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益陽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和省級現代農業綜合改革實驗,在水稻生產中實施完善“十代十化”精細化、社會化服務新模式,培育發展了赫山區農田謀士農業服務公司、桃江縣谷豐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專業合作社等2800多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廣泛開展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和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社會化服務,有效解決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難題,助力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走出了一條高產高效、優質安全、資源節約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一、創新發展模式,完善服務鏈
首創“十代”服務。一是代育秧。通過全智能工廠化育秧大棚、恒溫恒濕暗室育苗中心、播種流水線,采用統一品種集中育秧。二是代耕旋。統一用大型旋耕機翻耕,土壤有效耕作層松土25-35公分。三是代機插。統一用高速插秧機進行機插作業,合理密植。四是代管理。組織植保專家進行技術指導,開展統一配方施肥和科學管水。五是代防治。統一實施病蟲草害統防統治全程承包。六是代收割。統一使用大型收割機收割。七是代烘干。統一使用大型烘干機進行烘干,避免稻谷因天氣原因造成損失。八是代存儲。提供恒溫倉容免費存儲農戶糧食。九是代加工。通過社會化服務公司加工設備提供大米加工服務,按同品種正常出米率,以副產品抵加工費,農戶無需支付其他費用。十是代銷售。在農民自愿基礎上,烘干稻谷按市場價加價3%-5%銷售。
開創“十化”模式。一是專業化服務。依托湖南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防治協會、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聯盟和當地農業部門,結合社會化服務公司營運管理團隊和專業技術力量,為水稻生產提供從育秧到銷售的全過程專業服務。二是區域化布局。每5萬畝農田設立一個“體驗中心”,每個“體驗中心”設置10個區域服務站,每個服務站服務5000畝左右農田。三是集團化結盟。整合擁有大型農機具的合作社或個人,形成統一作業服務團隊。四是多元化解難。組織社會化服務公司與銀行、保險公司結成戰略合作關系,保障農民種田資金需求,開發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責任險等商業險種,多方化解種植風險。如今年疫情期間,赫山區農田謀士農業服務公司儲備銷售種子400多萬斤,有效保障了遭受冰雹災害的農田補種需求。五是機械化作業。從育秧、機插、機防、機收、機烘等方面進行水稻種植機械化作業。六是標準化操作。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實現水稻栽培、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存儲等各環節標準化。七是契約化約束。社會化服務公司與農戶、銀行、保險、糧庫、農資農機企業簽訂相關協議,保證誠信經營,依章辦事。八是數字化管控。對服務區域基礎設施裝備、服務對象、田塊面積、營運調度、從業人員等進行信息化管控。九是品質化溯源。對生產全過程遠程監控,實現品質化溯源。十是規模化推進。通過集中連片作業,形成規模經營,提產增效。
二、加快融合提質,建強產業鏈
延伸產業鏈條,提升附加值。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鏈,在上游“聚資源”,匯聚全省乃至全國種植產業鏈戰略優質資源;在中游“搭平臺”,在鄉鎮服務站搭建平臺,建立鄉鎮農業服務機構;在下游“搞服務”,為種植大戶、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全方位“化肥+農藥+種子+機械”四位一體綜合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實施“十代十化”服務新模式,推動糧食生產、加工、流通等一體化發展,增加產品附加值,以產業鏈推動價值鏈升級。如赫山“愛雪米娜”中高端大米,市場價達10-18元/斤,為傳統大米的4倍以上;南縣、大通湖蝦稻比普通稻谷每百斤高出50-80元,每畝增收500-800元;南洲稻蝦米獲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其高端品牌“金之香”售價達98元/斤。
加速產業融合,形成新業態。加強農業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積極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等新型業態,加快其與農業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推動一產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赫山區打造集土地流轉、農產品交易、農資銷售、農技共享于一體的B2B電子商務平臺——護農商城,為農機擁有者、種養戶、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資批發商、農產品交易市場提供買賣農產品和農業生產服務,建立智慧農業標準化O2O模式,實現“線上農業”“線下農業”有機銜接,已成立185家服務站,注冊經營主體500多家,會員超2萬人,2019年實現交易額3000多萬元。
集聚產業要素,增強競爭力。通過組建產業聯盟,打造在農業技術、農機操作、市場運用、企業管理等領域出類拔萃的核心團隊,實現了人力、管理、技術、資金等優質資源要素的集聚利用。南縣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項目整合補助資金1252萬元扶持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服務農戶1.2萬戶,服務面積20多萬畝,其中農友農機專業合作社年全程社會化服務能力達10萬畝,成為湘北地區最大的農業種養全產業鏈綜合性服務基地;赫山區通過統一生產、服務、管理、經營,促推早稻種植面積由2019年的22萬畝提高到今年的42.7萬畝;桃江縣谷豐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專業合作社與國內知名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打造標準化服務站38家,服務桃江縣15個鄉鎮,輻射安化、寧鄉等周邊縣市,服務面積突破16.5萬畝;大通湖金雁子水稻種植統防統治專業合作社積極探索稻蝦共生模式,服務稻田面積達5.16萬畝。
