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城市綜合體拔地而起,為雨花集聚更多人流商流。
雨花區推進智能工廠建設,高端智造業發展正當時。
工人堅守一線。彭運華 攝
在雨花區項目施工現場,建筑工人冒高溫、戰酷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項目的有序推進。彭福宗 攝
長沙市雨花區高鐵新城片區黎托生態公園項目工地,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黃宏江 攝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長沙市雨花區委宣傳部提供)
歐陽倩
越是困難之時,越能考驗一個區域的運籌帷幄之謀、攻堅克難之能。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麓山巋然。3月9日,長沙吹響“大干一百天 實現雙過半”競賽活動沖鋒號角。
這并非一場數據的“大攀比”。競賽是形式,實干是路徑,高質量發展是競賽目標。
在大競賽中,長沙市雨花區積蓄起高質量發展的蓬勃力量。
一個個重大項目落地生根、源頭發力;一項項新技術走出實驗室、進入車間;一幢幢樓宇活力迸發、人流如織……信心提振、項目提速、產業提效、消費提檔,雨花區經濟社會呈現強勁發展的良好態勢。截至7月22日,雨花區工業投資增長45%,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14%。
在7月22日長沙召開的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暨“大干一百天 實現雙過半”競賽活動總結會議上,雨花區斬獲“優勝集體”榮譽,走在全市前列。
回眸前6個月,是雨花區深刻領會上級黨委、政府精神,實現穩健發展希望升騰的半年。
回首,是為了更好地出發。放眼未來,我們有理由期待,雨花這條充滿活力的巨龍將在更廣大的經濟社會發展舞臺上,舞動得風生水起!
破局——動力十足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在邁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之際共同面臨的又一場大考。
大考當前,要逆流勇進,就要有高瞻遠矚的戰略布局,要有化簡馭繁的策略運籌。
今年3月,長沙響亮提出“大干一百天實現雙過半”,以區縣為單位,拉開“百日競賽”帷幕。星城大地展開了一幅團結奮進的宏偉畫卷。
雨花區如何作答?激情與提速,成為雨花人參與“百日競賽”的行動指南。
——共識,在一線調研中達成。
“受新冠肺炎的影響,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發展信心靠什么?”“未來,企業新的道路在何方?”“政府應當如何精準施策、精準幫扶,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在雨花區召開的落實雙過半會議中,雨花區執政者提出了多個振聾發聵的問題。這一個個問題,既客觀指出疫情陰影下當前發展之難,也直指要害提出政府發力之點。
雨花區數百名干部堅持問題導向,帶著問題、帶著思考,深入一線。一次次審時度勢的幫扶,一項項紓解難題的服務,一句句貼心細心的提醒……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雨花人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看到了休戚與共的責任擔當。
——信心,在基層服務中增強。
從制定出臺一系列有利于穩定經濟運行的“六穩”舉措,到推動有序復工復產、減稅降費、金融服務、租金減免和穩崗補貼,政策措施正在對沖疫情影響。
對于應兌付的獎補資金,迅速兌現支持:兌付2019年區級產業扶植資金6823萬元;為2104家企業爭取上級獎補資金8.04億元。
對能減免減緩的,迅速落實:為5592家企業減免減緩稅收近40億元;為15360家企業減緩社保3.75億元。
對有省市政策,主動爭資爭項,積極申報:爭取政府專項債券3.4億元、各類預算內資金5000萬元;推薦10家企業進入全國性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名單、5家企業進入地方性名單,到位優惠利率貸款5億元。如此,企業正在“動起來”,經濟正在“轉起來”。
——方向,在實干苦干中明晰。
在全區開展百日競賽的同時,雨花區以高鐵新城、紅星、雅塘三大片區為抓手,再次加速推進三大片區建設。三大片區發展指向分明,產業集群效應更加明顯。高鐵片區打造高端商務區、生態文旅區;紅星片區,重塑綜合市場新格局;雅塘片區立足民生,打造“長沙市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示范項目”。
三大片區建設從戰略擘畫到廣泛共鳴,從宏偉藍圖到具體成果,立足片區,依托片區,造福片區,卻又不限于片區。它的開放性、包容性,給雨花帶來無限可能。
走在雨花大地,一股股實干擔當、干事創業的熱潮撲面而來,一幅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提速——活力凸顯
不為競賽而“競賽”!項目提速、產業提效、消費提檔,雨花區執政者從3個維度勾勒出競賽足跡。
盛夏的星城,到處彌漫著火熱氣息,奏響了項目建設最強音。雨花區環保大道東延線等7個國有土地項目順利騰地,城投21號地等25個集體土地項目實現清零……一個個征拆場景,詮釋著雨花推進項目建設的生動實踐。
“對新項目信心滿滿。”在雨花區紅星全球農批中心建設現場,一位負責人在為前來調研的市領導介紹企業生產經營情況時說。
