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湖南
——解讀《湖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國家“兩山”實踐基地郴州資興市大力保護東江湖,用心做好綠色生態產業文章。黃昌華供圖
“城市明珠”湖南湘江新區梅溪湖國際新城。 歐利中 攝
生態修復后的益陽南縣“水蘊南洲”自然生態景觀。 黃昌華供圖
彭雅惠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在無可阻擋的歷史洪流下,湖南步入“十四五”建設,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奮力建設現代化新湖南。
在這關鍵五年,湖南生態文明建設迎來歷史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作出打造“三個高地”、踐行“四新”使命的重要指示,給全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錨定了新目標新使命,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湖南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強大動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全面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中部等系列決策部署,對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
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湖南,近日,我省正式發布《湖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十四五”期間,湖南人將在怎樣的環境中生活?為了藍天、碧水、凈土,我們需要做出那些努力?11月10日,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對《規劃》進行解讀。
生態環境保護有什么新目標?
“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格局得到優化,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加快解決,重大生態環境風險基本化解,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這是《規劃》提出的“十四五”總體目標。
“總體來看,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鄧立佳說。
在剛剛過去的“十三五”時期,省委、省政府扎實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和七大標志性重大戰役,積極整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
2020年,全省60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為93.3%,長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資沅澧干流全面達到或優于Ⅱ類水質,洞庭湖總磷濃度較2015年下降46.4%;全省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1.7%,比2015年提高10.3個百分點,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的市級城市由2015年的0個提升至7個;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土壤環境安全可控。
生態脆弱區不斷修復,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截至2020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大于59%,濕地保護率達75.77%;洞庭湖區累計清退歐美黑楊38.64萬畝,修復清理跡地及洲灘、岸線44.42萬畝;完成255座尾礦庫、545座長江經濟帶廢棄礦山污染治理;黑鸛、中華秋沙鴨等珍稀瀕危動物及銀杉、南方紅豆杉等珍稀瀕危植物種群保持穩定,麋鹿、江豚等特有珍稀瀕危物種穩定,洞庭湖越冬候鳥明顯增多。
“十三五”期間的努力,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省治污力度之大、工作措施之實、環境變化之著前所未有。“在這樣良好的基礎上,未來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鄧立佳表示,我省生態環境保護的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現代治理體系還不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與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湖南的總體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這些都是我省生態環境保護繼續發力的主要方向。
“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具體指標應運而生——
到2025年,全省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顯著提升,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耗持續降低;
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洞庭湖總磷濃度持續下降,市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縣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5.8%;
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地級及以上城市PM_2.5年平均濃度持續下降,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
全省土壤污染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土壤安全利用水平鞏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實現安全利用和有效管控;
自然生態保護監管取得積極進展,森林覆蓋率不降低。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如何推進?
