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縣創新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
——以“治理有效”為鄉村振興“增色賦能”
陳小勇彭麗麗
連續7年保持“湖南省平安縣”稱號,綜治民調連續9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陣,信訪工作獲省政府2021年度“真抓實干”激勵表揚,“溆浦經驗”寫進2021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串串榮譽的背后,是溆浦縣始終把“治理有效”作為基礎和前提,進一步培育鄉風文明、激發鄉村振興活力的有力見證。
近年來,溆浦縣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則,以“黨建+治理”為核心、以“群眾滿意”為根本,以和諧發展為動力,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溆浦化的創新實踐,成功探索出“治理有效”的“溆浦經驗”,全縣信訪總量連年下降,治安形勢持續好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
“鄉村要振興,治理是關鍵。”溆浦縣委書記鄭湘說,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治理有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溆浦將通過創新鄉村治理體系,積極走鄉村善治之路,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保障。
“三個轉變”,把群眾煩心事化解在家門口
“溆浦經驗”是基層信訪工作新模式,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彰顯了“三個轉變”,即解決基層信訪問題由“為民做主”向“讓民做主”轉變,“管理群眾”向“服務群眾”轉變,“化解矛盾”向“提前預防”轉變。
村規民約作引導,文明新風拂萬家。
在該縣北斗溪鎮各村院落,家家戶戶將《村規民約》掛在家門口,成為一道別致風景。
走進沙坪村,不聞鞭炮聲,沒有吹吹打打,如果不是門前擺放的花圈,誰也不知道離村部不遠處還有一戶人家在辦喪事。
“過去辦紅白喜事,大家相互攀比,鋪張浪費嚴重。”該村紅白理事會理事張貽流說,近幾年,村里將整治婚喪陋習寫進了村規民約,嚴禁大操大辦。
“推行《村規民約》,‘約’出了全國文明村!”北斗溪鎮黨委書記舒均軍言語中透著自豪。
去年,北斗溪鎮坪溪村為助推鄉村旅游,決定統一種植300畝創意水稻,可有幾戶村民堅持要在水稻田里種植玉米。村規民約的制約措施,令這幾戶村民最終改種了水稻。去年8月,“鄉村振興”四個大字和小橋流水彩色圖案躍然于稻田中,引得許多游客“慕圖”而來。村規民約提高了全村的文明程度,讓該村因此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溆浦充分考慮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等因素,全縣412個村(社區)結合各自實際,通過入戶座談、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等形式,逐村修訂了符合村情、群眾認可、管用有效的《村規民約》。
“金牌調解”入村戶,化解矛盾促和諧。
“辦事效率高、事情能解決、公平又公正、口服心也服……”在低莊鎮嚴家坡村,提起“金牌調解室”,當地村民贊不絕口。一間小小的調解室,成了群眾化解矛盾的好去處。
退休教師周友菊心思細膩,善于調處糾紛,是嚴家坡村的金牌調解員。“調解員每成功調解一起普通矛盾頒發一枚小金牌,調解一起信訪積案頒發一枚大金牌,四枚小金牌才可以兌換一枚大金牌。”周友菊說,金牌調解員既是榮譽,更是責任。
“金牌調解”最先緣自低莊鎮嚴家坡村。該村以“五老”為成員,以金牌考核為激勵,成立了金牌調解室,致力于對矛盾糾紛進行閉環管理,實行無縫對接。村委會還設立法制委員,聘請法律顧問,形成“三員”分工明確、相互融合、協調共進的工作格局。通過推行人民調解,該村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目前,全縣所有村(社區)均建立了金牌調解室,共有金牌調解員3000余名,一些棘手矛盾問題得以迅速化解。
坐班接訪常態化,上下溝通有渠道。
溆浦持續深入開展“領導干部大接訪”活動,縣委書記、縣長帶頭,全體縣級領導參加,每月定期坐班接訪,縣直單位、鄉鎮、村均建立了領導干部定期接訪制度。
去年7月,縣委書記鄭湘接訪一批退役軍人信訪群體,認真傾聽意見,耐心真誠溝通,接訪結束時,5名退役軍人代表自發起立鼓掌,表達對接訪結果的滿意。
“只要把上訪群眾當親人,用心用情、換位思考,上訪群眾就會把我們當自己人。”鄭湘說。
如今,在溆浦,人人都是信訪工作者、天天都是群眾接訪日、處處都是百姓說事點,已然成為全縣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推動了信訪秩序由“無序”向“有序”的轉變。
幸福基金助圓夢,人人受益暖民心。
“非常感謝‘幸福基金’給我帶來了希望,助我順利完成了學業。”橋江鎮章池村學子嚴易滿上大學二年級時,一場意外事故讓父母喪失了勞動能力,他也因學費問題面臨輟學。該村“幸福基金”及時伸出援手,每年為他資助8000元學費,讓他順利完成了大學學業。
該村老黨員嚴洪軍主動為村里“幸福基金”捐款1萬元。他說:“錢是大家出的,有事大家用,感覺一個村就是一個家一樣。”
