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源農商銀行在鄉村振興駐點村荷塘鎮禮左村組織屋場會,群眾踴躍為鄉村發展獻金點子。劉再麗 攝
李梅花 劉 原 李志富 毛建平
脫貧攻堅交答卷,鄉村振興譜新篇。
2020年底,漣源市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走進廣袤的山鄉,一座座新居亮麗多彩,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項項產業生機盎然,產業興、村民富、村莊美的鄉村新畫卷正鋪展開來。
2021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政治責任、政治任務,各級各部門要克服松懈和麻痹思想,集中力量、要素,扎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市委書記劉杰的話語鏗鏘有力,為漣源市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劃出重點。
站在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漣源市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擺在突出位置,通過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抓好鄉村產業發展等一系列舉措,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持續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
接續奮斗,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明天分兩組,對全村所有農戶進行大排查,對脫貧戶和監測戶等重點對象進行大走訪。”9月9日,在漣源市湄江鎮朱巖村村部,駐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鄉鎮聯點干部、村干部聚在一起商議如何開展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
朱巖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張健介紹,該村通過定期排查和動態監測,精準識別各類返貧致貧風險戶,并按照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的原則,采取“一月一研判分析、一戶一幫扶計劃”的舉措,開展有針對性地幫扶,防止脫貧人口返貧和監測人口致貧。
漣源市現有脫貧人口14.34萬人、監測人口0.46萬人。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擺在全市領導干部面前的一大考題。
緊扣有效銜接第一要務,漣源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過渡期內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在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重點圍繞收入支出變化、“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等主要指標,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開展定期排查、動態監測、及時幫扶。依托湖南省防返貧監測和幫扶管理平臺,核實、處置返貧風險預警信息16616條。
漣源市持續選派鄉村振興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對148個脫貧村、19個易地搬遷安置村在內的194個村繼續開展駐村幫扶;易返貧致貧人口由科級及以上干部帶頭重點結對幫扶,共有1829人參與幫扶;脫貧戶實行雙重結對聯系,即由2020年底原幫扶責任人繼續結對聯系和村社區網格員分片包干聯系。抓實脫貧人口穩崗就業,運用技能培訓、勞務協作、公益性崗位、以工代賑等就業幫扶措施,提高就業能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截至9月中旬,全市脫貧人口已實現務工就業60114人,穩定超過2020年總人數,7330個有就業意愿的搬遷勞動力全部實現就業。
做大特色,走出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子
金秋時節,碩果飄香。
位于古塘鄉塘邊村的牛山園金秋梨基地,10多個農戶正在忙著將金秋梨分揀、裝箱,準備發往廣州、上海等地。“基地種植金秋梨、黃金梨等1100余畝,產量、品質一年比一年提升,供不應求。今年,預計金秋梨產量70萬斤,收益560萬元。”負責人吳治凡介紹,現在基地可做梨膏、梨干片加工,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
古塘境內盛產金秋梨,早在2018年首屆金秋梨采摘節就已聞名遐邇。經過幾年發展,村民紛紛抱團成立合作社,全鄉金秋梨種植面積達5000畝,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除草、施肥、摘果、包裝……只要勤勞,每天都有活干,有錢掙。”脫貧戶吳清玉笑著說,她在金秋梨基地工作5年了,每年平均收入約3萬元,還能照顧家人,真是兩全其美。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農民有事做、有錢掙,農村才能活力四射。漣源市大力推進“一鎮一特”“一村一品一社一企”,以特色種植、生態養殖、農副產品加工、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主導方向,培育出油茶、柑橘、中藥材、湘中黑牛等9大支柱產業。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訂單收購、產業協作等方式,將特色產業與脫貧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為脫貧戶提供了穩定的增收渠道。
漣源市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手棋”,通過在項目投入上給予政策傾斜、幫助解決融資困難、貸款貼息等激勵措施,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建立標準化示范基地、創建農產品品牌,走出一條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子。目前,已形成以盛達農業、祥興農業為龍頭的糧油產業鏈,鄔辣媽、肖老爺為龍頭的果蔬產業鏈,天柱山禽業、天華實業為龍頭的畜禽產業鏈,回春堂藥業、康麓生物為龍頭的醫藥產業鏈,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今年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8.8億元,增速8.3%。
金融賦能,助推鄉村發展駛入快車道
“我想辦一個加工廠,讓村里的婦女在家門口也可以賺錢。”“我的小廠子想擴大規模,需要貸款。”9月7日,在荷塘鎮禮左村,一場別開生面的屋場會正在進行,漣源農商銀行的工作人員、村干部與村民圍坐在一起,圍繞如何增收致富展開討論。
“創業路上,多虧了漣源農商銀行注入金融’活水’。”禮左村村民唐金娥說,去年初,她從漣源農商銀行貸款3萬元,在村里辦起了編織袋加工廠,生意還不錯。今年,她想擴大規模,漣源農商銀行放貸5萬元,助其新增一條紅包袋加工生產線,可提供就業崗位30余個。
作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漣源農商銀行聚焦新農村建設、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強化普惠金融服務質效,為漣源農村繁榮、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積極貢獻金融力量。截至8月31日,漣源農商銀行涉農貸款余額46億元;累計發放脫貧貸款5.96億元,戶數16835戶。
漣源市依托以漣源農商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加強金融服務支持,助推鄉村振興。大力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過渡期內對脫貧戶、監測戶繼續執行免擔保、免抵押、3年期以內、5萬元以下、財政適當貼息的小額信用貸款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拓寬抵質押范圍,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投放,以及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的中長期信貸支持。
同時,優化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向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傾斜。加大產業發展財政資金投入力度,近年共投入涉農整合資金8.8億余元用于產業發展。
—感言—
一茬接著一茬干
人們眼中的肥田沃土,往往要幾代人耕耘涵養。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更需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
投入大量資金、做好土地流轉、發展鄉村產業、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回眸發展歷程,漣源小康之路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踏實。
車行漣源,公路宛如一條白絲帶,串連起一個個村莊、庭院。一路上,筆者見得最多的是村民們的笑臉,源于他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夢、興起了大產業、蓋上了小洋房,這是漣源推進鄉村振興的縮影。
聚沙成塔,聚水成涓。漣源正以久久為功的信念,鍥而不舍的毅力,朝著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邁進。(李梅花)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