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大哥,要去什么地方?”“縣城先農花園小區。”“好的,請系好您的安全帶。”國慶黃金周,闊別多年的老趙乘高鐵回到衡山。剛出高鐵西站,一輛的士穩穩停在他面前。
上車后,他看到一輛輛出租車正在交通執法人員的指揮下,有序搭載乘客。眼前整潔的廣場環境、禮貌的問候語、有序的運營秩序,讓他驚嘆家鄉的變化。
十字路口,行人、車輛跟隨紅綠燈指揮有序通行;商場、車站,排隊等候已成習慣;公交車上,禮讓之聲不絕于耳;商貿街區亂擺亂放等現象消失不見,背街小巷整潔干凈……漫步衡陽衡山縣城,處處可見文明的蹤影,人人彰顯文明的氣質,一座歷史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幸福之城輪廓正日益清晰。
城市“面子”日新月異。圖片來源:衡山縣委宣傳部
干群攜手,共建“文明城”——城市“面子”日新月異
迎著黎明的曙光,今年68歲、居住在衡山縣城的王可新穿上“紅馬甲”走出家門,開始一天的忙碌:看到垃圾撿拾起來,分類丟進相應的垃圾箱,看到不文明的行為及時上前勸導……作為縣城老年志愿者的一員,這些已經成為王可新的日常習慣。他說,文明創建沒有旁觀者,沒有局外人,舉手之勞的事情大家多做一些,這個城市就會離文明更近一步。
自開展文明創建工作以來,衡山縣將城區內社區管轄范圍劃分為41個聯建小區、7個文明交通勸導點,實行牽頭領導包社區、責任領導包片區、聯建單位包小區的工作機制,并設定每周五為“文明衛生奉獻日”,要求縣級領導帶領機關工作人員和“衡陽群眾”志愿者帶頭深入責任區域開展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擦亮“衡陽群眾”品牌,讓志愿服務成為社會新風尚,使市民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10月18日16時許,衡山縣城,餓了么外賣騎手周維來到城北小學校門口,與另外幾名同事一起戴上志愿服務紅袖章,分別站在斑馬線兩端,護送剛放學的小學生安全過馬路。
“這次活動讓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交警的辛苦和城市交通秩序維持的不易!”第一次參加文明交通聯合勸導活動的周維有感而發,“作為騎手,今后更要以身作則,倡導安全騎行。”
交警聯合外賣騎手開展文明交通勸導活動,為孩子們的放學路途保駕護航。圖片來源:衡山縣委宣傳部
從今年10月初開始,餓了么及美團兩家外賣平臺主動與衡山縣公安局交警大隊銜接,自愿參與到文明交通勸導活動中,每周一及周五分別派4名外賣騎手常駐該縣城西完小和城北小學放學路段,聯合交警一并開展文明交通勸導活動,為孩子們的放學路途保駕護航。
類似的一幕也發生在鄉村。當天,在長江鎮石子小學門口,校長彭建輝與另外兩名交通勸導員佩戴紅袖章,身穿閃光背心,手持勸導牌,護送放學的學生安全離校。
縣城管辦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全縣58個單位的文明志愿者們再出發,與交警攜手“守望”街頭。他們查糾各類交通違法,勸導各種不文明行為,讓交通更暢通,更安全,更文明。
志愿者引導學生安全過馬路。圖片來源:衡山縣委宣傳部
截至目前,衡山縣青年志愿者協會有志愿者1800余人,注冊志愿者586人;今年以來,共參與青年志愿活動4000余人次,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超17000多小時。廣大群眾自發參與志愿活動,凝聚志愿力量,匯聚起衡山滿城“志愿紅”。
周密部署,解決“老大難”——惠民“里子”實實在在
“逝者已去,盡管心里不舍,但縣里推行殯葬改革是好事,對國家和子孫后代都有好處,一定要支持。”去年6月,大橋社區居民向樂天的老伴因病去世,言及治喪事宜,他悲傷的言語里透著堅定,作出火化遺體、從簡治喪的決定。
“以前住在縣城,很少能睡個安穩覺!附近只要有老人去世,占馬路、搭靈堂,一鬧就是4、5天,每日炮聲震天、哭聲動地……”老羅是個“老衡山”,說起當地這一陋習也是直搖頭。
去年6月,衡山縣下定決心解決這個“老大難”,堅決禁止亂搭靈堂治喪、燃放煙花鞭炮等行為,并劃定具體區域禁煙禁炮、推進火葬。縣領導更是和“衡陽群眾”冒雨走上街頭,開展文明縣城創建志愿宣傳活動,向市民宣傳禁止燃放、銷售煙花爆竹和殯葬改革知識。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該縣還動員廣大黨員干部簽訂承諾書,帶頭將逝去親屬火化安葬于公益性公墓,保證殯葬綜合改革工作落地見效。同時,充分利用微信平臺、村村通等手段,通過播放通告、發放資料、懸掛橫幅等形式,開展進小區、學校等活動,并通過鎮、村(社區)干部入戶溝通,動員廣大群眾主動上交棺木,以實際行動支持殯改工作。截至去年底,全縣共收到群眾上交棺木上千副,縣城去世的老人遺體火化也基本實現全覆蓋。
破立之間觀念轉,文明新風勢漸成。如今走在衡山縣城的大街小巷,再沒看到占馬路搭靈堂的了,也沒聽到那炮聲震天的所謂“熱鬧”了,破除封建陋習、提倡移風易俗的殯葬改革,已逐漸深入人心,成為一種新時代的新風尚。