“全省以有色、冶煉、化工、水泥建材為主的產業結構沒有根本改變,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比重仍然較高;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煤炭消費占比達到55%;交通運輸嚴重依賴公路,全省公路貨運量占全社會運輸量的80%以上。”
針對《規劃》中指出的現存問題,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我省推動生產生活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我省將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首先發力頂層設計,優化國土空間保護格局。堅持保護優先,立足資源環境承載力,合理劃分城市化發展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國土空間資源的差異化配置,推動形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強化國土空間分區管控,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保障“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安全,推動“長株潭、洞庭湖、湘南、大湘西”區域協調發展,其中,長株潭區域加快推動生態環境同建和高質量發展;洞庭湖區域突出抓好農業結構升級,加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湘南區域嚴格控制涉重金屬新增產能擴張,加快解決歷史遺留污染問題;大湘西區域嚴禁高耗能、高排放等產業轉入,以生態產業為導向承接產業轉移,強化“四水”源頭污染防控和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
推動綠色生產方式形成,我省將著重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調整和綠色農業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等五大方面發力。
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到2025年,在多個重點污染行業全部落實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方案要求,推動重點行業完成限制類產能裝備的升級改造。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到2025年,力爭全省煤炭消費占比下降至52%左右、天然氣消費量提高至100億立方米,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升至23%。全方位優化運輸結構,到2025年,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水路運輸量,基本完成老舊汽油車輛及80%老舊柴油車輛淘汰。引導農業生產綠色發展,扶持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建設廢舊農用物資回收利用體系,加大力度鼓勵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高效循環利用資源,加強工業生產用水、用能全過程管理,推進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全省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從無紙化辦公、“光盤行動”、實行生活垃圾減量分類等居民個人生活日常,到推廣綠色建筑和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創建等社會行動,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社會氛圍。
將塑料污染治理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省級生態環保督察范圍,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塑料替代產品,強化科研攻關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全面實施,到2025年,全省市(州)中心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城市生活垃圾日清運量超過300噸地區基本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標準體系初步構建,到2025年全省建筑垃圾資源化率達到50%以上,建成2—3個省級建筑垃圾資源化示范城市,建成10個以上建筑垃圾資源化示范工程,建設30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基地。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我省將全力推進碳達峰行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夯實應對氣候變化基礎,建設低碳試點示范。”鄧立佳說,按照《規劃》,“十四五”期間全省會有序在基礎較好的地方探索開展近零碳排放與碳中和試點示范;選擇典型城市和區域,開展空氣質量達標與碳排放達峰“雙達”試點示范;在鋼鐵、建材、有色等行業,開展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控制試點示范。“多管齊下、重點突破,推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低碳試點、適應氣候變化試點有機融合。”
污染防治攻堅戰怎么打?
《規劃》指出,“十三五”期間,我省解決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但生態環境保護歷史舊賬比較多,包括工礦污染遺留問題多、農業農村面源污染突出、洞庭湖區生態環境質量亟待提升、生態環境治理基礎能力薄弱等。
“生態環境安全管控任務艱巨,保護基礎能力仍較弱。”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省要打好“5場仗”。
打好碧水保衛戰。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監管。2023年,基本完成全省“千人以上”集中式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及突出環境問題整治;加強重點流域區域水污染治理,到2024年,地表水系水質控制單元穩定達到考核目標;深化重點領域水污染治理,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0%,全省鄉鎮政府所在地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加強長江干支流系統治理,2025年完成沿江化工企業搬遷改造,完成全流域排污口排查,建成流域排污口信息管理系統;強化水資源保障與利用,加強河湖連通,保障河湖生態水量,恢復河湖生態功能;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按照“有河有魚、有魚有草”的原則,推動生態擴容,開展水生態恢復。
打好藍天保衛戰。推進PM_2.5與臭氧協同治理,強化重點行業 NOx 深度治理,5年內全面完成燒結磚瓦企業高效脫硫除塵改造、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強化重點行業VOCs科學治理;強化車船油路港聯合防控。控制船舶大氣污染,嚴格執行汽柴油質量標準,逐步提高岸電使用率;強化揚塵污染精準科學管控,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嚴格落實揚塵防控“六個100%;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探索建立省際預警與聯防機制;長沙、株洲、湘潭、岳陽、益陽、常德、邵陽等7市制定實施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
打好凈土保衛戰。建立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共享的污染地塊數據庫及信息平臺;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預防,2025年底前,至少完成1次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隱患排查,制定落實整改方案;加大優先保護類耕地保護力度,確保面積不減少、環境質量不下降;嚴格污染地塊準入管理,合理規劃污染地塊用途,嚴格用途管制;穩步推進土壤管控修復,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對受污染土壤加強風險管控和綠色修復;加強地下水環境保護,完成一批工業集聚區和危險廢物填埋場、其他污染源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
深化農業農村環境治理。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到2025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洞庭湖周邊、湘資沅澧干流沿線行政村基本實現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城市近郊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55%左右;處理農村生活垃圾,到2025年,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到30%;農防治業面源污染,2025年,全省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施用減量目標達到國家要求,農膜回收率、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國家要求;防治養殖業污染,到2025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整治人居環境,到2025年,完成農村環境整治行政村3200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率達到40%。
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控制重金屬排放總量,到2025年,全省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下降5%;治理礦涌水污染,對全省礦涌水重金屬污染情況進行排查、調查和分類管控;綜合治理尾礦庫,全面排查、分級分類推進整治;治理污染場地,精準劃分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全面摸清鎘等重金屬污染源,建立重金屬污染地塊信息庫;強化重點行業管控,淘汰涉重金屬重點行業落后產能,2025年底前,重金屬行業企業全部安裝污染物自動監測設施。
生態系統該怎樣保護和修復?
