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調研組
楊旗山下,秋冬時節。桑植縣芙蓉橋白族鄉合群村處處洋溢著豐收的氣息,黃綠相間的群山,錯落有致的村莊,蜿蜒清澈的酉水河,金光閃耀的曬谷坪,勾勒出一幅生態宜人的美麗鄉村畫卷。
合群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山高路陡人稀,“坡上喊話坡下聽,走路走得腿抽筋”。全村80%以上的青壯年外出打工,貧困發生率高達40.6%。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合群村黨支部在各方支持幫扶下,聚合群眾、整合資源、自力更生、苦干實干,交出了一張亮眼的“成績單”。2018年底成功脫貧出列。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從6年前的不足千元增加到1.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零躍升至128萬元。
今年10月14日,省委書記杜家毫在合群村考察時,肯定該村探索出了一條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路子,形成了“村里的事情大家共同關心、村里的發展大家共同推進、村里的收益大家共同分享”的良好局面。
把群眾組織起來——
黨建引領,村社合一,黨群連心
立冬已過,合群村卻別有一番生機。村扶貧工廠機聲隆隆,一顆顆飽滿的優質稻谷,經過烘干、剝殼、篩選、色選、打包,變成一袋袋生態香米,身價倍增;農田里稻油輪作,一季稻收完,油菜籽已播種下去;山坡上的黃桃和丑柑樹下,村民們忙著砍渣、除草,孕育來年的生機。“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50萬元,沒問題!”村黨支部書記鐘白玉自信滿滿。
這樣的場景,以前是不曾有的。“水田旱地沒效益,荒山上面長雜草,集體經濟是個零。”這是2017年張家界市住建局駐村幫扶隊隊長吳志紅眼中,合群村這個貧困村的真實景象。
解讀合群村嬗變的奧秘,最重要的就是黨建引領、村社合一、黨群連心。
“火車頭”帶起來。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合群村的變化,根本上得益于有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農村黨員與機關黨員是一樣的,不能放松要求”,村黨支部書記鐘白玉雷厲風行。每月12日的主題黨日活動,“雷打不動”的議程有兩項,一是交黨費,增強黨員意識;二是民主議事,大事小事一起商量。黨支部為每個黨員設崗定責,實行積分管理,按季度進行公示,黨員個個有責任。支部建強了,發展就有了主心骨。這些年,鐘白玉帶著村“兩委”班子成員爭資金、跑項目,帶領村民艱苦奮戰,修建了村部,修通了第一條通村公路,整修了8.5公里的灌溉水渠,新修了18.9公里的產業路,自來水引到了家家戶戶,建起了村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空巢老人日間照料中心……“黨支部能干事,合群村有希望!”一件件小事、一樁樁實事,村民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2018年該村黨支部被評為桑植縣示范堡壘,2019年獲評全縣先進基層黨組織。
“風向標”立起來。黨員沖在前,群眾跟著走,就什么事都干得成。“我是組織上的人,就要服從組織的安排,先把公家的事情干好。”有著41年黨齡的退伍軍人蔣岳武,響應村黨支部號召,毅然放棄外面每天300元的務工收入,回來帶領所在村民小組種植優質稻。修建產業基地道路時,有村民不愿讓出土地,62歲的黨員、紅軍后代劉巖生拿出自家兩分水田,主動與該村民的旱地進行調換。為帶領群眾發展產業,有效防范風險,村黨支部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將全村39名黨員分成4個黨小組,每個黨小組管理一項產業,秧苗移栽爭農時,搶收時節跟雨季“拼手速”,黨員總是沖在最前面。
