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沙市開福區大力實施“黨建聚合力”工程,積極探索無物業管理小區綜合治理工作,開辟了一條解決老城“孤島”的開福新路徑,涌現了王家垅、陳家湖、荷花池等無物管小區治理的樣板。
“城市孤島”的三大難題
五年前的陳家湖小區,0.49平方公里內35棟房屋,分屬11個單位宿舍,分隔為7個院落,相互獨立、彼此分割,從哪個院落到城市干道均要繞道走,一度被稱作“城市孤島”。開福區這樣的無物管小區占比達65.7%,絕大部分為改制(破產)單位宿舍,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后移交至社區管理。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無物管小區默默承受著城市更新迭代的陣痛,普遍面臨“三難”:“各自為政”管理難。歷史原因造成無物管小區的樓棟基本上分屬不同單位,缺乏健全的統一管理機制,小區管理總是要多頭跑,反復協調最終“重口難調”,難以形成合力。“螺螄殼里”建設難。無物管小區往往錯落分布在城市肌理之中,有的緊鄰高校、醫院和商圈,騰挪空間小,基礎設施舊,要想建設公共配套設施,也只能“螺螄殼里做道場”,綜合整治具有局限性。鄰里矛盾“破冰”難。小區空間逼仄,公共配套服務缺乏,居民常因私搭亂建、停車擋道等“搶地盤”行為,引發鄰里糾紛,鄰里之間常常“冰墻”高筑。
黨建引領的社區“蝶變”
現在的王家垅、陳家湖和荷花池小區路面平坦整潔、車輛停放有序、樓前郁郁蔥蔥,社區矛盾糾紛減少25%,事故與案件下降30%,急切搬離的住戶而今戀戀不舍。開福區是如何讓“城市孤島”蝶變成“幸福家園”?主要得益于開福區委大力推進“黨建聚合力”工程,著力實施“黨建引領物業管理三年行動計劃”。
支部建在庭院,微治理構建“共治”大格局。王家垅小區76號庭院支部書記臧躍華的“小巷先鋒直幫隊”,8年來堅持在社區調解鄰里糾紛、幫扶困難人員、勸導邊緣人員,隊伍規模從成立之初的7個黨員發展到24名成員。開福區按照“地域相鄰、利于管理、便于活動”的原則,將黨支部建在庭院、樓棟,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兩個作用”,實現以黨建引領激發小區“共治”活力。黨員身份亮起來。以社區為單位,實行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黨員找黨員“三找”制度,將“隱藏”在樓棟里的“8小時以外”黨員找出來,在小區樓棟懸掛黨員公示牌,讓黨員主動接受監督,主動認領服務小區項目,積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真正做到“黨員亮身份、有事找黨員”。支部堡壘建起來。鼓勵引導具有較高威信、較好群眾基礎和較強工作能力的黨員,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以支部為單位,建立“黨員先鋒工作室”“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在推進小區治理、服務居民、維護穩定等方面貢獻力量。共治平臺搭起來。在全區試點推廣“五方聯動+居民共議”機制,建立完善聯席會議制度,推進小區共商共治。如陳家湖社區的“3+N”模式,以社區黨委、小區支部、樓棟長為“鐵三角”,搭建轄區單位、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群團組織等“N”方參與的“夜話陳家湖”議事平臺。
資源落到基層,微改造打造“共建”新樣板。近年來,陳家湖社區借助全市社區提質升級東風,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首個“無圍”提質的社區,原來的窄小逼仄之地,成為“開窗見綠”的幸福街區。為解決無物管小區公共配套服務質量差的窘境,開福區通過建章立制、加大投入、盤活資源等方式,在“螺螄殼里做起了道場”。建章立制強保障。出臺了《開福區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的實施方案》,明確由區委組織部統籌,區城鄉建設局指導監督,街道社區具體落實,每年對小區黨支部進行綜合考評、表彰獎勵、典型推介,激發小區內生動力。加大投入強運行。在經費保障上,區委區政府通過以獎代投、黨費返還等方式重點扶持,街道社區提供經費兜底支持等,確保正常運轉。在隊伍建設上,全區按照“一小區一黨建指導員”標準,將社區工作力量下沉至小區支部,選聘專兼職網格民情員960名,選派287名黨建指導員,確保黨建指導全覆蓋。盤活資源強服務。因地制宜探索自我管理模式,充分盤活資源挖掘潛能,提升小區管理水平。荷花池社區針對周邊醫院、商場停車難現狀,盤活閑置車位資源,通過圓桌會議、公開招標“小區管家”錯峰共享車位,實現收益反哺居民。
黨旗樹在一線,微服務點亮“共享”新生活。王家垅社區流傳著“冷師傅熱心腸”故事。67歲的退休工人冷國慶利用廢棄傳達室,建立了“共享工具房”,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免費為居民上門日常維護,解決無物管小區維修難題。小區黨支部圍繞群眾急難愁盼的重點問題,把貼心服務送到家門,真正實現“問題在一線解決”。日常問題線上“接單”。全區共建立小區工作微信群400余個,對居民關注度高的電梯維修難、停車混亂、樓棟內垃圾廣告多等問題,線上“接單”、線下解難,確保服務“不掉線”。黨建服務全面“派單”。整合小區內社區、物業用房資源,建立鄰里中心25家,為小區居民提供運動休閑、親子早教等便民服務,確保黨建服務在小區實現全覆蓋。王家垅社區打造“共享事業”,共享工具房和共享干衣房等,讓小區凝聚力和居民幸福感穩步提升?;顒娱_展按需“點單”。根據不同類別的需求,開展元宵喜樂會、親子讀書會等主題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小區文化氛圍。隨著小區黨支部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不斷提升,小區鄰里從“互不相讓”融為“我們一家”。
“孤島”蝶變的三點啟示
啟示一:“鯰魚效應”激發黨員擔當。社區治理得好不好,關鍵在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建立“黨員亮身份、有事找黨員”制度,通過黨員照片上墻、黨員積分亮相等方式,激發調動黨員擔當作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以“鯰魚效應”激活“一池春水”。
啟示二:“磁石效應”催生支部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支部要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像吸鐵石一樣把群眾緊緊凝聚在一起”。探索和創新黨組織設置模式,把支部建在庭院、樓棟,牢固樹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利用“樓上樓下、熟人熟面”優勢,讓支部發揮強大的“磁石效應”凝聚人心、團結奮進。
啟示三:“陀螺效應”強化社區治理。治理體系中,社會治理是基礎,社區是落腳點。針對無物管小區存在的管理混亂、建設困難、矛盾多發等問題,深入實施“黨建聚合力”工程,依托“一統五聯”工作體系,完善社區兜底機制,搭建協商議事平臺,激活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陀螺效應”,實現社區治理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