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路上,民族鄉村一個都不能少。”郴州市現轄10個民族鄉鎮和43個散居民族村,民族地區總人口30余萬,是全省散居民族工作重點市州之一。今年以來,郴州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探索建立對口幫扶民族鄉村機制,加快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著力解決民族地區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等問題。據了解,該做法在全省尚屬首創,省民宗委近日對郴州這一做法給予肯定。
正視差距補短板
西山瑤族鄉是臨武縣唯一一個少數民族鄉,近些年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交通、水利、電力、光伏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唱響“水美旅游+鄉村振興”的主旋律;
莽山瑤族鄉位于宜章縣最南端,先后承辦了2019年湖南國際文化旅游節、2020年首屆中國山岳無障礙旅游(莽山)大會等大型節會,有力宣傳和推介了莽山,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
桂東縣清泉鎮中坑畬族民族村圍繞畬族“山歌”,“青麻”服飾,“米酒”小吃、“三月三”開耕節等特色民俗,挖掘整理少數民族文化;
……
盡管民族鄉村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但受地理位置、資源稟賦、歷史欠賬等因素影響,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依然相對滯后,與非民族地區相比,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郴州市委統戰部在調研中發現,從2021年數據看,全市10個民族鄉鎮平均生產總產值為4.19億元,非民族鄉鎮為11.04億元;民族鄉鎮平均公共財政收入為2506萬元,非民族鄉鎮為8015萬元;民族鄉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7萬元,非民族鄉鎮為2.258萬元。
郴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發展,先后召開市委民族工會議、市委統戰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以及多次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市委書記吳巨培明確要求“建立全市民族鄉村對口幫扶工作機制,促進共同發展”。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闞保勇在北湖區仰天湖瑤族鄉宣講調研,提出打造“四美瑤鄉”支持民族地區發展。
對口幫扶出實招
今年9月,郴州市委、市政府出臺《郴州市對口幫扶民族鄉村促進民族地區共同發展的工作方案》,對全市對口幫扶民族鄉村工作作出安排。10月14日,全市對口幫扶民族鄉村工作部署會召開,全面啟動對口幫扶民族鄉村機制。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歐陽鋒,副市長彭生智等市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
根據部署,郴州按照“分級負責,市里負責民族鄉,縣市區負責民族村”原則,由市委常委會議組成人員和聯系民族工作的副市長牽頭,30個市直相關單位對口幫扶10個民族鄉鎮;北湖、蘇仙、桂陽等9個縣市區按照屬地管理,對口幫扶43個散居民族村,著重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等5個方面開展幫扶,努力實現“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五年換新樣”目標。
為此,郴州市成立了高規格的對口幫扶民族鄉村工作領導小組,將對口幫扶工作納入全市績效考核范圍,并建立“月調度、季通報”工作機制,及時總結推介對口幫扶工作經驗做法和先進典型。
子落棋盤,清脆有聲,扶持政策“含金又含情”。今年以來,郴州市民族地區已新建改建學校3所、衛生院3所、文化站2所、圖書館(室)6所、廣播站(室)6所。在市級層面的示范和推動下,短短兩個月時間,全市各級各相關部門為民族鄉村統籌安排2023年度基礎設施、特色產業、社會事業等各類項目共180余個,涉及幫扶資金3.18億元,有力促進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獲評“全國首批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示范點”;臨武縣西山瑤族鄉、宜章縣莽山瑤族鄉、汝城縣延壽瑤族鄉壽水村、桂東縣清泉鎮中坑畬族民族村獲評“湖南省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示范點”。(陳淦璋)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