三、推動規模經營,凸顯效益鏈
降低成本提升生產效益。“十代十化”服務將廣大農戶的田地集中起來,統一管理服務,農機使用效率由30%提高到75%以上,其中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80.9℅,農業機械化水平居全省前列。通過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和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社會化,農業發展人力成本節約20-30%,規模效益明顯提升,實現了農戶與企業的雙贏。根據對資陽區旺民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赫山區農田謀士農業服務公司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調查表明,“代育秧”有效化解了育秧技術難題,每畝節省育秧成本15-20元;“代翻耕”“代機插”“代收割”有效釋放了農戶勞動力,機耕低于市場價15元/畝,機插低于市場價20元/畝,收割低于市場價10元/畝;“代測土施肥”推動了化肥減量增效,每畝節約肥料成本9元,增加產量5%;“代防治”每畝降低了用藥成本50元;“代烘干”有效解決了稻谷易霉變難題,每畝節省10元;“代儲存”實現節糧減損,每畝節約儲存成本25元;“代加工”提升產品質量,每畝節約成本20元;“代銷售”確保收益穩定,每畝增收100元。
嚴格標準提升產品質量。制定科學的上崗標準、作業標準、考核標準等服務標準,對實施標準的范圍、內容、步驟、負責人員、應達到的目標和要求等,做到“四有”:有操作規程、有質量標準、有考核細則、有反饋機制。大力推廣湘早秈45號、玉針香等高檔優質品種,從育秧移栽、耕作灌溉、有機施肥、生物防控、收割儲藏到加工生產的每個環節都遵循最嚴苛的操作標準,建立嚴格的質量可溯源體系,保障產品質量。目前,全市已制(修)訂農業標準27個、生產技術操作規程158個,打造了南縣“南洲稻蝦米”、赫山“蘭溪大米”等25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農產品質量、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大幅提升。
利益聯結提升農民收益。通過“十代十化”模式,社會化服務公司與銀行、保險公司、結盟成員、經營主體、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按照高于市場價5%左右保底收購農戶糧食,種糧純收益達300-500元/畝,比傳統耕種收益提高100-200元/畝,提高了抗風險能力、增收能力。赫山區農田謀士農業服務公司建立益陽市第一家糧食銀行,種植戶存入糧食,通過糧食銀行存折可在公司每個電商服務站購買生產生活資料,有效解決了種糧大戶稻谷收回后受限于存儲條件,只能低價拋售的局面,同時在18個貧困村建立扶貧生產基地,帶動20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四、實現綠色發展,構建生態鏈
降低物資使用強度。大力推進集約節約生產方式,推廣使用無人機和化肥深施器施肥,提高農藥、化肥使用安全性、精準度;引入農業專家對水稻生產實行全程管理、指導與監督,既省人省力,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減輕環境污染。開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轉變粗放使用和過度利用農業生態資源的生產方式,引領農業生產向高品質、精細化、智慧化、綠色化和可持續化邁進。據調查,社會化服務公司按早稻2批次、晚稻3批次頻次,使用高效、低毒農藥,降低農藥殘留,每畝節約用藥成本50元,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物質使用量整體大幅下降,極大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如桃江縣通過減肥、減藥,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30%。
加大技術應用力度。全面實施技術創新,將“水稻全程機械化和綠色高產高效新技術”作為主題,積極采用綠色增產增效施肥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稻田生態高效種養技術,讓農戶省心、省力、省事、省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增長。大力推廣應用太陽能殺蟲燈、性誘缽綠色防控技術,進一步擴大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提升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如赫山區實施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4.5萬畝、配方肥1300多噸,綠色防控面積達15萬畝,生態效益明顯。
提升資源利用廣度。大力開展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利用,禁止秸稈露天焚燒;以生態環境友好和資源永續利用為導向,加強畜禽養殖糞污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應用,全市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4.9%。如赫山區統一將秸稈打包送至區級收儲點,2019年實現8000多畝秸稈飼料化,回收秸稈1600多噸;開展農藥包裝等廢棄物回收、畜禽糞便資源性利用試點,年回收農藥廢棄物近20噸。同時,大力推廣稻蝦等綜合種養、“豬沼果(菜、茶)”、林下種養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全市稻漁生態種養面積達到108萬畝,南縣獲評“中國蝦稻米之鄉”和“中國生態小龍蝦之鄉”,生態種養的“南縣模式”在全省推廣。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