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黃煒信
在謝林港鎮清溪村,目光所及,千畝沃野,靜靜地沐浴著冬日暖陽。打理著這片耕地的是國聯(益陽)小龍蝦種繁公司總經理李斌博士。據他介紹,讓收割晚稻后的土地“曬太陽”,看似無為的“懶漢之舉”,實則是為明年謀劃的科學考量——讓這片稻蝦生產基地享受“日光浴”,為的是讓來年水稻小龍蝦生長環境更好、品質更優。
這片土地的蝶變,始于2019年國聯水產項目的落戶。國聯與益陽高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共建智慧生態農場,3000畝流轉過來的土地,成為“稻蝦”示范基地、“稻魚”種養示范基地及“稻油”輪作示范基地。隨著項目成果落地,如今的益陽高端宴請餐桌上,多了不少科技菜:劉少軍院士培育的“合方鯽”、官春云院士培育的“院士油菜”、博士稻田蝦……有了科技加持,清溪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路徑越來越清晰、步子越發有力。
一邊守住耕地保護的紅線,一邊挖掘土地的更多潛能。清溪村按照小戶集中、公司經營、村級流轉、互惠共贏的原則流轉土地,調整產業結構,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開展水稻與其他生物輪作,既守住了糧食安全的底線紅線,又成倍增加了畝產收益。以要素聚集、科學化的管理手段,多維、立體、高效地利用土地,有效提高了耕地效率和效能。
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打通了村民的致富門路,更重要的是為村民打開新的更高的視野。卜益輝是土生土長的當地農民,看著院士研發的“稻魚”,博士優化的“稻蝦”,確實讓他心動;再算一把經濟賬:糧食產量不減,因為有水生動物養殖的“環境試紙”作用,糧食品質更高,更賣得起價,小龍蝦畝產值3000—4000元。正是有了基地的示范,如今的卜益輝放開手腳,開啟了“稻鱉”混養種植,走上與過去不同的耕作路子。
農業農村現代化,說到底是農民為主體的現代化。讓更多農民兄弟擁有更開闊的視野,更具前瞻性的時代眼光;鄉村振興的舞臺就能搭建得更高、看得到的風景就越優美。
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的每一步,都離不開人才支撐。作為甲殼動物遺傳育種與增養殖領域的博士,李斌已開始了從小龍蝦自繁自育向規模化人工繁育的研究。這位有鄉土情懷的齊魯漢子,公司派駐之初原計劃只有半年時間,但清溪村鄉鎮振興的“詩和遠方”,讓這位水產大學的博士留下來、扎了根,一轉眼就是三年多。如今,他心目中的“稻蝦圖”,已遠不止眼前的這方山水。目前,他和他的團隊最想完成的課題,是如何將“一季稻一季蝦”提升到“兩季稻三季蝦”。在他看來,全國產值已突破4200億的小龍蝦產業,如何打通“任督二脈”、迸發更強能量,唯有從科研中獲得答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讓更多的科研人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每處平凡的土地,都將呈現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山鄉巨變”。
時代各有不同,擔當永不褪色。60多年前,周立波以家鄉清溪村為原型創作小說《山鄉巨變》,不僅生動書寫了資江下游的“清溪鄉”在農業合作化中的摸索前行,還預言了今天現代農業智慧、生態、觀光的發展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當下,清溪村正以敢為人先的責任擔當,在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探索實踐,書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