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9月13日,湖南省昆劇團古典劇場座無虛席,觀眾的叫好聲響徹劇院。婉轉的昆曲戲腔,奪人眼球的武戲動作,感人至深的劇情,湖南省昆劇團原創現代昆劇《半條被子》首次公演好評如潮。
精彩的演出在引領觀眾享受湘昆藝術魅力的同時,也讓觀眾深切地感受到軍民間的魚水情深。
“30年前,我無法想象湘昆能有今天的發展成果。”湖南省昆劇團團長羅艷說。
30年間,從無人問津到座無虛席,作為湘昆如今的“掌門人”,羅艷見證了湘昆的發展巨變。
現代昆劇《半條被子》劇照。圖片來源:郴州日報·今日郴州客戶端
守住一方“傳統陣地”
——昆曲講究傳承,沒有傳承就沒有根
湘昆的發展巨變離不開一代代藝術家對傳統技藝的傳承。
湖南省昆劇團成立于1960年,簡稱湘昆。其前身為郴州專區湘昆劇團,是新中國成立后,湖南為搶救、挖掘、繼承和發展湘昆藝術而組建的昆劇專業表演藝術團體,為全國八大昆劇院團之一。
走進湖南省昆劇團,一排蒼翠茂盛的榕樹后,一棟古韻雅致的大樓矗立眼前,排練室里傳出陣陣優美昆曲聲。“頭往這邊看,動作幅度再大一點!”羅艷正在給青年演員劉婕、王福文、史飛飛排練《白蛇傳·斷橋》。
羅艷明白,傳承好傳統劇目是煥發湘昆生機的重要法寶。
20世紀90年代初,在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及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昆曲逐步失去原有的陣地。湘昆劇團演員的生活已難以為繼,有的昆劇演員開始轉行唱流行歌,掙錢糊口;有些演員下海經商,做起了生意。
“艱難困境中堅守到最后的,寥寥無幾。”回憶起那段暗淡時光,羅艷仍覺苦楚。“那幾年我也沒有登臺。曾經嘗試干過其他行業,但我意識到我無法離開昆曲。”羅艷說。
于是,她到北京、上海學藝,拜名師、參加專業培訓。2002年,她考入中國戲曲學院第三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進行了3年的研究生學習。
“昆曲是很講究傳承的,沒有傳承就沒有根,環境再難,自己也要創造機會守住陣地。”羅艷說。
除了劇團內的老藝術家對青年演員的口口相傳,每年還會邀請名家來劇團授課,或是選派優秀的演員外出學習。2017年,劇團邀請了老一輩藝術家唐湘音、唐湘雄老師來團傳授《拷紅》《議劍獻劍》等多個劇目;并選送雷玲、王福文、劉婕等青年演員去上海向藝術家張洵澎老師學習《玉簪記·偷詩·秋江》等劇目。
如今,經過多年精心培育,湘昆已打造了五代人才梯隊,做到了藝術人才不斷層。劇團生、旦、凈、末、丑行當整齊。
不僅如此,劇團演員藝術功底扎實,表演特色鮮明。劇團培養出國家一級專業技術職稱六人,國家二級職稱三十余人。獲“梅花獎”演員三人,“蘭花獎”“小梅花”“芙蓉獎”等省部級大獎近四十人。
傳承的結果終見成效,劇團迎來高光時刻。
2015年,湖南省昆劇團受邀參加國家大劇院舉辦的“昆曲藝術周”活動,湖南省昆劇團以天香版《牡丹亭》劇目參演,與全國其他昆劇團同臺競技,演出贏得滿堂喝彩。
該劇目正是由張洵澎、蔡正仁兩位昆曲表演藝術家傳承給湖南省昆劇團羅艷、雷玲和王福文之后再傳承整理而成的。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受疫情影響,劇團演員不能外出學戲,劇團也暫未開展演出工作。恢復劇目再次成為劇團的工作重點。疫情期間湘昆劇團恢復了《紅梨記·亭會》《風云會·千里送京娘》《玉簪記·琴挑·偷詩·秋江》《長生殿·小宴》等劇目。
埋下一顆“藝術種子”
——送戲進萬家,讓觀眾零距離感受昆曲魅力
昆曲進校園。圖片來源:郴州日報·今日郴州客戶端
昆曲進校園。圖片來源:郴州日報·今日郴州客戶端
10月13日,郴州一中北校區的文體館氣氛熱烈,高潮迭起。昆曲經典劇目《牡丹亭·游園驚夢》片段、《扈家莊》片段、劇團代表劇目《醉打山門》片段等悉數上演。
湖南省昆劇團的演員為師生們帶來了精彩紛呈的昆曲表演,讓孩子們零距離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今年5月以來,湖南省昆劇團共舉辦20多場“昆曲進校園”活動。演員們通過“講、演、學、做”相結合的方式,寓教于樂,引導學生了解昆曲,為全體師生送去了昆曲文化盛宴,在校園里埋下了昆曲的“種子”。
昆曲文化的種子不能只播散在城市。
五蓋山鎮三口洞聯校是五蓋山鎮南片獅子口村、栗木水村、小坌村當時的省級貧困村的聯合小學,學生多為留守兒童,學校無一名藝術專職教師。
2018年,“播撒藝術的種子”貧困山區留守兒童文藝幫扶行動正式落戶蘇仙區五蓋山鎮三口洞聯校后,湘昆劇團定期安排文化志愿者到學校為孩子們開展昆曲特色課程。
劇團志愿者不懼山高路遠,無謂雨打風吹,每次驅車3個多小時走進學校為孩子們上課,通過專業老師的長期輔導,昆曲逐漸成為學校的特色藝術課程。
窺一斑而知全豹,觀滴水可知滄海。