企業的信心來源于雨花區鮮明大抓產業、大抓項目的導向和氛圍。今年,雨花區鋪排市重大項目110個,36個新建項目全部提前開工、59個續建項目加快推進、11個預備項目轉化開工?;A建設項目也加速奔跑,全區43個電網“630攻堅”項目均按時間節點完成,完成2316個5G基站建設、完成率105%。
一個項目就是一個新的增長點,一批項目就是一個新的增長極。一個個已經建成投產或在建產業項目,正在儲備潛能,集聚后勁,雨花區正在厚植優勢、厚積薄發。
開放經濟,逆勢上揚——作為湖南唯一的國家級市場采購貿易試點,今年上半年,湖南高橋大市場采購共計申報10659票貨物,出口貨值5.2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6.31億元。自3月份全面復工復產以來,高橋大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出口貨值穩步增長,6月份達到1.5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1億元,環比增長139.13%。
零售巨頭,紛至沓來——繼6月1日零售巨鱷“711”長沙共配中心在雨花電商物流園開業后,6月29日,盒馬鮮生長沙運營中心和申通長沙智慧物流產業園項目也完成土地摘牌。將在雨花區構建電子商務產業的新型生態圈、新零售發展新型產業領域和申通快遞數字化運營中心示范項目。
高端酒店產業,集群效應初顯——4月23日,高鐵新城片區的核心項目綠地長沙城際空間站,舉行首批品牌簽約入駐儀式。6家星級酒店正式集體入駐高鐵新城片區,同時簽約的還有高端辦公、購物中心、娛樂休閑等配套項目。
軟件產業,再添勁旅——截至目前,雨花區簽約引進隆深智能等17個重點項目,注冊成立中科虹霸等30余家重點企業,軟件大廈項目建設順利,推進8個應用場景和10個智能工廠建設,結合軟件業發展推進樓宇去化14.31萬平方米。
樓宇經濟,拾級而上——湖南商會大廈、萬博匯云谷等7個樓宇納入長沙市“三百工程”重點樓宇;長沙德思勤商務區、中國(長沙)創新設計產業園、長沙高鐵會展新城獲批全省服務業示范集聚區。
……
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產業結構的提檔升級,也在產業項目的建設中悄然發生。今年上半年,雨花區引進億元投資項目30余個,其中三類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3個。
產業的復蘇,也刻畫出一個個生動的消費畫面。
省植物園內郁金香隨風搖曳,春季購物消費節暨名花名車展在此舉行多場活動;石燕湖景區開門迎客,青山綠樹映得滿湖碧透,花卉苗木欣喜探頭向陽而長;“萬商聯動·振業興市”活動,拉動著汽車、商超、餐飲市場回暖。
據了解,自3月份啟動消費節以來,雨花區汽車銷售額達14.5億元,商超銷售同比增長超過10%,餐飲恢復到去年同期95%以上。
奔跑——潛力無限
在大競賽的過程中,雨花區更多的是以企業感受為轉移,精準施策。
企業開辦市場準入和注銷退出,是市場主體生命周期的起點和終點。
企業進來,雨花區敞開懷抱。今年3月,雨花區試點“線上即傳即辦”和“線下即來即辦”雙通道辦理模式,企業從遞交材料到通過審批到拿證,前后用時不到2個小時。從推動“即來即辦”改革到7月22日,雨花區新增企業6253戶,較去年同期增長15.3%。目前全區市場主體總量184579戶,每萬人擁有1943戶,均位居全省區縣(市)第一。
企業離去,雨花區最大程度提供便利。企業辦理市場退出手續煩瑣復雜、時間跨度長,“注銷難”現象普遍存在,很多企業甚至不愿辦理注銷登記。雨花區通過綜合窗設置和數據互認,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有效解決市場準入容易退出難的問題。
此外,雨花區還深化企業(項目)服務日,“一對一”幫助30個企業(項目)解決90個訴求難題。并承辦長沙市第九屆金融服務節專場活動,累計為企業授信超過200億元。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用投資“投票”。
他們將“拳頭”產品放在雨花生產:大族激光推出LION 4020和LION 4020 PRO等漢獅系列新產品;比亞迪最新款新能源汽車將于8月面市。
他們把新增新建生產線“定居”雨花:湖南曉光模具對生產線進行智能化升級,現在實現24小時無人自動加工,由原來的每班20人到現在的每班僅需1-2人即可;湖南普斯賽特搶抓新機遇,緊鑼密鼓成立車燈項目事業部,新開辟車燈生產線。
他們把預備項目提前開工:原計劃于2021年開工的長步道二期項目,在園區協助解決規劃、審批、資金等難題后,日前已進場開工建設。可孚智能裝備產業基地二期、申億高端零部件智能制造生產基地、大族激光長沙智能裝備制造中心二期,也在加速推進。
來自企業的捷報頻頻傳來:今年上半年,長沙共有5個企業上市,而雨花區占據兩席——4月和順石油在上交所上市,5月宇新能源在深交所上市。
目前,可孚醫療、紅星冷鏈上市培植輔導工作穩步推進。今年上半年,雨花區新增“四上”企業64家。
百日過去,競賽暫落帷幕。但從城區到鄉鎮,從車間到田野,雨花大地激情壯志仍在彌漫,干事創業的熱潮仍然一浪接一浪。
“百日競賽”是場“洗禮”。
雨花區黨員干部也在競賽過程中比能力、比素質、比智慧、比作風,高質量發展理念、人民至上理念不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懂經濟、懂法律、懂科技的黨員干部也在競賽中成長。
“百日競賽”絕非終點,而是新征程、新奮斗的起點。
空間的征途,向星辰大海挺進;時間的征途,向決勝決戰脫貧攻堅邁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中,雨花腳步從未停息。
在這條繼往開來的道路上,雨花步履鏗鏘,加速奔跑。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