章池村幸福基金運行以來,共籌集資金28萬余元,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按照“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思路,在村黨組織帶領下,通過村集體經濟收入、鄉賢能人捐資、社會捐助、村民自愿繳費等途徑募集資金,該縣每個村建立“幸福基金”,用于開展困難幫扶、獎勵助學、公益活動,解決群眾的小困難、小需求、小心愿,讓群眾在感受黨和政府溫暖的同時,有效化解了信訪隱患。
“三不四讓”,讓基層治理新效能持續釋放
“三不四讓”,就是“三不決策”“四讓群眾”。即未聽取群眾意見、未經群眾討論和群眾不同意的事項,堅決不做決策;做任何工作始終讓群眾參與、始終讓群眾做主、始終讓群眾受益和始終讓群眾滿意。
這是溆浦堅持凡事多與群眾商量,不斷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治理主體多元化的有益探索。
始終讓群眾參與。溆浦縣在重大民生事項實施前,始終堅持聆聽群眾心聲,確保每個環節、每項工作都讓群眾參與、受群眾監督、請群眾評判。
“修建思蒙灣游步道時,我建議將內側規劃盡量往里擴,沒想到真的被采納了。”思蒙鎮思蒙灣村村民舒海水感嘆。
今年,溆浦決定舉全縣之力創建思蒙4A級景區。“這樣的大事一定要讓老百姓參與進來,絕不能關門搞創建。”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創建負責人張長江表示。
在思蒙鎮風景區民居立面改造設計方案意見征求會上,當地居民代表圍繞改造樣式、風貌特點、材料材質等暢所欲言,方案在討論中進一步完善。“只有充分采納了群眾意見的方案才是群眾最滿意的方案,從項目啟動到整體規劃,都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力求把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張長江說。
始終“讓群眾做主”。溆浦在制定政策、做決策時敞開大門,擴大群眾話語權,充分考慮群眾利益,尊重群眾選擇。
2021年9月,溆浦大橋被鑒定為四類危橋,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是繼續維修運行,還是拆除重建。縣委把決策權交給群眾。最終通過100名群眾代表3場不同的論證會,一致同意拆除重建。
不僅橋名由群眾自己定,大橋建成什么樣,群眾也可以提意見建議。溆浦將大橋拆除重建工程設計方案,通過媒體和展板公布于眾,共收到各類優化意見建議300多條。縣委、縣政府組織專家認真評審,最廣泛地吸收群眾意見,真正建成群眾滿意的大橋。
由于大橋拆除重建的每一個環節都充分尊重群眾意見,每一個細節都考慮群眾利益,真正把民生工程辦成了民心工程,實現了“0”條不良意見反饋、“0”戶居民上訪、“0”次互聯網輿情。
該縣還建立黨建引領“1+6+N”治理體系,在村黨組織領導下,發揮老年協會、計生協會、關工委、共青團、民兵連、婦聯等6大群團組織作用,培育組建人民調解委員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幸福基金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組織,共同參與基層治理工作。
始終“讓群眾受益”。溆浦厚植為民情懷,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以前下班回來停車位特別難找,重新劃定了停車位,布局更合理,方便了居民停車,還疏通了小區堵點。”家住溆水明珠北苑的居民李永順開心地說。
近年來,該縣聚焦入學難、就醫難、出行難、如廁難、上樓難、買菜難等民生難題,著力解決“學位”“床位”“車位”“蹲位”“梯位”“攤位”的“六位”問題。群眾的“獲得感”、民生的“升級版”,穩穩托起了溆浦百姓的幸福。
去年來,溆浦始終保持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78%以上,省市重點民生實事全部完成。
新建一所芙蓉學校,新增義務教育學位1700個以上,新建2所公辦幼兒園,新增公辦學前教育學位500余個,有效解決了縣域學位緊張問題。
全力推進城南醫院、第二人民醫院、第三人民醫院改擴建項目建設,新增住院床位820張,滿足了群眾的就醫需求。
在交通流量較少的城市馬路、居民生活區等劃設停車區域,共新增車位1860余個。
始終“讓群眾滿意”。全縣黨員干部始終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真正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情,用實干實績實效贏得群眾滿意。
“縣委、縣政府替老百姓著想,給我們辦了件大好事。”縣城長興社區居民周麗芳至今還一個勁地贊嘆:去年8月,因家門前的人行道坑洼不平,周麗芳摔倒過好幾次。她試著打縣長熱線反映,沒想到很快就來了施工隊,把人行道修補好。
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溆浦縣委、縣政府舉一反三,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梳理出10個方面的重點民生實事,采取有力措施,一個個逐一解決。同時,溆浦縣各級黨組織認領實事3587件,黨員認領實事44501件,均已全部辦結,群眾滿意率達100%。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