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要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近年來,衡陽市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從基層治理著手,將路不通、電不通、觀念不通,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三不通”村打造成城市后花園、網紅打卡地,實現了“五零”目標:零上訪戶、零釘子戶、零治安案件、零群體性糾紛、零黃賭毒黑。2019年,村集體經濟近30萬,村民人均收入達2.8萬元。先后榮獲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省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范村、省衛生示范村、省基層黨建工作示范點、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等榮譽稱號。2018年7月和2020年3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兩次聚焦該村,分別從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專業合作社早稻育秧等角度推介做法和經驗。“梅花現象”獲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央級媒體多次報道。
一、以農旅融合為引領,擦亮“梅花”品牌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因地制宜打造農旅融合五大功能區。農業科普體驗區。圍繞3000余畝高檔優質稻的規模農業景觀資源,新建四位一體服務中心及高檔精米加工廠,將休閑觀光、農事體驗、農業科普、農業研學、機械作業與農業“種、養、加”融為一體,實現“人不下田,谷不落地”。特色瓜果采摘區。形成三紅柚、黃桃、酥脆棗等10余門類的特色水果產業基地500余畝,實現休閑有園,游覽有花,采摘有果。生態蔬菜種植區。成立梅紅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無公害蔬菜產業基地300畝。開辟農場區域,專供城里人領種,農戶協助日常管護,讓城里人有“出出汗,勞動勞動,蠻過癮”的滿足,村里人也有“不要自己下地,還能收菜收錢”的喜悅。鄉村休閑美食區。深度挖掘傳統飲食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發展一批“民宿型”家庭農莊、農家樂及原生態家庭手工作坊,留住舌尖上的鄉土味。全村現有星級以上休閑農莊3個、特色農家樂6家。梅花文化康養區。以“梅嶺”為中心景觀,建成3公里的梅花文化長廊及6米寬的村主干道梅花大道,山塘水旁、村組道上栽植12大類約萬余株梅花。借助鄉村旅游傳播力,村注冊商標的“梅花緣”、“梅花俏”牌香米、扁粑、糍粑等農家土特產聲名遠播,真正實現農戶變商戶,農村變景區,農產品變旅游商品。
二、以土地流轉為切口,盤活“梅花”資源
針對村民反映的土地確權到戶30年不變影響規模流轉的問題,省人大代表、村支書劉準創新了一套土地流轉動態調整的“土辦法”,既確保流轉效率,又保障村民增收公平。“確權到組不到戶”。2011年起開始改革試行土地確權改革,按照村民總戶數,把土地集中確權到22個村小組,只確權屬面積、不確具體土地。優先自種再流轉。有意自己種田的村民,可優先選一塊連片的田地耕種,其余土地整片流轉給其他大戶。愿意流轉的村民,以每戶確權頒證的面積入股,由村民小組長代理,與種糧大戶、田園綜合體等簽訂合同。“人口多少收益多少”。經村民大會協商,以8月31日為界,按人口增減動態調整每年每戶土地面積基數,按比例分配組內土地流轉收益,受到村民一致歡迎。市農科院、“田園牧歌”田園綜合體、“尚綠生態”家庭莊園等市場主體以330元/畝的土地流轉費為基準價,每3年遞增10%,共流轉村田土山塘2140余畝,國家糧補、直補仍然歸農戶所有,給村民帶來了沉甸甸的獲得感。
三、以誠信建設為依托,壯大“梅花”資本
休閑農業周期長、見效慢,錢從哪里來是最大問題。實行整村授信。協調衡陽農商銀行實現整村授信,村民可憑信用無抵押貸款30-50萬元,年利率不超過0.72%,解決了農戶無抵押、貸款難的問題。同時,配套建立村民個人信用積分制度,相應建立村信用“黑名單”“灰名單”“白名單”,村民貸款額度直接與信用積分掛鉤。實行招商選資。以成熟的基礎設施或配套服務入股,成立以鄉村文旅為主的梅花股份經濟合作社和以高檔瓜果為主的梅花特色水果種植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分別持股40%,“以短養長”,“以長補短”。預計2020年收益將突破100萬元,計劃三年內達到500萬元。實行跑項爭資。近年來爭取各級財政項目資金3000萬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近5000萬元,吸引產業項目投入超過5億元。僅2019年,財政項目資金、社會項目投資資金、村民自籌資金各1500萬元,多方資本注入帶活了村產業發展。
