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市場主體 運用四大工具
——專家解讀服務業紓困“36條”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孟姣燕
通訊員 龔杰媛
“‘36條’從當前我省重點服務領域的實際困難出發,提出一攬子精準幫扶政策,有利于解決服務業企業,尤其是餐飲、零售、旅游、交通運輸業四大行業企業面臨的經營成本上升、防疫開支增加、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3月30日,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彭新宇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疫情來襲,服務業尤其是以聚集性、接觸性為特點的生活性服務業遭受了巨大沖擊,亟待更為精準、多元、可持續的幫扶政策。
彭新宇認為,“36條”主要有三方面特點。
一是以保市場主體為主要政策目標。服務業是我省市場主體最多的產業,占全部市場主體的86.9%。政策面向服務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旨在降低經營成本、提高利潤留成和改善營商環境。特別是更加聚焦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比如將“六稅兩費”的適用主體由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擴展至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將產生積極效果。
二是精準運用稅收優惠、要素保障、金融支持、優化環境四大政策工具。需要指出的是,政策明確到了細分行業的具體情況,比如鼓勵金融機構對旅游業初創企業、中小微企業和主題民宿等個體工商戶分類予以小額貸款支持。另外延續了服務業增值稅加計抵減、金融系統減費讓利等相關政策,延長了政策優惠期。
三是科學處理疫情防控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針對國內少數地方出現的“放松防控”和“過度防控”現象,提出嚴格落實防疫政策“五個不得”的要求,建立精準監測機制,提升精準識別能力,強化精準管控隔離,推廣精準防護理念,進而有效恢復和保持服務業發展正常秩序。針對餐飲、零售等人流密集行業防疫成本高的問題,提出免費開展核酸檢測、對企業防疫給予補貼支持、疫情損失保險保障等政策手段,分攤企業的疫情防控成本,確保企業持續經營。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