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揚“半條被子”精神 共同締造美麗宜居村鎮
——關于共同締造美麗宜居村鎮的調研與思考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湖南考察,第一站就來到郴州汝城沙洲村,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對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對貧困地區產業脫貧和加快發展的深度關切,體現了對湖南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湖南人民的親切關懷。總書記在考察過程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立意高遠、思想深刻、內涵豐富、引領航向,飽含著對三湘大地這片紅色熱土的深情厚意和對湖南干部群眾的殷切期望,為湖南發展明確了新定位新目標,為我們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注入了強大動力。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堅定不移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赴郴州汝城調研總結沙洲弘揚“半條被子”精神、建設美麗宜居村鎮的經驗和做法,分析制約村鎮建設的矛盾和問題,尋求共同締造美麗宜居村鎮、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思路和對策。
一、曾經“老少邊窮”的貧困村已成為現在游人如織的“網紅村”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描繪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興圖景,為鄉村加了發展引擎,為百姓添了無限憧憬。郴州汝城沙洲村立足歷史底蘊、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挖掘、傳承、弘揚“半條被子”精神,因地制宜,靶向發力,走出了一條宜居、宜游、宜業的湘南美麗紅色鄉村的幸福之路。
弘揚革命傳統,走出了一條“紅色旅游”的路子。“半條被子”的感人故事集中體現了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魚水深情,彰顯了共產黨始終依靠群眾、始終為了群眾的不變初心和本色。沙洲村充分挖掘“半條被子”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先后完成了“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舊址、紅軍廣場等紅色文旅景點建設和修繕,規劃建設了集紅色旅游、現代農業、田園社區為一體的沙洲田園綜合體,設計推出了“重走長征路”、專題黨課、紅色拓展訓練等教育實踐活動項目,2019年升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半條被子”已成為沙洲經典紅色名片。
注重項目造血,走出了一條“產業脫貧”的路子。依托“半條被子”紅色資源招商選資,成功引進多家企業落戶沙洲,投資建成了水果觀光園、觀光茶園和生態農莊等,大力發展特優水果種植,文明鄉一躍成為“中國奈李之鄉”。汝城縣文明鄉沙洲村2018年整村脫貧,2019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40元,村民不僅脫了貧,日子還越過越紅火。
傳承歷史文脈,走出了一條“瑤鄉風情”的路子。沙洲地處三省交界,素有“雞鳴三省,水注三江”之稱,村內古祠堂、古巷道、古民居等文物古跡見證著瑤鄉文化的源遠流長。近年來,汝城住房城鄉建設部門以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為抓手,結合沙洲“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實際,幫助沙洲完成了30棟古民居、40棟傳統民居修繕保護,改造加固古巷道12000余米,村內各類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傳承。沙洲村被住建部等部門評為“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堅持生態優先,走出了一條“美麗村鎮”的路子。沙洲村以污水垃圾治理為抓手,著力推進人居環境改善,敷設污水管網2400米、雨水管渠3640米,完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黑臭水體治理給排水設施建設,建成了熱分解氣化垃圾集中處理廠和村污水處理設施,保證了全村水質清潔衛生;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轉運體系,確保了垃圾不落地、不隔夜。沙洲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被評為“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湖南省生態村”“湖南省衛生村”。
二、沙洲村美麗蝶變帶給美麗宜居村鎮建設的經驗和啟示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鄉村是農民群眾的故土家園,安居、宜居是萬千農村家庭的共同心愿,直接關系著農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沙洲村鄉村振興的發展道路,不是靠“翻天覆地”的城鎮化建設,也不是單純搞好鄉村環境,而是依托紅色資源和自然生態,激發內生動力建設發展美麗宜居鄉村。梳理總結沙洲的做法和經驗,是貫徹落實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的實際舉措,更有助于為全省推進美麗宜居村鎮建設提供借鑒。
不循于俗的紅色基因,是沙洲美麗宜居村鎮建設的歷史根基。紅軍戰士不僅送給了沙洲半條被子,更留下了“半條被子”的精神。沙洲村民始終銘記黨的恩情,始終不忘半條被子的溫暖,發自內心賡續紅色基因,帶著感情講好紅色故事,“半條被子”成為了沙洲聞名于世的紅色名片,將為沙洲凝聚起更大更強的紅色力量。
黨建引領的堡壘優勢,是沙洲美麗宜居村鎮建設的力量源泉。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黨支部堅強有力,基層黨建有聲有色,群眾就跟得緊,事情就辦得順,美麗宜居建設就有了硬核底氣。沙洲村以“村支兩委”黨組織為龍頭,構建了“1+N”組織架構,成立了種養專業合作社、村民理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社會自治組織,實行“夜談會”、民事“代辦制”等機制,有效激發了村民“主人翁”意識,實現了“一頭熱”到“齊發力”、“看你干”到“一起干”的轉變,提升了基層治理水平,凝聚了共同締造美麗宜居村鎮的集體力量。