四、以文明實踐為抓手,豐富“梅花”內涵
結合全市創文創衛及“衡陽群眾”品牌建設,激發群眾參與投身文明實踐,促進鄰里團結、村莊和諧。積分積出好民風。開設“厚德同心積分銀行”,以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主要內容,將“忠孝、友善、誠信、勤勞、節儉、優美”文明道德行為變得可量化可觸摸。通過開展月評分、季評星、年評模,設立善行義舉榜、道德星級榜、道德紅黑榜,村民可以用行為換積分,以積分換實物,充分激發內生動力。當前,“厚德同心”儲戶已達612戶,“道德積分”達2萬余分。民約約出好家風。把移風易俗作為重點列入村規民約,由紅白理事會制定制度、負責監管,村民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實現大事簡辦、盡量不辦。活動帶出好村風。先后舉辦了“農民豐收節”“嘗新”等傳統文化活動,每季度定期舉辦羽毛球、拔河、運糧等體育競技,經常性開展村春晚、廣場舞、知識競賽、歌手大賽等文化活動以及幫扶貧困家庭、困難黨員活動。男女老少“打球的多了,打牌的少了,身體好了,心情好了,鄰里關系也好了”。
五、以環境整治為支撐,提升“梅花”顏值
依托田園自然稟賦,全面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凈化工程,全村林木覆蓋率達70%,穿衣戴帽率達80%,房屋新建(裝修)率達90%,村民享受到了城市社區一樣的生活環境。綠化方面,成立日巡防工作隊和義務撲火隊加強綠化管護,大力實施林宅路水“四旁”綠化、宣傳地綠化、庭院綠化及公園綠地建設。亮化方面,嚴格實施“一戶一宅”“統規聯建”,共建成村民住宅小區11個,新建文化休閑廣場3個,因地制宜配建小果園、小游園、小菜園等,以及體育器材和文化宣傳欄,引導村民集中居住。美化方面,以農村人居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為切入點,拆除農村空心房萬余平方米,改水、改廁、改廚560戶,道路綠化帶栽種了樟樹、梅花、紅葉楠木、三角梅等樹木花草,人居環境美如花園。凈化方面,清潔衛生實行“門前三包”制度,開展美麗屋場、美麗庭院、美麗村莊等評比,真正做到整治到位不留尾巴、衛生到位不留空白、維護到位不留縫隙。
六、以黨的建設為引領,激活“梅花”源泉
黨員干部說,村委是車頭,每位黨員都是自帶動力的“動車車廂”,梅花村跑出了高鐵速度。發揮好黨員的先鋒作用。黨員自覺跟著村委干,主動帶著群眾干。全村62名黨員個個以職責為重,人人以奉獻為榮,“沒有任何理由不支持村里工作”。發揮好考評的指揮作用。全體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村民小組長均納入網格化、積分制管理,村組主干道實行“路長制”,全村公共資源管理和環境衛生整治實行分區包干。現有村支兩委儲備干部10余名,一大批思想上進的技術骨干、致富帶頭人遞交入黨申請書。發揮好典型的示范作用。每年開展“優秀黨員”“優秀小組長”“好媳婦”“好婆婆”等評比表彰,集中組織外出學習考察,積極籌建集中村史館以及村民榮譽一室、榮譽二室,“積個人小榮譽為村級大榮譽”。村民群眾說,振興不振興,關鍵看村民,村民不參與,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經常性組織村民大會,每年正月初六組織鄉賢茶話會,聽取“五老”人員對鄉村治理的意見建議,形成“治理自覺”。充分發揮議事委員會、積分評審委員會、監督委員會等自治群體作用,將議事主體下放到組戶,將決策權力下放給農民,把農村還給農民、讓農民自治家鄉。村民收益由有威望、懂財務的村民代表全程監管,“誰出錢、誰用錢、誰管錢”,大家都一清二楚。充分發揮“一戶三員”作用,自主化解矛盾糾紛,評優評先、村級事務均張榜公示。村修路建園等公共設施從不需要征地和青苗補償,村民自愿讓利于村,還義務投工投勞參與建設。“新力量”說,村幫我們發展,我們帶民致富,共建共治,才能互利共贏。吸納一大批新農人、本土民營企業家、退休返鄉干部、返鄉大學生、法律工作者、新鄉賢等加入到鄉村治理的隊伍,在產業發展、社會維穩、人居環境、文化教育、養老醫療等方面政策制定和工作實施過程中,充分吸納他們的智慧和力量,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積極搭建“新力量”參與平臺,成立首個村級工會組織,3個現代化農業公司、13個專業合作社、20余家駐村企業的員工全部吸納為工會成員,“掌上工會”提供就業咨詢、技能培訓、生活救助等服務。
“村民有事敞開說,把事亮出來;黨組織牽頭議,把計找出來;黨員干部帶頭,把活干出來;結果大家評,把譜定出來。”梅花村推動村民的自我認同和鄉村的價值重建,走出了一條集民意疏導、科學決策、合力干事和效果評估為一體的鄉村善治新路。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