培養“小昆蟲”的進校園活動是湘昆劇團開展的昆曲藝術“六進”活動的組成部分。劇團每年組織“文化進萬家文藝演出隊”分別進農村、鄉鎮等地開展惠民演出100多場,演出節目給現場觀眾帶來了別樣的戲曲感受,獲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為了進一步拓展市場,自2017年以來,劇團開始舉辦昆曲周末劇場。在表演劇目的同時,還會有一位昆曲推介人,為觀眾講解昆曲小知識,增加一個昆曲伴奏器樂的演奏節目,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藝術享受。
除了將昆曲藝術送到人民群眾中,注重培育本地市場,多年來,昆劇團還致力于打造湘昆藝術品牌,讓湘昆成為宣傳湖南、推介郴州的名片。
2016年是中國著名戲劇家湯顯祖、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為了紀念兩位戲劇大家,8月,受愛丁堡藝穗節組委會邀請,湖南省昆劇團在愛丁堡新城劇院連演3場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特別的演繹讓英國觀眾耳目一新,演出結束后,觀眾鼓掌持續了幾分鐘。首場演出散場后,觀眾們久久不愿離去,紛紛上臺與主演合影,了解中國昆曲。
近年來,湘昆劇團先后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赴港澳臺地區和歐洲、東南亞多個國家開展交流演出100多場,應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戲劇頻道春節聯歡晚會演出10多次,有效提升了湘昆品牌形象,將湘昆精品劇目送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讓大家領略湘昆藝術風采、感受湖湘文化的魅力。
創造一個“文化符號”
——守正也要創新,推出烙有郴州印記的原創大戲
《烏石記》劇照。圖片來源:郴州日報·今日郴州客戶端
優秀的劇目傳承與創作是劇團發展的內生動力。多年來,湘昆劇團搶救性復排了《牡丹亭》《荊釵記》《義俠記》《連環記》《白兔記》等40多臺廣受好評的傳統經典大戲。
新創劇目的不斷生產和涌現,是一個劇種興盛繁榮的重要標志。除了挖掘、整理、傳承昆劇經典劇目,劇團還注重將昆曲與郴州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結合,守正創新推出了《烏石記》《半條被子》等一批有著郴州文化符號的原創大戲。
《烏石記》以唐朝郴州人劉瞻為原型,通過描寫其夫人李若水安于清貧、守禮守節,烘托一代名相劉瞻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的品行。
“《烏石記》的創作難度極大,既要保留昆劇傳統特色,又要融入時代色彩。”王曉鷹既是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也是該劇總導演,為了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王曉鷹提出嚴格的要求,演員的每一句臺詞、每一個咬字、每一個手勢,他都一一把關。
彼時,《烏石記》中的女一號李若水扮演者羅艷患骨裂長達半年之久,在傷病未康復甚至影響到了平日走路的情況下,只要一上到排練場,便會立刻忘記傷痛,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之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全體創作人員艱辛的付出也得到回報。
《烏石記》在2018年7月首演后受到昆曲愛好者的強烈追捧。當年8月,《烏石記》在廣東開啟全國巡演。《烏石記》在前期并沒有做什么宣傳營銷,演出第一天,廣州市的天園京昆傳習所就組織了眾多“昆蟲”前來購票觀看,其中不乏從惠州趕來的鐵桿戲迷。好戲口口相傳,第二天,觀眾便擠滿了廣東粵劇院。
除了收獲觀眾的好口碑,《烏石記》還獲得了昆曲業界的專業認可。
同年10月29日,在第六屆湖南藝術節上,《烏石記》斬獲了含金量最高的田漢劇目獎,并獲得了田漢音樂獎、田漢表演獎兩個單項獎。
今年9月26日,湖南省昆劇團攜原創現代昆劇《半條被子》,應邀赴蘇州參加第八屆中國昆劇藝術節。藝術節上,廣大昆曲愛好者更是不吝贊美之詞,用陣陣掌聲回饋劇團的精彩演出。
現代昆劇《半條被子》也是基于發生在郴州這片紅色熱土上的故事改編創排。劇情從1934年11月7日那個夜晚開始,講述了3名女紅軍借宿在沙洲瑤族村村民徐解秀家中,一起蓋著僅有的一條被子,臨走時,3名女紅軍把被子剪下一半留給了徐解秀的故事。
“《半條被子》的演出效果完全超出我的預期。現代昆劇《半條被子》用傳統的昆劇手法演繹了現代題材,湖南昆劇團將傳統昆劇和現代劇進行了很好的結合,這讓我看到了紅色革命題材昆劇廣闊的發展前景。”觀看完演出后,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丁盛說。
《半條被子》是一部帶有濃郁紅色基因昆劇,湖南省昆劇團用紅色資源,講好了紅色故事,通過昆曲劇目創新的方式讓紅色基因滲入廣大人民群眾的血液、浸入心扉,進一步展現湘昆藝術特色,打造郴州城市文化品牌。(來源:郴州日報·今日郴州客戶端 通訊員 張倩佳)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