翠煙碧瀨的金山銀山,是沙洲美麗宜居村鎮建設的豐沃土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沙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轉變村莊建設“大投入、大翻新”的規劃思路,注重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傳承利用,固守農村自然生態,注重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人居環境,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讓四方游客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憶得起鄉愁,獨具特色的瑤鄉建筑成為沙洲最“吸睛”的風景。
求真求實的村規民約,是沙洲美麗宜居村鎮建設的自治智慧。沙洲村村規民約摒棄了以往泛而空的習慣性做法,在廣泛收集民情民意基礎上,將村民反映集中、普遍認可的規范建房、村莊改造、耕地管理、移風易俗等事務納入村規民約,內容不足500字,但制訂程序嚴謹,內容簡單實用,得到了全體村民認可和遵循。與村規民約類似,“門前五包”協議、環境衛生“紅黑榜”制度、“文明星級戶”評比活動,引導村民對公共事務進行自我監督和自我管理,務實管用的村規民約是沙洲村基層自治智慧的集中體現。
投工投勞的集體力量,是沙洲美麗宜居村鎮建設的內生動力。沙洲村不等不靠主動作為,依托“半條被子”紅色資源,充分利用傳統村落保護和扶貧資金支持,不搞“高大上”項目建設,堅持量力而行、量力而建,發動引導群眾自己動手改變村容村貌,就地取材、就地造景,用山上竹子做成菜地籬笆,用河里鵝卵石鋪設巷道,用舊房青磚硬化主干道路,產生了“花小錢辦大事”的發展效應。
三、全省美麗宜居村鎮建設現狀
建設美麗宜居村鎮,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農民生活基本保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先鋒戰和突破口。湖南將美麗宜居村鎮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從制度設計、生態治理、托底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益陽東坪鎮大園村入選首批全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精選試點村,永州寧遠縣入選第一批全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培訓基地。
高位推動,“四梁八柱”政策體系有效建立。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湖南省農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湖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湖南省農村雙改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對鄉村振興尤其側重于美麗宜居村鎮建設作了頂層設計。在此基礎上,全省相繼制定了《湖南省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四年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2年)》《全省農村危房改造全覆蓋工作方案》等實施文件,編制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專項規劃和技術標準,省級層面美麗宜居村鎮建設政策體系逐步健全。
應改盡改,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實現。湖南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始終將“首倡之地有首倡之為”作為責任和使命,累計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74.91萬戶,戶均補助標準由5000元增加至24500元,農村貧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標基本實現,居住條件不斷改善。2018年和2019年,全省連續兩年被國務院表彰為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積極主動、成效明顯省份。
整縣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鋪開。近年來,為推動污水治理工作,全省全力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省1476個鄉鎮中,已有651個建成(接入)污水處理設施,167個在建,160多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其中,170個全國重點鎮,已有162個建成(接入)污水處理設施,8個在建,2020年底將實現重點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壓茬推進,生活垃圾治理成效顯著。近年來,全省各地積極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行動等工作,建成鄉鎮垃圾中轉設施1111座,整治并提交銷號申請的非正規垃圾堆放點1277個,90%以上的行政村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永興縣、寧遠縣等5個縣市被評為全國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
保護發展并重,傳統村落煥發盎然生機。全省高度重視傳統村落保護和湖湘文化傳承,共有658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5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5個,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12個,湘西自治州被評為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州,一大批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得以有效保護,文化遺產得以有序傳承,湖湘傳統村落在新時代煥發盎然神韻與生機。
