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岳麓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躋身全國“六個百強區”行列。圖為濱江新城。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岳麓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岳麓區建設“科創強區”,科創產業集聚發展,既有優勢又具前景。圖為中建智慧谷項目。
岳麓山下民生暖,后湖湖畔成鍛煉好去處。劉建 攝
經過大手筆建設,岳麓山大學科技城令人“眼前一亮”,創新創業活力煥發。謝望東 攝
梅溪湖崛起一座國際新城,成為宜居宜業代名詞。 陳建平 攝
鄭 旋
百年滄海,奮楫者先。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十三五”時期,長沙市岳麓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科技創新、投資潛力、營商環境、綠色發展、新型城鎮化“六個百強區”。
依托國家級湖南湘江新區、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三大戰略平臺,從湘江西岸沉寂之地,到崛起一座都市新城,岳麓的高質量發展,是繼往開來、接續奮斗的過程,離不開百萬岳麓人集體干事創業、揮灑青春。
展望未來,岳麓區委書記周凡信心滿懷:“我們將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干事創業的更強動力,切實擔負起‘一打造、三當好’的新使命,延續岳麓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態勢,努力在長沙當好實施‘三高四新’戰略領頭雁、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示范區的進程中,貢獻岳麓力量,展示岳麓作為。”
綜合實力,全國百強
2017年,岳麓區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2019年,岳麓區再度入選,位列第62位。
2021年6月,長沙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在9個區縣(市)中,岳麓區人口最多,超過150萬。
常住人口數量領先,是岳麓區綜合實力提升的有力表現,也印證了其作為長沙中心城區的地位。過去,長沙人“寧要河東一張床,不要河西一套房”;如今,常住人口翻番,長沙每3個購房者中就有1個選擇岳麓區。
作為三大戰略平臺疊加區,近年來,岳麓區以“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的胸襟,借勢湘江新區發展,聯動長沙高新區發展,融入長沙發展“快車道”,高舉產業發展旗幟,連年開展“產業發展年”活動,將“短板”變“實力”。
科創、金融、文旅,是岳麓區最有基礎、最有優勢、最有前景的三大產業。岳麓山大學科技城科技型企業集聚;岳麓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超30%;湖南金融中心金融板塊從業人員過萬;岳麓書院等名勝古跡、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等文化地標、大王山度假區等文旅市場常年火爆……
產業的發展推動經濟實力持續躍升,“十三五”時期,岳麓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總量由中心城區第三升至第二,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8.2%,2020年底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1835元。
科技創新,領跑全省
今年3月9日,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吳桂英調研岳麓區時提出“一打造、三當好”的要求,即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的高峰,當好推進長株潭一體化的先行軍、獨具魅力山水洲城的展示區、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新樣板。
這是對岳麓發展的精準定位。岳麓區素有“湖南硅谷”的美譽,坐擁岳麓山大學科技城,匯聚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重點院校7所,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23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307個,市級及以上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22個,“兩院”院士32名,在校大學生26.8萬名,是湖南省當之無愧的自主創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轉化地、高端人才集聚地。