“合作社”統起來。產業發展有風險,單家獨戶沒底氣。大家說:“要干,就跟著支部干!”2017年,合群村“兩委”領辦了桑植誠信專業合作社、桑植誠信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統一規劃建設、統一實施生產經營管理。村里700畝水田全部以流轉方式整合,發展優質稻;2000畝山地全部以入股方式整合,發展黃桃、丑柑和生態養殖,荒山野地變成了產業基地。合作社下設產業隊,由黨員或能人擔任隊長,負責組織日常生產和用工調配,銷售則由合作社統籌,統分結合,靈活適度。農機統一由農機合作社運營管理和維護,在服務本村的同時,也承接其他村的稻谷烘干、產品加工等業務,提升了經營效益。參加合作社,遵循“入股自愿、退股自由、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村民普遍擁護,沒有一個人中途退出。
“利益鏈”聯起來。“手中無米,叫雞不靈”。產業發展,合作創業,必須讓利于民、惠利于民。依托產業基地,村民在產業發展中“入股有股金、流轉土地有租金、務工有薪金”,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東,實現戶戶受益。農田流轉每畝每年租金400元;黃桃、丑柑基地吸納全村268戶1254人入股,收入的70%入股分紅,30%歸屬村集體;村民在產業基地務工按每天80元算工資,實行計分制,年底統一結算。全村常年在產業基地就業人數達158人,2019年發放薪金142萬元。81歲的鐘為星老人在村里產業基地參與一些較輕勞動,年收入也達到了1.3萬元。“芙蓉橋鄉6個賣豆腐的,3個是合群村的,村里沒有一個懶人。”村黨支部書記鐘白玉驕傲地說。貧困戶鐘高仁原先把牌桌當“家”,到產業基地務工后,慢慢變了個人,“不安排他出工,還有意見”。“每天80元的工資雖然低了點,但現在是創業初期,為了全村的事業,我們都愿意干!”這是合群村人的共同心聲。
把產業發展起來——
山下種稻子,山間養羊子,山上種果子,口袋有票子
沒有工礦業,合群村青山如黛。村“兩委”依山就勢,緊緊圍繞產業做文章,“缺思路,就去找;缺技術,就去學;缺市場,就去跑。”精細謀劃、精準定位,著力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把一窮二白的山窩窩變成了產業興旺的“金窩窩”。
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產業發展,關鍵是立足村情實際,選準產業路子。合群村旱地石頭多、土層薄、坡度大,“不大不小幾個坪”“一個山頭爬半天”。在一些村民眼中,自然條件擺在這里,產業發展“翻不起什么浪”。窮則思變。村里先后邀請省農科院和市縣農業、科技部門的10多名專家實地考察,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原則,明確了“山下種稻子、山間養羊子、山上種果子”的產業發展思路,念好“山地經”,打好“生態牌”,“從石頭縫里找金子”。合群村是重要的大鯢馴養繁殖基地,依托“七眼泉”的水資源優勢,村里將優質生態稻作為先期主導產業,2017年試種80畝,2019年擴大至1003畝,生態香米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一級認證,市場售價每斤最高達到30元;古方峪位于山隘之間,不適合耕種,村里就地辦起了養殖場,養殖的黑山羊、土雞、仔豬都成了“搶手貨”;開挖修整原本亂石林立、草深林密的荒山坡地,跟進發展1500多畝黃桃、丑柑產業,對接綠航果業、果秀食品等龍頭企業,規劃建設黃桃加工廠項目,“以主帶特、以短促長、滾動發展”的產業格局正在形成。
依托科技挖潛增效。產業興盛,離不開技術支持。合群村積極推廣實用技術,聘請專家開展技術培訓約50次,1500多人次參訓,覆蓋率100%,并組織本村10多名技術能手到外地學習。引進畜禽糞污無害化利用技術,推廣稻鴨共養、稻油輪作,在黃桃、丑柑基地套種黃豆、紅薯、花生,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有了一定規模后,提高生產效率至關重要,村里又把目光瞄準了農業機械化。養殖基地安裝了自動孵化機、飼料機;優質稻基地耕田機、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一應俱全;黃桃基地6條銀色的軌道運輸機順著山勢蜿蜒曲折,把有機肥運上來,把黃桃運下去,以前一個村民一天最多能背20簍黃桃,現在軌道運輸機一趟就能解決……62歲的劉巖生負責90畝優質稻、100畝黃桃、10多畝丑柑,各種機械設備讓他覺得既省心又省力。
