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關于文化與旅游要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總書記強調,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促進旅游、文化產業聯動發展,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方向,推動文化與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一、湖南文旅融合發展成效初顯
實現湖南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提升發展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大舉措,是加快文化強省和創新型省份建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是優化供給、滿足群眾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隨著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全省文旅融合發展成效初步顯現。
產業規模壯大。2017年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2196億元,占GDP比重6.35%,同比大幅增長14.9%;2018年,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達2259億元,占GDP比重6.2%。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湖南文化產業綜合指數不斷提升,影響力不斷增強。2017年和2018年湖南綜合指數排名都是第七,位居中西部第一,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指數多次進入全國前十。湖南在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卡通動漫、演藝娛樂、文化旅游、工藝美術領域打造了一支強大的文化湘軍。
湖南旅游業呈現出快速發展勢頭,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旅游總人次與旅游業總收入逐年增長。2018年,全省接待國內游客7.5億人次,入境游客365.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8355.7億元,占GDP比重22.94%。整體來說,湖南省旅游業發展成績斐然,逐步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2019年以來,湖南文旅融合步伐加快,全省文化旅游消費增長勢頭強勁。上半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1608元,同比增長10.9%。2019年1至9月,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5.95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6721.1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27%和15.97%。堅持以開放合作促文旅融合,以文旅融合帶動跨界融合,全面釋放文旅產業投資和消費潛力。馬欄山視頻文創園、昭山文化產業園、長沙天心文化產業園等文旅集聚區快速發展。韶山、武陵源、南岳3個縣市區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瀏陽市文家市鎮等上榜“湖南省首批十大特色文旅小鎮”。截至2019年7月,湖南納入國家文化旅游項目庫監測的文旅項目351個,累計投資5796.06億元。鄉村游、紅色游、研學游、生態游等新業態層出不窮;飛行體驗館、自駕營地等新場景,讓人直呼“玩得刺激、住得新奇”。
知名項目繁多。一是韶山、武陵源—天門山、南岳、岳麓山·橘子洲、岳陽樓—君山島、花明樓、東江湖、鳳凰等國際旅游精品景區。二是張家界、崀山、老司城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城步南山也被納入首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長沙灰湯國際溫泉度假區成為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株洲神農谷等4家景區榮獲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三是新化、麻陽榮獲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長沙洋湖濕地等7家景區被認證為“兩型旅游景區”。四是《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張家界·魅力湘西》《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煙雨鳳凰》《飛天·蘇仙》《炎帝傳奇》《邊城》等大型演藝活動深受廣大游客喜愛。
湖南打造了一批在國內外叫得響、推得出的文化旅游精品。韶山實施“紅色文化旅游+”戰略,全面建設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全國紅色旅游國際合作創建區,已成為國內極具特色的紅色旅游勝地;鳳凰縣通過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在2018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獲“最受歡迎全域旅游目的地”稱號,《小城鳳凰》走進國家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大型燈光風情實景秀《夢回穿紫河》文化旅游項目,開創了湖南文化旅游流動舞臺實景秀的先河;宋城演藝以西周王朝燦爛的歷史文化為背景,傾力打造的大型歌舞《炭河千古情》,引爆了文化旅游市場。
發展特色凸顯。紅色文化旅游已成為了湖南旅游的金字招牌。一是紅色之旅。平江縣平江起義舊址、長沙楊開慧故居和紀念館、瀏陽秋收起義會師舊址紀念館、茶陵工農兵政府舊址、炎陵紅軍標語博物館、桂東《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頒布舊址。二是毛澤東成長之路。以毛澤東求學立志、追求革命的成長經歷為主線,游覽毛澤東同志故居、毛澤東勵志道路、東山書院、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舊址、岳麓山和橘子洲等景區(點), 重溫一代偉人成長之路。三是偉人故里游。以毛澤東、劉少奇和彭德懷三位新中國開國偉人故里“紅三角”—“長沙—韶山—湘潭烏石—寧鄉花明樓”為游覽線路, 探尋偉人故里, 感受湖湘文化的獨特魅力。四是舉辦紅色旅游文化節。湖南連續舉辦了中國(湖南)紅色旅游文化節,該節會已成為湖南乃至全國知名的紅色旅游活動品牌,受到了社會各界和廣大游客的關注和喜愛。
