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2021年是“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年,“十四五”時期是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推進現代化新湖南建設,重點難點在“鄉村”,潛力后勁在“鄉村”,基礎支撐在“鄉村”。作為經濟血脈,助力鄉村振興是金融天職,推進湖南鄉村振興,如何強化普惠金融擔當,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湖南金融機構的重要課題。
一、深刻認識普惠金融服務湖南鄉村振興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支持,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金融乃國之重器,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普惠金融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普惠金融發展始終將鄉村振興的發展作為出發點與歸宿,其根本目的是支持鄉村振興,促進傳統金融向著民生化、普惠化方向發展。
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仍存在較大短板、差距。普惠金融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銀行業運用金融科技賦能創新,通過對各種金融需求精準識別,靈活高效地配置了信貸資源,助力精準扶持提質增效。但存在問題也較突出,涉農小微企業貸款難、“高效抽水”“低效灌溉”,縣域支付服務環境、金融素養,政策性金融功能仍有待提升。
二、準確把握普惠金融服務湖南鄉村振興基本原則
普惠共享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與經濟相互促進共生共榮,貫徹共享發展理念,普惠金融資源、共享發展成果。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目的,讓所有階層和群體都能夠平等、便利、合理地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特點的金融服務。共享發展落實到金融領域就是發展普惠金融,讓每一個人在有需求時都能以合適的價格享受到及時、有尊嚴、方便、高質量的各類型金融服務。
政府引導市場平等競爭原則。總書記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完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政府要做好統籌規劃、加強制度和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有利于普惠金融發展的政策制度及體制機制,促進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共同提升。引導市場平等競爭,尊重市場規律,讓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可持續發展與風險可控原則。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本源,把發展普惠金融,放到促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來謀劃。聚焦民生改善、先進制造、“一帶一路”等重點領域,構建“信息共享、流程聯動、渠道協同”的服務體系。
三、始終聚焦普惠金融服務湖南鄉村振興重點難點
聚焦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把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融入全省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大局,將普惠金融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重要內容。圍繞打造“三個高地”,立足全省雜交水稻、農機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勢,提出打造種業創新高地、智慧智能農機產業鏈發展高地,同時加快推動農村改革和農業“走出去”,圍繞踐行“四新使命”,積極展現普惠金融擔當。
聚焦高質量發展,支持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做強做優。抓住全省鄉村振興產業優化升級,區域經濟發展、農民就業創業的新特點、新要求,做好全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金融服務。支持構建高效完整的農業產業鏈條,持續打造優勢特色千億產業、深入推進品牌強農、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支持農業綠色發展和質量安全建設、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推動農業開放發展。
聚焦新發展階段使命和任務,支持服務“三農”基本盤。湖南是農業大省,也是全國糧食主產區,聚焦國家糧食安全,做好糧食提質增量是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聚焦國家糧食安全,大力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堅持不懈抓好糧食生產、穩定豬菜油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大力推進種業創新,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穩定。支持湖南糧食倉儲流通體系建設,加大支持優質骨干糧食企業,滿足其“產購儲加銷”一體化經營金融需求。
四、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湖南鄉村振興工作水平
厘清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主體責任,形成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同心力。鄉村振興,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要爭取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對全省普惠金融更多支持;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建立由金融辦牽頭,金融監管部門、有關部門參加的普惠金融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地方立法,抓緊出臺《湖南省地方金融條例》,建立金融政法聯動機制;發揮銀行業主導作用,加強政策性銀行深度合作,支持長沙銀行、華融湘江銀行等地方法人機構深耕縣域經濟。
發揮農村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服務“主力軍”作用,支持有條件的農村商業銀行發行“三農”、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拓寬支農資金融資渠道;鼓勵符合條件的村鎮銀行按照可持續發展原則,在縣(市、區)域內積極向基層延伸服務網點和設施,創新服務手段和服務模式;積極推廣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大力開展巨災保險,完善重大災害損失救助機制。支持小額貸款公司有序發展;發揮湖南省融資擔保集團和農業信貸擔保公司的功能,完善覆蓋全省糧食主產區、主要農業大縣信貸擔保網絡,健全融資擔保風險代償補償機制和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
加強支付環境和加強金融產品創新,夯實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支撐力。加大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力度,建設以大數據分析應用為支撐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支持各類金融機構結合自身戰略定位,下沉服務網點,進一步向縣域和重點鄉鎮延伸;支持農村金融服務站與電商平臺村級服務站功能融合,打造農村金融服務站“升級版”;大力宣傳推廣現代支付工具,鼓勵各地增加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大力推廣自助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現代化金融服務渠道,提升農村支付結算互聯網水平。
推進“龍頭企業+農戶+基地”“企業+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向創業企業和創業者個人提供結算、融資、咨詢等一站式金融服務,推廣針對小微企業、高校畢業生、農戶,以及精準扶持對象等特殊群體的小額信貸產品;開展動產質押貸款業務,推動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應用,發展知識產權、股權、倉單、訂單、應收賬款等質押貸款和供應鏈融資業務;鼓勵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發行私募債券、集合債券,設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農業科技創業投資基金等股權投資基金,發揮期貨支持實體經濟作用。
建設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和加強監管政策差異化激勵,增加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內生力。提升綜合金融服務水平,不斷完善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健全完善全省統一聯網、信息互聯、資源共享、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的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開展資產評估、法律服務、產權經紀、抵押登記等業務,打造農村產權“互聯網+交易鑒證+他項權證+抵押登記”抵押融資鏈條,構建集信息發布、產權交易、法律咨詢、資產評估、抵押登記等為一體的農村產權交易和融資服務體系。
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支持力度,通過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政策及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工具,不斷引導金融機構貫徹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理念,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整合省級各類財政補貼資金,通過貼息、補貼、獎勵等各種財政扶持政策,激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和各類新型金融組織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扶持等各類普惠金融業務的支持力度和相關稅收扶持政策;加強對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涉農、小微企業貸款考核,通過精準考核、有效激勵,提升金融機構支農支小的積極性。對不良貸款比率實行差異化考核,適當提高小微企業和“三農”不良貸款容忍度。
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和優秀人才激勵,提高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持續力。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督促金融機構多渠道開展金融消費者教育,引導金融消費者樹立理性消費投資理念,提高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加強對金融消費者宣教基地的工作指導,鼓勵有條件的機構建設金融消費者宣教基地,方便社會公眾就近、便捷獲取教育資源;建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督檢查,及時查處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維護金融消費市場健康有序運行。暢通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監管部門、仲裁、訴訟等金融消費爭議解決渠道,探索建立非訴第三方糾紛解決機制。
優化政策環境,鼓勵更多優秀人才從事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工作。金融系統應協助地方政府扎實做好“筑巢引鳳”工作,將金融資源向創新創業和生活配套服務項目傾斜,提升城鎮人才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意愿。為愿意留在鄉村的人才提供更為優質的金融服務,大力支持鄉村職業技術教育,將農村打造成人才良性循環的“孵化器”;金融系統自身應重視縣域分支機構人才儲備,著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金融工作隊伍,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專業的金融保障。
(作者為長沙銀行黨委副書記、監事長)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