅收發展路徑提出相關建議。
一、尋優勢:“六個穩”反映高質量發展成效
數據表明(詳見表一、二、三、四),2019-2021年,益陽在區域競爭激烈、周邊強市環繞、虹吸效應強烈和疫情持續影響等挑戰下,堅持真抓實干、奮勇趕超,各項指標穩中有進,發展成效可圈可點。
經濟規模與稅收收入“穩增”。2019-2021年,益陽地區生產總值(GDP)從1792.46億元增長至2019.27億元,突破2000億元關口,年均增長6.14%,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5%)1.51個百分點,高于永州、常德、婁底,排六市第3位、B類地區第2位。稅收收入(不含社保費與非稅收入)從115.73億元增長至128.99億元,年均增長5.57%,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59%)0.98個百分點,高于永州、岳陽、常德,排六市第3位、B類地區第2位。
地方財力與稅收占比“穩升”。2019-2021年,益陽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74.83億元增長至90.60億元,年均增長10.03%,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97%) 6.06個百分點,排六市第1位。市、縣級地方稅收從52.53億元增長至60.81億元,年均增長7.59%,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25%)2.66個百分點,高于岳陽、常德,排六市第4位。2021年,益陽市、縣級地方稅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67.12%,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3.12%)4個百分點,高于邵陽、常德,排六市第4位、B類地區第2位。市、縣級地方稅收占全部稅收的47.14%,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5.52%)1.62個百分點,高于婁底、岳陽,排六市第4位。
產業結構與稅收份額“穩調”。2019-2021年,益陽努力優化產業結構,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從15.6:42.6:41.8調整為16.1:44.2:39.7,“二三一”的特征更加明顯,其中二產業(采礦業、制造業、電熱氣水生產供應業和建筑業)增加值比重排六市第1位。2021年,益陽二產業稅收57.74億元,占全部稅收的44.77%,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5.07%)0.3個百分點,高于常德、邵陽、永州,排六市第3位、B類地區首位。三產業稅收70.76億元,占全部稅收的54.85%,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4.77%)0.08個百分點,高于婁底、岳陽,排六市第4位。從支柱行業看,2021年益陽制造業、房地產業、批發零售業、建筑業、金融業、電力業實現的稅收,分別占全部稅收的23.53%、16.24%、15.00%、13.93%、7.58%、4.47%,合計實現稅收104.53億元,占全部稅收的81.04%。值得關注的是,建筑業與房地產業合計實現稅收38.92億元,占全部稅收的30.17%,盡管比重較2019年(33.56%)下降了3.39個百分點,但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稅收支撐力量。
工業崛起與稅收產出“穩強”。2019-2021年,益陽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2063億元,高于婁底、永州、邵陽,排六市第3位、B類地區首位。累計實現工業稅收107.12億元,高于邵陽、永州,排六市第4位、B類地區首位。累計實現制造業稅收82.47億元,高于邵陽、永州,排六市第4位、B類地區首位。如剔除岳陽煉油、常德制煙、婁底煉鋼等因素,益陽制造業稅收產出更為亮眼。2021年,在制造業31個細分門類中,益陽稅收過億元的行業有13個,數量排六市第1位。從制造業優勢行業看,益陽工程機械業實現稅收5.42億元,規模僅次于長沙、常德,排全省第3位、六市第2位;食品制造業實現稅收3.29億元,規模僅次于長沙,排全省第2位、六市第1位;電子信息業實現稅收2.97億元,規模僅次于長沙、株洲,排全省第3位、六市第1位。
創新開放與稅收表現“穩進”。從創新引領看,2021年益陽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家,擁有省級小巨人企業90家,數量多于婁底、邵陽、永州,排六市第3位、B類地區首位。高新技術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63.7億元,年均增長20.04%,盈利面達到65.71%。從開放崛起看,2021年益陽擁有上市公司7家,數量僅次于長沙、株洲、岳陽,排全省第4位,實現稅收4.21億元,同比增長16.05%。全年有106戶企業申請出口退稅,退稅500萬元以上的有12戶,出口退稅總額5.29億元,規模大于常德、岳陽、婁底,排六市第4位。
經濟運行與稅收指征“穩健”。2021年,從最能反映經濟活躍程度和經營成果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三個稅種來看,益陽合計實現稅收83.76億元,占全部稅收的64.94%,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5.99%)8.95個百分點,高于邵陽、常德、永州、岳陽,排六市第2位、B類地區首位。從最能反映土地財政依賴程度的“涉土四稅”(土地增值稅、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契稅)來看,合計實現稅收21.67億元,占全部稅收的16.80%,比重與全省平均水平(16.72%)相當,低于永州、邵陽、常德;占市、縣地方級稅收的35.64%,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6.72%)1.08個百分點,低于永州、邵陽。