二、湖南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困難
湖南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規劃有待完善。對接區域發展戰略不夠。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不能脫離區域的發展,其與城市更新、文化復興、產業升級、鄉村振興和紅色傳承息息相關。因此在編制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規劃時,應高度關注區域發展戰略和方向,融入區域的大格局建設之中。湖南在這些方面有提升空間。對接上位規劃不夠。隨著各地國土空間規劃的逐步啟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規劃需積極對接,在國土空間中尋找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湖南在既保證文旅融合發展規劃的戰略性的同時,應更多的考慮落地性和實操性。
湖南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產業不夠強。引領帶動作用的龍頭文旅企業少。引進龍頭旅游集團、國際知名旅游品牌上還做得不夠,缺少廣東長隆這樣帶動效應大、聚集效應強的旅游大項目,精品、名牌旅游項目還不多。與文旅發展較好的省相比,旅游上市企業規模不大、影響力有限,除華天集團在中國酒店領域進入前30強外,湖南實力較強的旅游企業不多。在文旅領域,湖南本土區域性領軍企業更是鳳毛麟角。另外,湖南省級層面的文化旅游投資集團長期缺位,直接影響到湖南文化旅游資源整合的戰略執行能力。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項目和活動有待突破。以重大項目引領和帶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不夠。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代表,為旅游和文化融合發展當好標桿、做好示范的強項目不多。文化旅游多以活動演出和展覽為載體營造文化氛圍,但通過長江中游幾個省份數據比較可以看到湖南省文化旅游意識和建設亟需加強。參見下面三個表格(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
文旅融合度和區域協調度不夠導致品牌聚焦度低。整體文旅融合協調水平有待提高。運用融合協調度模型測算湖南各市州文旅融合協調發展狀況,發現兩大產業發展區域差異明顯,旅游滯后類型居多,且多地處于瀕臨失調的過渡發展階段,整體文旅融合協調水平有待提高。從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來看,地區發展差異明顯,長沙市旅游和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均居第一,分別達到1.00和0.94,婁底市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最低(0.10),張家界市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最低(0.15),兩極分化明顯。另外,郴州市和湘西州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基本同步,除長沙市和張家界市是文化產業滯后于旅游業發展外,其他均是旅游產業滯后于文化產業發展,處于旅游滯后狀態。文旅產業開發存在布局較為分散、重復開發、同質化競爭的現象,難以形成特色品牌、產生集聚效應。文化旅游合作機制,統一旅游品牌、統一規劃線路、統一產品開發,統一宣傳促銷、統一監管服務等方面有差距。
三、湖南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對策措施
制定和實施湖南省“十四五”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規劃。一是確定基本思路、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確定基本思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文強旅、以旅興文,推動資源聚合、區域整合、項目結合、產業融合。以核心景區、重大項目、重點村鎮、優秀作品為載體,加快形成融合發展新舉措、新機制、新業態、新模式。順應大眾旅游新趨勢,凸顯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以文強旅”即:文化特色塑魂,文化品牌賦能,文化展演活游,藝術工藝創品,以及IP價值整合。“以旅興文”即:文化產品化、文化業態化、文化主題化、文化品牌化、文化體驗化、文化游樂化、文化互動化、文化情境化。堅持四個基本原則:統籌協調,重點突破;改革引領,創新驅動;市場主導,實體支撐;突出特色,差異發展。確定發展目標:到2021年,文化和旅游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3%,規模以上文化旅游企業達到4000 家,上市掛牌企業達到50 家,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園區達到30家以上,對外文化貿易總額翻番,并基本建成文化強省和旅游經濟強省。到2025年文化旅游產業的總產出將達到3萬億元。其中文化和創意產業為1萬億,旅游產業和旅游裝備制造業為2萬億。打造國際著名、國內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出臺專門實施文件。制定《關于促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將促進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納入政府目標單項考核,相應制定《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目標考核辦法》,對考核對象、指標、評分標準等內容進行規范。考核結果列入年終綜合考核指標,并與財政部門安排的專項資金掛鉤。三是加強組織協調。各地及文化旅游、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務必高度重視,將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作為本地區、本部門“十四五”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予以不斷推進和積極落實。建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會商機制。