尤其經過四年蝶變,岳麓山大學科技城令人“眼前一亮”,中建智慧谷、岳麓科創港等16個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孵化于一體的園區平臺建成,新增優質承載空間70萬平方米以上,張堯學、陳政清、王耀南等眾多知名院士領銜項目扎根落地,引進培育新云網、京東智聯云等標志性企業35家,樹圖區塊鏈、特種玻璃研究院等創新平臺10個。
湖南大學科技創新中心、湖南師范大學“長沙市技術轉移轉化基地”投入運營,后湖創意小鎮藝術家工作室扎堆,西湖文化園互聯網人才集聚……“白天熱氣騰騰、晚上燈火通明”的創新創業場景,在岳麓山下成為常態。
四年來,大科城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明顯,新增兩院院士4名,引進博士以上高學歷人才2032名;獲批國家科學技術獎32項,建成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56家、創新平臺23個;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252件。
去年,大科城獲批國家首批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示范基地;新增國家、省、市級平臺65個;完成技術合同登記額23.25億元,同比增長104%;新增科創企業1310家,同比增長30%,科創企業總數達4428家。
投資潛力,片區崛起
作為長沙市面積最大的中心城區,過去五年,岳麓區實施征拆項目300個,舉全區之力騰地3.5萬余畝,引進產業項目968個,合同引資3238億元,建成產業項目677個,完成投資2988.5億元。
2008年以前,濱江還見不到繁華。隨著金融機構、商業綜合體紛紛落子,一座現代金融商務新城在湘江西岸崛起,漁人碼頭等夜間經濟街區生意火爆,每逢節假日,引客無數。
曾幾何時,梅溪湖只是岳麓山下一個不起眼的村莊,農田、荒地、灘涂、葡萄園遍地。近年來,梅溪湖高起點規劃建設國際新城,打造金茂雙子塔等億元稅收樓宇,布局愛爾醫療健康城等項目,一座健康養老之城呼之欲出。
經歷十余年,洋湖也告別遠郊水患之地,成為人居、商務、住宅開發的高地。依托長沙城區最大的洋湖濕地公園,洋湖片區打造一座生態新城,引進德國卓伯根中國區總部、龍湖天街、宜家等大型項目,形成總部經濟區。
當前,岳麓區的開發建設正依托湘江新區,由“拉開框架”向“重點片區經營”轉變。片區布局、組團聯動,城市資源更加集中聚攏,城市發展更加疏密有度,城市價值更加凸顯。
今年3月,位于桐梓坡片區的新湘雅健康城項目開工,該項目依托湘雅附屬三醫院等資源,構建“設施一流、環境一流、技術一流、服務一流”的健康經濟示范區,將打造集醫療服務、教學科研、商務辦公、健身休閑、配套服務五大功能于一體的綠色生態智能國際范大健康產業城。
不止新湘雅健康城,今年,岳麓區還將加快觀沙嶺城市更新片區、坪塘等重點片區的集聚開發和梯度開發力度,優化泛岳麓山、市府濱江、環梅溪湖、洋湖大王山、岳麓高新區、蓮雨含六大功能組團,積極融入湘江新區和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提升城市價值。
營商環境,以恒優之
只要資料齊全,新設企業1天完成審批,最快2小時辦結。這是“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岳麓速度”。
過去五年,岳麓區登記市場主體超10萬個,其中企業4.5萬家,新設企業增長率穩居全省前列。企業、市場主體紛至沓來,一流的營商環境是重要吸引力。
從“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到“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近年來,岳麓區推行網上辦、就近辦、減證辦、幫代辦,持之以恒優化營商環境。2020年賽迪營商環境百強區榜單中,岳麓區從全國898個市轄區中脫穎而出,躍居全國營商環境百強區第34位,是湖南5個上榜城區的第一名。
2020年,岳麓區“一件事一次辦”事項達185項,新設“一窗通辦”綜合窗6個,在全市率先開設“24小時政務自助服務區”,建成“1+3+17+22”政務服務體系。群眾、企業辦事流程縮短、手續簡化,自助便捷,政務大廳服務好評率達99.9%以上。
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岳麓區引導企業“網上辦事”和“不見面”審批,建立專業熱線隊伍、專業線上隊伍、專業幫(代)辦隊伍“三專”隊伍機制,開辟審批“綠色通道”,推行容缺審批,做到“審批不降檔”。
“岳麓區的容缺辦理真是解了我的難題。”國家管網輸油氣分公司員工王德剛因為工作調動,急需辦理特種設備登記注冊手續。在部分材料缺失、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岳麓區政務服務工作人員依照政策法規,容他先辦證、后補齊。