培育品牌開拓市場。伴隨著產業的發展,合群村人的品牌意識、市場意識與日俱增。優質稻見效的第一年,村里就注冊了“七眼泉生態香米”品牌,委托專業機構進行了產品包裝設計。兩年多來,鐘白玉經常背上一個裝有生態米樣品的背包,與黨員一起,跑展會、拓市場,“31個省市區只有兩個沒去過”。每年村里都會舉辦富有白族特色的“栽秧會”“開鐮節”,向四方來客推銷。功夫不負有心人。生態香米成功打開長沙、常德、株洲等地市場,并遠銷廣東、云南等地。2019年,村里投資300多萬元,建起了集收儲、烘干、加工、包裝于一體的優質大米加工車間,購置了生態產品物流專車,優質大米產業鏈進一步完善。
桑植縣是塊紅色熱土,合群村臨近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賀龍故居等紅色旅游景點,依托生態優勢、紅色資源、民族文化特色,村里正積極謀劃發展鄉村旅游,村民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把人才帶動起來——
能人引回來,專家請進來,年輕人留下來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鐘白玉上世紀90年代在桑植縣城開賓館、飯店,“存款有上百萬元”。村黨支部原書記鐘小明積極動員她入黨,后來又主動讓賢,甘當“綠葉”。“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13年來,鐘白玉一心撲在工作上,帶領村民摘掉了貧困帽子,走出了奔小康的新路子。
家鄉變化日新月異,既吸引了山外的客人,也牽住了游子的心。外出務工的村民回來了,走出大山的大學生回來了,流動黨員也回來了。這幾年,陸續回村的13名年輕人,把在外積累的觀念、技術、資金、市場也都帶了回來。田間地頭,寒來暑往,他們逐漸成長為村里的中堅力量。目前,合群村4個產業基地的黨小組組長,都是40歲以內的年輕人。
流動黨員鐘亮玉原先在株洲企業工作,回村后擔任丑柑基地黨員小組組長。“這些年,村里的黨員干部無私奉獻,村里的發展越來越好。作為年輕人,我有責任頂上去!”鐘亮玉充滿感情地說。
湖南農業大學畢業的谷俐,回村后負責優質稻基地。雖然學的并非農學專業,但他主動向土專家“拜師”,向技術員“取經”,向網絡“借力”,很快就成為行家里手,2019年以來記下了兩大本種植記錄。曬種催芽、育秧播種、病蟲防治,每一道生產程序,有圖有“真相”。“去年跟著做,今年自己來。”谷俐自豪地說。
今年46歲的谷祥法以前在廣東、上海等地務工,2013年回來在村里開起了第一家窗簾店,加上種植優質稻和在產業基地務工的收入,去年總收入超過了20萬元。“村里條件好了、機會多了,在農村發展不比城市差。”
人才“引得回”,更要“留得住”。今年3月,合群村拿出了一份誠意滿滿的獎勵辦法。在當年村集體經濟凈利潤中,按不超過20%的比例提取資金,對為村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進行獎勵。
“吃水不忘挖井人”,合群村民們時刻銘記著脫貧路上給予他們無私幫助的恩人。2013年以來,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離退休人員黨總支義務幫扶合群村,他們走遍了村里的山山水水,留下許多感人故事。省農科院專家黃虎蘭多次在村里蹲點,指導產業發展。張家界市住建局駐村幫扶工作隊先后投入300多萬元,幫助村里改善基礎設施建設。
“鄉村振興首先是人才振興,要把第一書記留下來,把富人能人引回來,把鄉土人才帶出來。”桑植縣縣長趙云海說。近年來,桑植縣開展了有益嘗試。第一批送出去的50名公費定向培養縣級農村小學教師,已回到縣里實習,明年將陸續走上鄉村教師崗位,成為鄉村振興的人才“引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合群村在黨的政策引領和感召下,正同心協力描繪一張鄉村振興的嶄新畫卷。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