增強湖南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實力。一是以項目帶動為重要抓手。今后3年,重點打造20個4A級以上文化旅游景區、30個文化旅游產業園、30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重點縣、100個文化旅游名城名鎮名村、50個投資規模10億元以上的戰略性文化旅游項目,開發一批特色鮮明、類型多樣、可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文化旅游產品。二是支持文旅特色小鎮發展。落實好《湖南省支持省級特色產業小鎮發展的政策意見》。文旅特色小鎮有:瀏陽市文家市鎮、永順縣芙蓉鎮、洪江區古商城小鎮、望城區銅官小鎮、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岳陽縣張谷英鎮、龍山縣里耶鎮、桃花源旅游管理區桃花源鎮、長沙縣果園鎮、新化縣水車鎮。三是全面推動體驗產業發展。堅持以文化創意為引領,以滿足體驗需求為導向,深入推進體驗導向型新場景革命,以加快體驗旅游發展為重點突破,全面推動湖南體驗產業發展,把體驗產業培育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動力引擎。
打造湖南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整體品牌。一是落實“無中生有、移花接木、推陳出新”的要求。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對加快發展旅游經濟,建設旅游經濟強省,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時,提出了“無中生有、移花接木、推陳出新”的要求。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從旅游主體層面而言,融入主要文化內容是:首先,融入文化設施。旅游城鄉、景區、景點等都要融入并具備較為完善的相關配套文化設施,營造特色文化氛圍。其次,融入文化內涵。確實提升各景區、景點的文化內涵,如融入響亮的旅游促銷宣傳口號,景點的藝術命名、介紹,創作景點等對聯故事、詩詞歌賦、音樂歌曲、書法繪畫,開設書院游學、農耕博物館等文化項目。再次,融入文化產品。旅游產業涉及游、玩、食、宿、購等,各景區、景點應加大對特色主題文化民宿、系列農副產品、民間工藝品等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力度,不斷提升旅游產業的整體文化品牌效益。二是大力實施“偉人故里·錦繡瀟湘”文旅品牌建設工程。建設偉人故里、魅力湘西、大美洞庭、湘贛邊紅色旅游等叫得響的精品旅游線路。構建以長株潭、洞庭湖、大湘西、雪峰山、大湘南“五大板塊”為支撐的全域文化旅游發展格局,打造以世界遺產為核心的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重點打造“兩帶一區”品牌:湘冮流域文化旅游產業帶,沅江流域文化旅游產業帶,雪峰山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區。打造湘江流域文化旅游產業帶和沅江流域文化旅游產業帶。湘江流域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主要由景觀基礎設施工程和文化旅游開發項目兩部分構成。文化旅游開發項目包括沿岸文化景區、水上旅游線路等,這些項目將形成一條水陸文化旅游地帶。沅江流域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要繼續豐富沅水流域生態文旅項目的業態,完善景觀碼頭、廊道等公共文旅服務基礎設施配套,努力在千里沅江兩岸形成一批鄉村振興和“兩山”理論實踐的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性成果;大力推動政策性項目的策劃與對接,結合十四五規劃的編制,推進千里沅江項目落地實施;大力推動招商項目的成果運用,重點做好與投資商的對接工作,根據市場需要,高質量、高水平策劃一批項目,積極主動對接投資商,爭取在項目招商上取得突破;大力開展宣傳推廣,充分利用媒體矩陣優勢,大力開展宣傳推介,占領品牌高地。雪峰山是生態之山、文化之山、英雄之山。三山集于一身者,在全國不算多,可媲美全國和世界許多名山。雪峰山片區內的每一個縣域均有自然保護區或森林、濕地公園作為自然山水基礎,同時又都有與之對應的歷史文化,可謂山水蘊人文,人文韻山水,是生態資源與文化資源不經加工的天然融合,雪峰山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區的實現條件很好。三是借鑒重慶市和云南省的文化旅游品牌建設經驗。重慶市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記憶、人文標簽和地理元素,因地制宜打造了N18、喵兒石、藝度創、貳廠等園區,成為傳承城市文脈的優良范本;聯合中信、海航、北京星光等推出一絲綢之路世界文化藝術城、八百年老重慶開埠城、中國工匠小鎮、愛情小鎮、藝術小鎮、非遺小鎮等特色小鎮項目;如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主要取景地之一的貳廠文創公園,也已成為眾多游客青睞的打卡地。美景、美食、美人以及美的藝術、文化,這些都是美學精神的載體,卻不是源頭。自然之所以被人們喜愛,那是因為它浸透了人文精神的極致美好,涵蓋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一切美好事物的源頭還在于中華文明中“至善至美”的精神,正是因為中國大眾對心靈文明與美好持續的向往和追求,才產生了這美輪美奐的人、景、環境、藝術以及文化。重慶提出打造“中國心靈美學第一城”的口號,極大提升重慶的城市品位,塑造重慶在中華文化美學版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云南省用新文創賦能文旅融合,云南省政府與騰訊共同推出了“新文旅IP戰略合作計劃”,把數字內容和旅游場景進行深度融合,是用新文創思路在文旅領域進行的一次全新探索和嘗試。在頂層設計層面,依據云南的文化和氣質,提煉出了輕松、自在的“自在云南”的口號,還為云南設計了一個全新的IP形象—“云南云”。在具體業務層面,牽引騰訊的線上內容業務與云南多元文旅場景相融合,為云南打造全新的文化旅游體驗。包括影業、游戲、動漫、文學、音樂、體育等諸多業務,在云南各州市遍地開花,成為云南文化旅游的一大新亮點。建設湖南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品牌,可以借鑒重慶市和云南省的成功經驗。
(執筆:王克修、王妍丹、曾星)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