企業謀發展,后顧之憂越少越好。岳麓區堅持在減稅降費和產業扶持政策方面聯動發力,去年,新增減稅降費9.8億元,區本級兌現政策扶持資金1.3億元,幫助中大檢測等101家企業躋身規模以上企業,16家企業進入省、市擬上市后備庫。
綠色發展,山水洲城
岳麓山屏南而立,湘江穿城北去,橘子洲靜臥江心,長沙之美,美在山水洲城。岳麓,集此“四美”于一體。
岳麓區境內有岳麓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6000畝洋湖濕地公園、3000畝梅溪湖、1000畝西湖、600畝后湖及巴溪洲水上公園等生態景觀,與城市景觀交融共生,移步皆景。
“房子就在公園里,一出門,山清水秀、陽光草地、街凈氣新,是夢寐以求的都市生活。”唐先生家住岳麓區洋湖濕地公園旁一小區,每逢周末天氣晴朗的午后,他都會帶著孩子坐在公園草地上,玩耍曬太陽。
近年來,經歷大開發、大建設,岳麓區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走出一條環保與經濟協調發展之路。
推進碧水保衛戰——為龍王港“治水”,柏家洲搬遷,后湖修復生態,“一江兩河”流域實現河暢水清;推進藍天保衛戰——規范渣土運輸、治理工地揚塵、嚴控油煙排放,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5%以上,“岳麓藍”成常態;推進凈土保衛戰——退出規模養殖單位、綠心工業企業、非煤礦山,修復受損山體18處,為青山原野、田園沃土留住美好鄉愁……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通過一手抓生態治理,一手抓城市管理,岳麓區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提標,在蓮花、雨敞坪等環境優美鄉鎮,40個美麗宜居村莊依山傍水,小溪潺潺、綠籬婆娑、花草依依之景數之不盡。
今日岳麓,森林覆蓋率達52%,八方公園、望岳公園等綜合公園,尖山、學士、學堂坡等社區公園星羅棋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 22.5 平方米。市民共享生態福利,獨具魅力的山水洲城展示區描繪出“城在綠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新畫卷。
岳麓山下,宜居宜業
早上買菜,明亮整潔、菜品豐富的農貿市場就在樓下;出門辦事,人行步道、自行車道、公交、地鐵無縫接駁;“老小”上學、健身、看病,社區提供一站式服務……一座快速發展的現代化大都市,必須賦予群眾生活幸福感。
幸福感從何而來?數年前,從河東過河到岳麓區,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座大橋,過江隧道和地鐵前所未見。隨著長沙“沿江建設、跨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9條過江通道銜接東西兩岸,地鐵2號線、3號線、4號線、長株潭城際輕軌貫穿東西南北,地鐵6號線、高鐵西站、湘雅路過江隧道、暮坪大橋等正在建設,“四縱六橫”的交通格局在岳麓區基本構建。
大交通帶來大便利,一江兩岸交通無縫連接,讓兩岸交流再無障礙。如今,更多的河東居民到岳麓來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湖湘名校,多在岳麓。每年,岳麓區會投入1/3左右財力作為教育經費支出,將片區開發到哪、教育資源配套到哪。目前,岳麓區擁有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一條龍”、全學段的優質教育服務,孩子們從進幼兒園到大學畢業,能一直與名校為伴、與父母相伴。
岳麓山下不僅好讀書,過去五年,岳麓區提質改造衛生陣地40處,建成“十五分鐘生活圈”69個、農貿市場19個、停車場55個,市級標準化社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2家,增設體育陣地300余處,讓居民生活愈發便利、豐富。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牢固樹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岳麓區深化網格化管理服務,推廣社區(村)“坐班”轉“值班”改革,為群眾解決各種“急難愁盼”問題。如今,岳麓區全面小康實現程度位居全省縣(市、區)前列。
未來已來 岳麓正青春
大力踐行湖南“三高四新”戰略,主動扛起“一打造、三當好”使命,深度融入湖南湘江新區發展,加快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創強區、具有輻射帶動力的金融強區、具有全域吸引力的文旅強區,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聯動共興的產業融合,新興產業與現代教育聚變共生的產教融合,強產業與建新城同頻共振的產城融合,城市與鄉村協同共進的城鄉融合,開啟“三強四融”發展新征程,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岳麓華美篇章。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