二、找差距:“四個量”折射高質量發展短板
近三年來,六市紛紛搶抓國省重大戰略機遇,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加快轉換發展動能,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橫向比較,益陽的發展也還存在短板和不足。
從總量看,增長勢頭有待進一步提升。2021年,益陽地區生產總值比B類地區的邵陽、永州分別低441.73億元、241.81億元,比A類地區的婁底高193.51億元,面臨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壓力。要達到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26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力爭用5-10年區域經濟綜合實力進入全省一類地區”的要求,未來5年益陽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幅需達到8.2%以上。同時,在投資、銷售、出口等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領域,益陽同樣需跑出“加速度”。投資方面,2019-2021年,益陽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年均增速分別為14.16%、8.4%,分別排全省第10位、第11位。銷售方面,2019-2021年,益陽增值稅銷售收入總額5828.91億元,低于岳陽、常德、婁底、邵陽,略高于永州。出口方面,2019-2021年,益陽企業申報出口總額116.35億元,低于邵陽、永州。
從存量看,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調優。結構比例不優,益陽一產業增加值占比(16.1%)偏高,與永州(17.6%)、邵陽(16.6%)處在相近區間;而A類地區的占比則處在3%-12%的區間,最低的是長沙(3.2%)、最高的是衡陽(11.6%)。益陽三產業增加值占比(39.7%)則為全省最低,其他13個市州占比均在40%以上,最低的是湘潭(41.7%)、最高的是張家界(71.7%),反映了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后、城市活力有所欠缺。創稅能力不強,益陽一產業的產品附加值不高、稅收產出率較低。三產業的稅收規模排全省第12位、六市末位,三產業中的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及倉儲郵政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居民服務業稅收產出率,均在六市靠后,其中批發零售業稅收產出差距最大,比婁底低6.63億元、比岳陽低19.25億元。此外,建安房地產業近三年發展比較低迷、稅收支撐能力削弱。行業排位不高,雖然近年來益陽制造業發展迅猛、門類更全、潛力巨大,但目前年稅收過5億元的行業僅有工程機械業,其余行業稅收規模在全省排位還不高。與岳陽煉油(105億元)、常德制煙(24億元)、婁底煉鋼(22億元)等“大塊頭”行業比較,益陽培育優勢產業集群任重道遠。
從質量看,市場主體有待進一步培強。從整體情況看,2021年益陽存續的市場主體中,企業(含農民專業合作社)僅占48.0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2%);市場主體存續時間相對較短,2021年每新辦1.34戶納稅人就有1戶注銷,存續5年以上的納稅人占比為32.14%,而存續10年以上的占比僅為6.4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2%)。頭部企業不多,2021年益陽納稅過億元的企業12戶,實現稅收25.63億元,占全部稅收的19.87%,無論戶數、稅收規模還是份額均在六市靠后。如婁底15戶、稅收43.20億元、份額為30.73%,邵陽11戶、稅收32.34億元、份額為20.31%,永州22戶、稅收39.47億元、份額為22.78%。稅收貢獻不大,在2021年全省企業稅收貢獻“四張榜”上,“全省納稅百強企業”(按集團口徑統計)益陽僅有1戶,“高新技術企業納稅百強”(按企業口徑統計)益陽有6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納稅五十強”益陽僅有1戶,“現代服務企業納稅五十強”益陽沒有。
從均量看,區域經濟有待進一步壯大。縣域稅收不強,益陽中心城區以外的縣市區數量(5個)比婁底(4個)多,比岳陽(6個)、常德(8個)、邵陽(9個)、永州(9個)少,2021年益陽5個縣市區實現稅收收入54.39億元,縣均稅收收入10.88億元,低于岳陽(14.94億元)、婁底(14.24億元)、永州(12.70億元)、常德(11.78億元)。同時,從全省154個縣市區征收單位看,2021年益陽沒有一家進入稅收收入前30強,僅赫山區、高新區排在前50名,其他縣市區均排在70名之后。畝均稅收不高,2021年,益陽8個園區畝均稅收為11.09萬元/畝,最高的為益陽高新區18.38萬元/畝,最低的為3.29萬元/畝。與相鄰的婁底(12.48萬元/畝)有差距,較省委提出的國家級高新區25萬元/畝以上、省級高新區15萬元/畝以上的目標還有差距。
三、謀未來:“五興五強”促進差異化高質量發展
綜合當前形勢和上述分析,從六市乃至全省來看,益陽高質量發展的優勢主要在于制造強市基礎好、新興產業發展快、現代農業改革早、綠色轉型包袱輕;短板主要在于一產業大而不強、二產業精而不壯、三產業發展不足,企業、園區和縣域實力偏弱。根據省委明確益陽“十四五”發展的重大使命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對益陽的要求,稅務部門建議,把“差異化”和“高質量”緊密結合起來,在壯大經濟規模、改善產業結構、優化營商環境中做好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文章,全力推動差異化高質量發展。
