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創新推出“綠色存折”“紅色存折”“愛心存折”,激發鄉村治理活力——
“三本存折”折射文明新風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卓萌 通訊員 楊金蕾 賀洪濤
8月27日,記者來到津市毛里湖鎮青苗社區,各家庭院灑掃干凈,紫薇、月季舒展身姿,道路旁的休閑椅被志愿者擦洗得一塵不染。恬靜、文明、美麗,這樣的村莊在津市隨處可見。該市鄉村治理取得良好成效,“三本存折”功不可沒。
從“要我行動”到“我要行動”
津市農村面積廣闊,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一半。作為孟姜女家鄉、車胤故里,津市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有效路徑,讓精神文明在當代農村煥發光彩。
“強制”不如“自治”。2014年以來,津市陸續創新“綠色存折”“紅色存折”“愛心存折”制度,采取積分制正面激勵,引導黨員、群眾、志愿者主動參與鄉村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36歲的齊才媛是青苗社區返鄉創業青年,鄉村旅游淡季時到城里做生意,旺季便回社區經營卡丁車娛樂項目。
“在社區,節會活動需要志愿者、老人需要陪伴照顧,我都主動參與。村里的灑水車,就是我負責開的。這些行動都會為我攢下積分。”齊才媛翻開“愛心存折”,賬戶已經積累1100分,在全社區排名第三。
熱心助人、志愿服務的積分存入“愛心存折”,回收廢品、保護環境的積分存入“綠色存折”。積分拿來兌換牙膏、油鹽等生活物資,激發了群眾自治熱情。
“現在各家各戶至少擁有‘綠色存折’‘愛心存折’兩本存折,黨員還多一本‘紅色存折’。”青苗社區干部雷朝霞介紹。為積極爭取“紅色存折”獎勵積分,社區黨員干部在樹民風、興產業等方面積極作為,打造“臘八節”“桑葚節”等節慶品牌,發展鄉村旅游,現在社區人均年收入達到2.3萬元。
月“存儲”、季“亮賬”、半年“推優”、年度“結賬”、獎懲“兌現”,在“紅色存折”激勵下,津市1萬多名農村黨員爭上疫情防控、防汛抗災一線,累計提出地方發展建議3000多條,調解矛盾糾紛2000多起,為群眾辦實事1萬多件。全市無訪村居比例達96%。
從“有形儲蓄”到“無形儲蓄”
法律手段太硬、說服教育又太軟,面對紛繁復雜的村級事務,“三本存折”將各項事務變得標準化、具象化,幫助村支兩委啃下治理“硬骨頭”。現在,“有形儲蓄”正進一步向“無形儲蓄”演化。
青苗社區干部雷朝霞告訴記者,今年津市新上線“鄉村積分通”APP,推動“三本存折”實現數字轉型升級。群眾在手機上就能申請和查閱積分,兌換物資。
走向“無形”的不僅僅是積分管理形式,在津市鄉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也越來越內化于心,增加的是積分,儲蓄的是觀念與習慣。
齊才媛現在已經不大關注積分的增長,賬戶里的1000多分沒使用,計劃捐給其他有需要的人。“咱年輕人經常外出。在家的時候,我多做點志愿服務。如果哪一天我外出了,家里老人需要幫助,其他志愿者也會幫助我。”質樸的語言,詮釋著他對共建共治共享的深刻理解。
金魚嶺街道大關山村,57歲村民彭三清深有同感:“自從搞了‘綠色存折’,村容村貌、村風民風大不一樣,這比積分換來的物資更有價值。”
過去村民處理生活垃圾,基本上靠填埋和焚燒,果皮、塑料包裝等隨處丟。村里建起“綠色銀行”,每戶人家門口擺上分類存放垃圾的“三桶一筐”。村民手里多了“綠色存折”,“存”廢舊物品,“取”生活物資。衛生情況月評季獎,公布于眾,大關山村重拾青山綠水。
彭三清坦言,一開始調動自己積極性的,是實打實到手的生活用品。“5年來,我兌換了上千分的物資,現在家里的鹽就是拿20個積分換來的。”到后來,講究衛生、愛護環境漸漸成為行為自覺,“積分換物資是一種獎勵,生活環境變好,也是對我們的另一種獎勵嘛!”
津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51個村(農村社區)都建立“綠色銀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模式讓鄉村垃圾源頭減量60%,垃圾轉運成本下降70%;全市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率達100%。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