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株洲市城管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大力踐行“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堅持以解決群眾最關心、最渴望、最現實的城市管理問題為第一標準,以提質改造城市微觀公共空間為主要載體,大力推動微亮化、微公園、微服務等“三微”實事工作,徹底改變被動化、粗放型管理方式,有效提升了城市精細化、數字化管理水平,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一、開展“三微”實事的做法及成效
實施“微亮化”,照靚回家路。在全省率先提出并開展“微亮化”工作,推動城市照明重心由大轉微、城市燈光去中心化,打造了“點亮回家最后100米、打造家門口微夜景”的惠民工程。關注“微距離”。減少大型集中式夜景燈光布局,聚焦城市暗區、照明死角和盲點,運用簡約、樸素的燈光手法,對老舊小區、小街小巷、小游園進行照明提質,打造載體小、布局碎、范圍廣的“微亮化”工程,均衡城市照明發展,解決城市照明細節問題,有力改善提質居民夜間活動環境。力求“微成本”。堅持因地制宜,按照分類分步原則,杜絕大修大建,打造差異化、特色化“微夜景”,去年共投資213萬元對沈家灣、羅家沖等9個小游園進行景觀照明提質,投資263萬元對七斗沖、椏枝塘等57條小街小巷進行功能照明提質,惠及了4.4萬住戶、26.5萬人,且平均每個小游園投入不到30萬元、每條街巷5萬元,相對成本較低。同時,所用燈具上還安裝了感應、單燈控制設備,降低了運維成本,真正做到了“花小錢、辦大事”。探索“微創新”。著力解決管理維護不到位問題,理順轄區建設部門、城管部門、物業公司、社區居委會多方責任,創新由管理方、維護方、社區方共同參與維護管理的“微亮化管家”模式,實現了標準化、長效化管理,既解決了城市照明“不亮”到“亮”的問題,更解決了從“亮”到“漂亮”的問題,營造了具有普遍幸福感的城市夜間光環境。
建設“微公園”,轉角遇見美。以“出門是公園、入眼皆美景”為目標,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引領,著力打造精致實用的“微公園”,2015年以來,采取市投區建的模式,累計完成新改建“微公園”110余個,總投資近7000萬元,建設面積約55萬平方米,服務覆蓋全市50%以上社區、居民約65萬人,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6平方米,構建了“小珠串大珠”的城市公園綠地新格局。用好“微空間”。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利用城市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等城市零星開放空間,精心營造特色休憩空間,建設貼近老百姓“小而精”的每日休閑、鍛煉“打卡地”。比如,利用城市異地綠化和城區樹木移植,建設譚家塘小游園,把城市閑置地打造成了服務覆蓋3000戶的景觀林“微公園”。做好“微更新”。堅持按需定位、靈活多樣,注重小微公共空間綠化改造,不斷推進綠化向園藝化轉變,用精巧的園藝提升城市顏值,打造了一批小、多、勻、精的精品公園。比如,將白石園與河道綠化美化相結合,打造了“隱于城市中心的綠色天地”;將長江南路街邊小游園與街頭綠地、文體休閑結合起來,融休憩、健身功能于一體,打造“10分鐘美好生活圈”。發動“微力量”。注重發揮群眾主動性,全面實行“微公園”掛牌養護,開展以“株小薇·美麗株洲我的家”為主題的全市“微公園”網絡征名等系列活動,帶動了園林綠化建設品質提升,讓市民“在街頭轉角遇見美”。
推出“微服務”,全天不打烊。充分利用數字城管建設優勢,全面開展網格化管理“微服務”活動,推行“線上+線下”與“立即辦+幫著辦”相結合的服務模式,為市民提供全天候、不打烊的綜合政務服務。打造“微窗口”。堅持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設立“株洲城管”公眾服務平臺、“12319”城管熱線和“城管無小事,有事多商量”微信群,對群眾反映的城市管理部門有權處置的各類問題,全天候受理、全流程處置、全過程監管,打造24小時不打烊的“便民服務窗口”,已處理市民微信舉報問題3729件、“12319”城管熱線案卷26件,做到市民訴求“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加速“微循環”。建立與市紀委“幸福株洲監督服務群”、市長熱線聯動機制,對群眾反映的涉及多部門的綜合性問題,不推諉、不拖延,第一時間上報,并實時跟蹤進度,幫助解決,形成了“綜合受理、及時上報、跟蹤反饋”的閉環管理機制,做到“城管問題立即辦、其它問題幫著辦”,數字城管成為人民群眾身邊不可或缺的服務平臺。消除“微間隙”。充分發揮信息采集協管員“走街串巷”巡查等特點,在做好本職工作基礎上,對所在網格居民情況進行全面摸底,直接上門了解群眾困難、關注群眾期盼、回應群眾訴求,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以舉手之勞、主動服務,樹立了城管隊伍良好形象,傳遞了城市“溫度”,讓口碑留在街巷。