如何進一步壓緊壓實責任,有效激發生態環保主體履職盡責的內生動力?如何充分釋放管理制度改革紅利?如何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產品價值?如何以科技支撐提高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化能力?
《規劃》明確,“十四五”期間,我省將實施一系列舉措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強化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能力。
“頂層設計上,將完善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法規體系、市場體系,并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實現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提升。”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主要包括完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和全民行動體系;完善法規規章、環境保護標準、生態環保投入機制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規范開放市場、壯大生態環保產業、創新治理模式、加快環境信用建設等;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經營交易體系、保護補償機制等。根據《規劃》設定,在今后五年,全省生態環境隊伍、督察能力、監測能力、執法能力、信息化以及科研能力等各方面建設都將獲得明顯提升。
“具體而言,我省將實施‘五步走’來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該負責人說。
第一步,構筑省域生態安全格局。加強“一江一湖三山四水”重要生態功能區域保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修復,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到2025年,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優化調整和勘界立標,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不降低,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穩定在11%左右;優化生態保護格局,加快推進生態廊道建設,優化形成以武陵—雪峰山脈生態廊道、羅霄—幕阜山脈生態廊道、南嶺山脈生態廊道為主體的大尺度生態廊道,構建以洞庭湖生態廊道、湘資沅澧四水生態廊道為脈絡的中尺度生態廊道,完善以骨干路網為框架的小尺度生態廊道。
第二步,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堅持自然恢復為主,加強洞庭湖區、湘資沅澧四帶、濕地保護體系網、濕地保護與建設項目等區域內保存較好的自然濕地保護;治理生態脆弱區,加強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開展國土綠化,實施封山育林育草;實施綠色礦山建設三年行動,全省生產礦山全部達到湖南省綠色礦山標準,基本形成環境友好、高效節約、管理科學、礦地和諧的礦山綠色發展新格局;保護修復城市生態系統,全面推進城市綠道建設,穩定提高全省城市建成區綠地率。
第三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生物多樣性監管體系,推進相關調查、觀測和評估,建立基礎數據庫,加強珍稀瀕危物種的調查監測與評價等;保護旗艦特有物種,完善關鍵物種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網絡,到2025年,全省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率維持在85%以上,典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保護管理遺傳資源,開展種質資源普查、搶救性收集古老地方品種以及其他珍稀、瀕危等資源;強化生物安全管理,持續開展外來物種入侵物種調查、監測和預警,加強轉基因生物環境安全監管等。
第四步,強化自然生態監督管理。建立自然生態監管體系,推動自然保護地地方立法,建立健全自然生態保護監管機制和標準規范,不斷提升監管的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水平;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責任,核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基線水平;推進自然保護地監督,深化部門協同聯動,推動自然保護地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切實整改等。
第五步,推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以部省共建加強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試點工作為指導,推動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生態文明示范市(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市(縣)等創建,并探索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成果運用機制。
“省生態環境廳將會同相關部門圍繞《規劃》目標指標、重點任務、重點工程進展情況進行調度,在2023年、2025年底,分別對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評估考核結果向省人民政府報告,并向社會公布。”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