在衡山縣,逢“五”“十”趕集是老傳統。每逢趕集,各種商販擺攤設點,人流、車流熙熙攘攘,好不熱鬧!但是,攤販占道經營,車輛亂停亂放,吆喝聲、鳴笛聲此起彼伏,不僅街道衛生臟亂差,還造成嚴重的交通堵塞。
為還路于民,還貿于市,縣委、縣政府決定對城區趕集活動予以全面取締。根據統一部署,縣城管、市場監管、商糧等部門在前期就對趕集地進行全面摸底,向攤販發放3000余份《關于取締縣城集中趕集的通告》,逐個耐心勸導,宣傳政策;并在城區各路段廣泛張貼以及通過電視、網絡、村村通等廣泛宣傳通告,為取締行動奠定基礎。
4月1日(農歷二月二十)凌晨3時,縣城管、市場監管、應急管理、公安、交警等部門組織執法力量200余人,分成兩個片區8個工作組,在每個進入趕集場地的路口蹲點看守,對不斷趕來擺攤的經營戶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并幫助收拾物品,指引他們到指定的農貿市場及農戶自產自銷區經營……
城管執法人員幫助瓜農收拾物品,指引他們到指定的農貿市場及農戶自產自銷區經營。圖片來源:衡山縣委宣傳部
經過7個小時的努力,紫金社區趕集地無一戶經營戶擺攤設點,開云北路、義安路沿線無一個攤販占道經營。這個“趕集日”開云南路、開云北路沿線干凈整潔、暢通有序……得到周邊住戶及過往行人的認同和好評。
縣城管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之后每逢“五”“十”的日子,相關人員都會在各路口,勸導集中在這些日子進城趕集的農戶和商販,“縣城趕集”從此徹底取消。同時,政府在開云南街、兩路口、先農花園等地方設立了自產自銷區,居民隨時都可以去購買所需。
禁煙禁炮、推進火葬、取締占道多年的縣城集市……近年來,衡山縣借文明創建大勢,一個個“難啃骨頭”被順利解決,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不僅縣城的“面子”日新月異,惠民“里子”也是實打實。
去年,衡山縣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并在衡陽市新型城鎮化工作排名全市第一。
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文明基因”融入“血脈”
城市的文明,歸根結底就是人的文明。人心所向,正是城市文明精神所聚。
“文明好家風”家庭代表宣講。圖片來源:衡山縣委宣傳部
近年來,衡山縣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僅在社區和省市文明單位中開展道德講堂建設,還以“文明好家風”家庭評選活動為抓手,先后開展“家風家規你我議”“幸福家照大家拍”“家風金句村村響”等系列活動。經過層層評比,全縣153個村(社區)共推選了1228戶“文明好家風”家庭,并通過宣講團巡回宣講,不斷強化家風教育感染力。
“一系列‘組合拳’下來,有效促進了全縣社會風氣的提升。”縣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活動開展以來,全縣信訪量大幅減少。根據最新的縣域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低風險報告顯示,衡山縣已經連續兩年保持全省低風險地區。
同時,一個個無私奉獻、孝老愛親、助人為樂、恪盡職守的“衡山好人”被挖掘出來,涌現出了諸如路遇車禍第一時間施以援手,為生命“搶”得寶貴時間的“長裙姐姐”王青平;危急中縱身一躍救出落水鄰居的劉合寬;奮斗身影永遠留在戰“疫”一線的鄉鎮醫務工作者宋英杰……榜樣的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不僅讓廣大市民認識到“好人”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更令“衡山好人”從點、線、面的現象,變成了深入社區、家庭,不斷激活著城市的文明因子。
“他們也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豪言壯語的表達,但卻是衡山文明創建的‘溫暖源’,以自己的言行舉止散發著光和熱。他們身上所展現的道德力量感動和引領著衡山人。”衡山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長劉偉說。
為進一步擴大身邊好人的影響,倡樹文明新風,該縣宣傳部門注重用好用活先進典型這個最鮮活的教材、最直觀的導向,將“看得見的宣傳”和“看不見的宣傳”結合起來,先后開展了四屆道德模范評選活動,評選表彰道德模范及提名獎75人,“衡山好人”從一個代表榮譽的名詞,發展為一個象征城市精神的文化品牌。
城市因創建而美麗。伴隨著城市一天天美起來,市民的文明素養如春日之苗,日有所增。如今的衡山,文明、幸福的因子已經融入其中,變得更加溫情而有力量。(來源:衡陽日報 記者 劉思遠 通訊員 夏建軍)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