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晗
面對復雜的發展環境和疫情的起起伏伏,湖南湘江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始終保持全省領先。“十三五”期間,湘江新區GDP年均增長9.1%,2021年經濟總量進居全國國家級新區第6位,今年一季度GDP以同比增長6.9%的增速繼續領跑全省。
3月17日,省委書記張慶偉在湘江新區調研時寄語“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裝上動力引擎”。一個月后,湖南實施“強省會”戰略的綱領性文件出爐,明確湘江新區要“成為‘強省會’戰略的核心支撐和重要增長點”,為新時代湘江新區改革發展把脈定向、擘畫藍圖。
驅車長沙湘江西岸,處處可以聆聽到湘江新區這個國家級新區銜枚疾進的足音:工程機械、新材料、智能網聯、生物醫藥……一個個彰顯“湘江力量”的產業集群加緊強鏈、補鏈、延鏈,撐起區域新一輪跨越趕超的脊梁,“強省會”引擎轟鳴、動能澎湃。
集群發展,從“星星之火”到“春色滿園”
初夏時節,位于寧鄉高新區的邦盛集團磷酸鐵鋰項目建設緊鑼密鼓。項目一期1、2號廠房14條生產線,計劃明年5月前全面投產,年產值預計將超220億元。“到時,這里將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磷酸鐵鋰生產基地。”邦盛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邦遷說。
邦盛新能源所代表的是湘江新區未來一個新的千億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集群。
去年,湘江新區新材料產業產值達975.5億元,形成儲能材料、碳基材料、新一代半導體等各類別產業列陣,聚集中偉新能源、三安半導體、永杉鋰業等龍頭企業,鏈上可謂“春色滿園”。今年1至4月,新材料產業再創佳績,完成規上工業產值339.7億元,增長63.1%,其體量首次超過工程機械產業。
產業強、經濟強。湘江新區把打造“產業強區”作為擔當“強省會”戰略核心支撐的抓手,一場圍繞著“三智一芯”的產業集群建設攻堅戰全面打響。
一花獨放不是春。以工業園區和特色產業園為主陣地,以中聯重科、比亞迪電池、三安光電、華為手機等龍頭企業為引領,湘江新區工程機械、新材料、電子信息、健康醫療、食品加工五大產業集群式發展格局不斷夯實,去年共完成產值3582億元,占全部工業產值比重超75%。
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產業實物量、增長點。今年,湘江新區錨定“項目為王”,持續強化國家級園區“兩主一特”、省級園區“一主一特”產業定位,加快推進730個年度重大項目建設,計劃投資1600億元。截至4月底,已完成年度投資計劃45.44%。
勠力創新,從“湘江制造”到“湘江智造”
長沙南郊、洋湖之畔,曾經的荒地灘涂,崛起一座產業新城。6個智能網聯產業“園中園”、若干配套企業集群發展,讓中部制造重鎮煥發新的榮光:以智能汽車、智慧城市、智慧工業為支撐的智能網聯產業體系加快構建,長沙成為全國唯一獲得4塊智能網聯“國字號”牌照的城市。
湘江新區如何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整合資源,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進而優化產業布局?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是一道“必答題”,而從制造到智造的動能轉換,無疑是貫穿其中的動力主軸。
向科技創新要牽引力,向特色優勢產業要競爭力。今年來,湘江新區牢牢抓住科技創新“牛鼻子”,在研發端、孵化端、轉化端精準發力,推動先進制造業再上新臺階。
湘江新區高水平規劃建設湘江西岸科創走廊、湘江科學城、湘江科創基地等系列科技創新平臺,構筑先進制造業企業的“搖籃”;依托湖南金融中心、湘江基金小鎮進行“金融活水”灌溉,引入知識產權法庭,激活科技創新“一池春水”。
以中聯重科、三一重起為代表的“大國重器”走出國門,增光添彩;星邦智能助力北京冬奧會點火儀式,躋身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湘江鯤鵬攻堅“卡脖子”技術,接連提升市場競爭力;湖南歐標致力于“美麗產業”,打造全國智能化化妝品生產示范基地……“湘江智造”蜚聲海內外。
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轉化為生產力;越來越多的“小巨人”“獨角獸”從這座“搖籃”里孵化、成長,唱響“岳麓山下好創業”。目前,湘江新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8%,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85%,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38家。
做優環境,從“闖關升級”到“系統推進”
“公司員工20%都是研發人員,不斷增長的研發費用一度困擾著我們。”年初,星邦智能研發部部長吳宇佳長長舒了一口氣,湘江新區主動為其搭建銀企對接橋梁,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讓企業76項專利變現成1億元銀行貸款,“知本”變“資本”,破解了企業融資難題。
調結構、轉方式,是新常態下企業面臨的選擇。這段路上,如何讓企業走得更快更好?湘江新區深知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吸引力、競爭力,更是創造力、驅動力。近年來,該區圍繞行政審批、項目建設、政策落地、資金人才保障等重點環節,全方位深化改革,立體化做優服務,系統推進“內涵式”發展。
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多規合一”,“碼”上了解,全程異地跨省通辦,行政審批事項從81項優化整合至66項,“一網通辦,在線辦結”等成為湘江新區在全省關注度極高的改革關鍵詞……更簡的政府機構、更少的審批項目、更快的辦事流程、更好的政務服務,成為湘江新區獨特的體制機制優勢,也培植了投資興業的樂土。
今年3月底,湘江新區率先開設“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專治“疑難雜癥”,專解“急難愁盼”,拉開新一輪轉作風、優環境的序幕,辦結回訪滿意率達100%。
不斷優化的發展“軟環境”,正在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硬支撐”。數據顯示,一季度,湘江新區新增規上工業企業占長沙全市的比重達39%。1至4月,邦普循環、弗迪電池、金馳能源、長遠鋰科等企業產值增幅超過100%;圣湘生物、中興智能、安克創新、興盛優選等企業產值增幅均超30%;中偉新能源、格力暖通全年有望分別跨入200億、100億企業序列。5000億園區、千億產業、百億企業的產業格局加速構建,到2026年,湘江新區工業總產值有望突破1.5萬億元。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