二、開展“三微”實事的主要啟示
城市管理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群眾受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開展“三微”實事將群眾是否真正受益,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唯一標準,站穩群眾立場,牢固民本情懷,緊扣群眾最緊要的需求,補齊民生短板,主動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從身邊的具體事情做起,不追求高大上、表面光鮮,但求接地氣、有實效、群眾得實惠,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價值理念。
城市管理必須堅持“分類施策、精準精細”。在開展“三微”實事的具體過程中,市城管局針對各街巷、各類小游園條件的不同,針對廣大市民的不同期盼、不同訴求,在注重系統、整體、協同推進的同時,特別注重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把人財物都用到刀刃上、關鍵處,真正做到精準繡花,匯聚起了每一份“微力量”,滿足了更多群眾的“微心愿”。
城市管理必須堅持“探索創新、大膽突破”。開展“三微”實事是摸著石頭過河,市城管局始終堅持以創新精神推工作,在內容構建、推進方法上打破觀念束縛、利益藩籬和制度障礙,形成了辦好“三微”實事的株洲模式,特別是“微亮化”經驗還被全省推廣,并寫入全省“綠色住建”發展規劃和全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技術導則,把株洲城市管理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城市管理必須堅持“系統集成、協同推進”。市城管局以“三微”實事為工作抓手,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成立專門班子,并將其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科室(機構)職責,并積極整合有關市直部門和縣市區資源,廣泛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統籌協調、強力推進,以政府的小投入撬動了大民生,通過“三微”實事更直接、更貼近、更深刻的讓市民感受到了株洲城市的色彩、溫度、品質。
三、提升株洲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的建議
加強聯動。市城管局需切實加強“三微”實事的內部統籌力度,科學制定微亮化、微公園、微服務相關工作方案,打通“三微”工作間的壁壘,不搞單打獨斗,做到內容互補、工作互通、機制互動以“三微”工作統領全市城市管理工作再提升,釋放乘數效應。同時,堅持以群眾的感受確立城市管理新目標,整合各方資源,再推出一批解決百姓實際問題、具有一定創新的城市管理“微”做法,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市委改革辦應積極推廣推介“三微”實事工作做法,聯動推進城管“三微”與門前“三小”等工作,打響株洲改革“小微品牌”。
提質擴面。一方面,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在“微亮化”“微公園”等方面再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在“微服務”方面再優化、再固化一批制度成果,形成示范帶動效應,確保取得實打實的成效。另一方面,把握關鍵時間節點,加快工作進度,認真做好“微亮化”44條小街小巷和11個小游園照明提質任務、“微公園”50個新建改建任務,以優美的城市環境,為建黨百年獻禮;推動“微服務”向各縣市區、全體城管隊員全覆蓋,讓“微服務”故事不斷在群眾身邊涌現。
凝聚合力。“微亮化、公園、微服務”,形式雖“微”,但內容不“小”,意義很“大”,蘊含著人民群眾的“幸福”,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彰顯出株洲城市的“形象”。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建局等部門以及各縣市區黨委政府,應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全力支持“三微”實事開展,真正用心用情用力幫助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具體困難問題,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