湖南美麗宜居村鎮建設工作雖然取得顯著成效,農村居民總體滿意度較高,但對美麗宜居村鎮建設和更加美好的生活仍有強烈期盼和向往。期盼長效機制。美麗宜居村鎮建設涉及規劃、住房建設、污水、垃圾、改廁、村莊整治等諸多內容,牽涉不同職能部門,多頭管理、職能分散、相互制約、甚至責任真空等情況不同程度存在,政策不連續,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同時,美麗宜居村鎮建設需要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協調推進,任務繁重,縣以上相關部門多頭對下布置任務,但鄉鎮一級沒有設置對口機構和人員,美麗宜居村鎮建設推力不足。期盼資金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而美麗宜居村鎮建設中比如污水、垃圾治理等公益性大于收益性的民生項目居多,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現有支持美麗宜居村鎮建設的項目和資金分散,未能有效整合,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加之全省市縣財力普遍較弱,投向鎮村的資金更十分有限,鎮村自籌資金困難。期盼人才回歸。農村青壯年多外出打工,剩下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致使農村人才人氣缺乏。一是黨組織力量相對薄弱,黨建引領作用發揮不強。二是鎮村管理人員文化程度不高,規劃建設管理能力和水平難以適應當前工作實際。三是群眾參與村鎮建設和社會治理意識不強。期盼鄉風文明。部分村鎮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不明顯,示范帶動作用發揮不充分,且部分村民的自治意識、自我管理能力不強,致使部分村民沒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和文明習慣。
四、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在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中展現住建擔當,開啟新時代宜居村鎮建設新征程
總書記強調,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住房城鄉建設部門作為村鎮建設職能部門,理應努力在美麗宜居村鎮建設中當先鋒打頭陣,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展現住建擔當。
緊抓基層治理提升契機,打造多元共治美麗宜居村鎮。實施“基層黨建+”引領工程。農村基層黨組織承擔著美麗宜居村鎮建設的組織任務,領導好、組織好農民,保護好、發展好農村,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在住房城鄉建設領域“基層黨建+”工作基礎上,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強化組織建設,構建“基層黨組織+功能型黨支部+聯席會議+志愿服務隊伍”組織架構,探索新形勢下黨建與業務融合的機制和模式,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把黨建工作優勢轉化為業務工作的強大力量,為美麗宜居村鎮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障。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省級試點,加強政策扶持、技術指導和財政獎補,加大共同締造人才培訓基地培育和建設力度,加強對農村建筑工匠及鎮村干部的培訓,建立健全基層政府、技術團隊、社會力量、村民等多方參與的“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長效機制,推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
打出住房安全組合拳,打造居有所安美麗宜居村鎮。規范農房建設行為,堅持送圖紙下鄉、送技術下鄉,引導農村居民在農房建設中“按圖索驥”;推動實施裝配式農房建筑試點,推進資源節約集約,提升建筑風貌和居住品質。支持相對貧困人口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開展農房抗震改造和農村集體公租房建設,保障生活困難群眾基本住房安全。
打好環境整治攻堅戰,打造和諧共生美麗宜居村鎮。加快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爭2022年底前實現全省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全覆蓋,基本消除鄉鎮黑臭水體,助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快建設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面完成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建立健全日常保潔等運行管護機制,將政府“有形的手”、市場“無形的手”和勞動人民“勤勞的手”相結合,確保全省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助力打好凈土保衛戰。
下好人文保護先手棋,打造文脈賡續美麗宜居村鎮。充分發掘歷史文化資源,堅持保護建筑、保持肌理、保存風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切實加大歷史文化遺存保護修繕力度,積極打造保護歷史文脈、留存鄉村記憶的文化地標。堅持保護與利用并舉、傳承與復興同步,推動合理適度開發利用,使歷史人文風貌傳承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五、意見建議
部省共建“共同締造美麗宜居村鎮”示范省。大力弘揚和充分發掘湖南“半條被子”等紅色資源、特色民居等資源稟賦和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堅持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理念,推動住建部與湖南以部省共建形式,開展“共同締造美麗宜居村鎮”示范省創建活動,打造中部地區美麗宜居村鎮示范樣板,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打造環沙洲共同締造示范片區。以沙洲村為中心,以沙洲田園綜合體為基礎,整合周邊文明鄉集鎮區、文市村、新東村、韓田村等“一鎮十村”紅色資源和傳統優勢,集中連片打造環沙洲國家鄉村振興交流基地和共同締造示范片區,推動片區全域振興發展,打造紅色旅游“湖南名片”和中國鄉村振興對外宣傳窗口。
推廣實施“基層黨建+”工作模式。以共建共治共享為目標,構建“基層黨組織+功能型黨支部+聯席會議+志愿服務隊伍”等組織架構,有效整合組織資源和社會力量,下沉管理、下沉服務、下沉力量,把基層黨建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美麗宜居村鎮建設的治理優勢。
強化鄉鎮規劃建設管理機構和人員。建議在鄉鎮“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辦公室”加掛“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牌子,對口負責特色小城鎮建設、農村住房建設、農村危房改造、農村垃圾污水治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傳統村落保護等方面的綜合行政管理工作,以解決美麗宜居村鎮建設力量薄弱、責任真空等問題。
實施強鎮帶村工程。集鎮是連接城鎮與農村的橋梁,是城鄉資源要素互動的紐帶。建議加大農村集鎮建設的關注和支持力度,將集鎮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橋頭堡、突破口和先行地,實施強鎮帶村工程,從政策和資金方面予以重點支持,打開鄉村振興新局面。
(作者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