興產業、強企業。突出先進制造業這個戰略重點,大力實施“產業強市”戰略和產業發展“千百十”工程,全力打造電子信息、新材料、食品加工、高端裝備制造、文旅康體5個千億級產業,努力將高端電容器、電子線路板、碳基復合材料打造成國家級產業集群,做大做強華為生態合作伙伴及配備企業等,不斷擴大經濟稅源規模。突出延鏈補鏈強鏈這個關鍵抓手,全力建好“一個中心”“兩個基地”“三個產業園”,提質升級十大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強化產業鏈招商引資,簽訂稅收產出協定,積極引進央企、行業龍頭、“三類500強”企業、“小巨人”企業,不斷提高頭部企業創稅能力。突出扶持本地企業這個長遠之計,落實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及各項助企紓困政策,助力中小微企業成長,留得青山、贏得未來,持續推進縣市區企業上市“破零倍增”計劃,下更大氣力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不斷打造更多的稅收“億元戶”。
興園區、強縣域。以建設“五好”園區為目標,全力培育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未來產業,支持益陽高新區、龍嶺開發區、長春經開區打造千億級園區,以及龍嶺開發區、長春經開區創建國家級園區;加快清理“僵尸”企業和閑置土地,完善畝均稅收、融資創新等評價機制,增強園區發展活力,提高畝均稅收水平。以強化科技創新為牽引,精準落實支持科技研發、創業創新等稅收優惠政策,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切實辦好個人所得稅獎勵、住房、醫療、子女就學等“關鍵小事”,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以壯大縣域經濟為重點,堅持湖區、山區兩翼聯動發展,提高城鎮集聚度和產城融合度,加快建設經濟強縣、生態大縣、特色名縣,把縣域特色資源轉化為優勢財源和新興稅源,完善稅收分享機制,保障縣域財源建設利益,促進縣域經濟與稅收實力雙提升。
興三產、強活力。把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起來,優先發展共享制造、檢驗檢測、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重點培育現代金融、服務外包、總部經濟等新型服務業,提質升級健康、家政、商貿等生活服務業,催生更多富稅產業。把全面促進消費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提檔升級汽車、家電、家居等實物消費,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假日經濟、網紅經濟和新型消費、服務消費、農村消費,依托消費激活稅源。把房地產業和上下游行業發展聯合起來,運用優惠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帶動建筑、建材銷售、中介服務業持續增長,鞏固強化重點稅源。把擦亮城市名片和提升城市活力聚合起來,借鑒中國作協在清溪村舉辦“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啟動儀式的成功做法,大力發展會展經濟,讓更多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會議、展覽、展銷活動在益陽舉辦,不斷提升“羽毛球之鄉”“黑茶之鄉”“竹子之鄉”的知名度、美譽度,推動文旅康體一體化發展,增強城市文化實力,充分釋放稅源潛力。
興鄉村、強生態。扛牢使命職責,落實省委關于益陽“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當領頭雁、奮力譜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加快打造洞庭湖畔璀璨明珠”等要求,精準落實支持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建設的稅收優惠政策,服務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建強興農產業,建設現代農業“131千億級產業”升級版,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擦亮“中國淡水漁都”新名片,再創“魚米之鄉”新優勢,將南縣稻蝦米等優質農產品打造成全國知名品牌,提升農副產品附加值和稅收轉化率。守護綠水青山,落實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美麗與發展同行,發揮資源稅、環保稅杠桿作用,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不斷提升“益陽益水·益美益陽”境界。
興開放、強循環。以高鐵開通為契機,加快通用航空、千噸級航道、高速公路網建設,積極引進大型物流企業和冷鏈物流企業,打造區域現代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城市和重要物流中心,努力成為渝廈高鐵經濟帶的重要節點,重塑區位新優勢,實現稅源大增長。以東接東融為方向,切實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對接和融入長株潭經濟圈、湖南自貿區長沙及岳陽片區、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產業鏈建設,分享產業紅利,壯大優質稅源。以暢通“雙循環”為重點,積極培育外貿企業,用好出口退稅政策,推動更多優勢產業、優秀企業、優質產品進入“雙循環”的中高端,加速推進“益品出湘”“益商出海”,提升經濟開放活力,實現稅收跨越增長。
(作者為國家稅務總局益陽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