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村(社區)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
臨澧縣 開掘村級集體經濟“源頭活水”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姜鴻麗 李杰
通訊員 裴艷奎 汪進
仲夏時節,廣袤的臨澧鄉村,處處生機盎然。鄉村產業迸發強勁的生命力,成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源頭活水。
臨澧縣45萬人口,財政收入約10億元。去年,全縣160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平均在13萬元以上,其中,85個村(社區)達10萬元以上。
臨澧縣委組織部、縣農業農村局牽頭,推進村(社區)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盤活閑置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激活產業發展動力,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農民、村(社區)集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方共贏。
走改革創新之路,集體持股破解發展難題
“今年的瓜果收成好,價格高,產銷兩旺。”6月6日,臨澧縣佘市橋鎮蔣家村果蔬合作社基地,今年60歲的王先福正在采摘黃瓜。
“俺家土地都變成股份,種了一輩子地,老了還當上了‘股民’。”去年初,王先福把6畝多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他和老伴在基地打工,除去工資,今年土地分紅800多元。
蔣家村黨總支書記蔣祖祥介紹,該村通過“三變”改革,盤活1100多畝村級閑置荒廢土地,成立茅屋崗果蔬合作社、沃豐藤椒合作社、黑胡子油茶合作社,建成果蔬、藤椒、油茶3個產業基地。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產業。村集體成立村務議事會,幫助合作社安排村民務工,村民按每小時10元獲得勞務費,村集體按照合作社年度銷售收入的7%分紅。2021年,蔣家村發放勞務費140多萬元,村集體分紅26萬元。
為推進“三變”改革,臨澧縣出臺“參與‘三變’改革進退管理辦法”等,建立健全農村產權綜合交易平臺和服務體系,推動農村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整合涉農項目資金1.3億元,作為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新型經營主體的股金。鼓勵和推動農民以土地、林權、資金、技術等多種方式入股企業和合作社。
目前,臨澧縣通過“三變”改革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荒山6.1萬畝,全縣共籌集股金9.3億元,村集體持股1.589億元,為脫貧戶配股3800萬元,有效解決資源、資金、農民分散等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難題,使農民手中有了“定期存折”。
走產業引領之路,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臨澧縣四新崗鎮久豐村油茶示范種植基地,一株株油茶樹枝頭掛滿小油茶果。
久豐村黨總支書記吳開華介紹,2016年起,該村實施“三變”改革,引進湖南山櫻農林開發有限公司,按照土地入股、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模式發展高產優質油茶。根據規劃,該村每年開辟1000畝山地入股,種植油茶。目前,570多戶村民以近6000畝山地入股,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油茶產業。
“去年近2000畝油茶掛果,村民戶均獲得500元分紅,村集體分紅16萬元。”吳開華介紹,油茶全部豐產后,村集體每年可分紅50萬元以上。
2020年,久豐村在油茶林套種名貴藥材白芨。目前,600余畝白芨長勢繁茂,預計今年每畝產值近萬元。吳開華算了一筆賬,明年白芨豐收,除去成本,該村可增收120萬元以上。
油茶林基地旁,一座茶油加工廠房已整體竣工驗收,生產線設備即將運抵調試。吳開華說,加工廠今年投產運營,將為打響“久豐”特色油茶產業奠定堅實基礎。等到6000畝油茶全部進入豐產期后,該村油茶產業產值將達2000萬元以上。
臨澧縣立足各村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培育發展油茶、黃花魚、蔬菜、林果、紅色旅游等產業。目前,以修梅鎮和佘市橋鎮為代表的紅色文旅產業、四新崗鎮為代表的油茶產業、刻木山鄉為代表的美橙產業等9個特色鄉村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在產業帶動下,2021年,臨澧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2062萬元,“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走成果轉化之路,科研技術成為動力引擎
臨澧縣停弦渡鎮彭家河村王家灣,郁郁蔥蔥的西柚樹苗長勢喜人。
2019年,彭家河村與常德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株洲豐源貿易有限公司“聯姻”,采取“龍頭企業+科研機構+村集體+農戶”方式進行“三變”改革,投資1200萬元打造黃金西柚產業園。
彭家河村黨總支書記王治國介紹,常德市農科院以種苗和技術入股,株洲豐源貿易有限公司以資金入股,村集體以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入股,農戶以土地、林權入股,組建彭家河種植專業合作社,受益后按企業47%、農戶40%、市農科院10%、村集體3%的比例分紅。
“我們指導村民采用營養缽盆栽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標準化栽培,科研成果順利轉化,實現群眾、村集體、企業共同受益。”常德市農科院科研人員李樹舉說。
目前,產業園有黃金西柚1200余畝,入股農戶年均分紅每畝500至1000元。預計3年后,黃金西柚產量將達1000余噸,村集體可分紅37萬元以上,農民每畝土地分紅最高可達3000元,全村260戶農戶增收致富。
把科研成果寫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點點星火,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帶來不竭動力。據統計,近3年來,臨澧縣從農村致富能手、農民企業家、科技人才等群體中,先后選拔培育158名技術人才參與“三變”改革,先后吸引返鄉創業就業人員1.3萬人。
臨澧縣刻木山鄉巖龍村,現有臍橙面積1.2萬畝。為了進一步提臍橙品質,去年,巖龍村與華南農業大學、廣州金銀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啟動智能水肥一體化工程。刻木山鄉巖龍村黨總支書記印劍介紹,目前,該村臍橙產業取得2項專利。改造后的臍橙,每畝可節約水肥成本300元至500元、增收800元至1200元。明年,臍橙產業園改造全部完成,臍橙產量可達3000萬斤,產值近1億元,村集體收入將突破40萬元。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