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省文化和旅游廳專題調研組深入湘西州鳳凰縣麻沖鄉竹山村、老洞村就鄉村文化旅游業助推脫貧攻堅情況開展調研。調研組一行體驗了《愛在竹山》村落劇,調研了竹山無邊界游池、竹山鄉居、老洞百畝荷花園、自駕車露營基地等文旅項目,探訪了老洞苗寨和竹山傳統古村落。大家認為,竹山村、老洞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依托文化和旅游產業,創造了經驗彌足珍貴的“竹山模式”,實現了落后山村的神奇“裂變”,譜寫了文旅扶貧可推廣、可復制的嶄新篇章。
一、“竹山模式”是新時代鄉村發展的“網紅明星”
竹山村、老洞村地處湘西地區腹地、鳳凰縣城西北,距離鳳凰古城30公里,共有662戶2808人,是純苗族聚居村和古傳統村落。這里曾經一度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滯后,村容村貌較差,群眾觀念“守舊”,是湘西地區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近年來,省文旅廳先后派出兩輪扶貧工作隊進駐老洞村、竹山村,聯合當地黨委政府,發揮行業優勢,聚集各方力量,打造一村一景點、一組一主題、一戶一場景,迅速將“名不見經傳”的兩個村變成了游客“最想去”的目的地。目前,竹山村成為了當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當之無愧的鄉村發展的“網紅明星”。其成效體現在“變”“實”“活”“惠”四個關鍵字上:
變:村莊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竹山村、老洞村由曾經遠近聞名的落后村,迅速蝶變成脫貧村、度假村,村民們在一樣的土地過上不一樣的生活,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說是“三年的變化抵得上三百年的變化”。首先是路修通了。進村道路由原來的3.5米寬、山路彎彎、陡峭險峻的水泥路改擴建國家三級旅游公路,安全性、舒適度大為提升。其次是環境變美了。過去村民多以打工、種田為生,村內石頭屋、土坯房眾多,牛欄豬舍亂搭亂建,蚊蠅滋生,草堆、糞堆、垃圾隨處可見。現在村莊房屋齊整、花草掩映其中,四面青山,郁郁蔥蔥,清澈的沱江,蜿蜒東流,村內森林覆蓋率達68%。第三是住房改善了。老洞村、竹山村兩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分別安置貧困戶89戶、55戶,青瓦黃墻,桃紅柳綠,似鑲嵌在群山環繞中的兩顆耀眼明珠。
實:山村發展基礎得到全面夯實。過去兩村尤其是竹山村耕地零散,廣大群眾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祖祖輩輩延續著傳統農業勞作,無規模農業、無集體經濟和經營收入。近年來,兩村扎實推進公共基礎建設,并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文旅扶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是可進入性大為增強。以竹山村、老洞村為重要節點,貫通“千麻”旅游公路,串聯鳳凰鄉村旅游南北兩線,閉合旅游環線,形成快捷、高效的全域旅游交通網。二是接待能力穩步提高。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停車場、旅游廁所、商品販售點迅速建成,竹山鄉居、竹山康養、老洞自露營基地等集餐飲、住宿、休閑一體的鏈條初步形成,村內日接待可達200余人次以上。三是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建好了旅游標識標牌,整治了環境衛生,抓好了改水、改廁、改廚、改圈,有效提升了鄉村文化旅游舒適度。
活:鄉村文旅產業攪活“一池春水”。產業互動格局初步形成,《愛在竹山》景區、竹山苗嶺無邊界泳池、竹山鄉居民宿、老洞露營基地“四個業態產品”全新推出,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良性互動發展。營銷推廣活動紛至踏來,竹山村提煉了“真心擁抱苗鄉”“到竹山苗寨做客”等富有情懷的口號,舉辦了美麗鄉村四季攝影賽、“苗族食俗”廚藝大賽、評選“孝老愛親模范”、文藝“雙送”惠民等系列活動,引來了“人氣”、帶來了“財氣”。老洞村每年舉辦中國鳳凰苗族“三月三”馬蘭情人節,2017年還成功承辦湖南省秋季鄉村旅游節。可以說,這兩個村實施“旅游+”戰略,豐富文旅內涵與外延,打造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讓山區變景區、舊房變新房,建成了集文化體驗、旅游觀光、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產業體系。來村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了解農家習俗,悄成當地時尚。今年疫情形勢逐步好轉后,“竹山鄉居”于3月8日正式開業,開業以來人氣很足,有時“足”到一房難求。目前,兩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萬元以上,有效攪動鄉村發展的“一池春水”,成為帶動周邊發展的新“引擎”。
惠:貧困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老洞村、竹山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2200元、1800元分別增長到5600元、5300元,貧困發生率由37.2%、21%下降至0.8%、0.6%,成功完成整村脫貧出列的目標任務。其中,兩村廣大貧困群眾最津津樂道、交口稱贊的是,他們不僅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家門口賺錢”,還可以房屋、土地等資產入股分享旅游紅利,獲得穩定收入。竹山村一組81歲的吳信胖,他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年齡這么大還能當上“演員”,其編籮筐、織草鞋“竟然”成為游客眼中的“絕活”,每月能掙上1600元;一組龍炳妹被聘上村落劇演員后,既能照顧好家庭,又能在家門口就業,年房屋資產性收入和工資收入達到3萬元,生活質量大為改觀,幸福感普通增強。老洞村麻志明建成了村里首家“苗鄉特宴”,當上了“老板”,年收入可達5萬元。這兩個村廣大群眾真正做上了旅游事,吃上了旅游飯,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二、“竹山模式”是新時代鄉村發展的“全新路徑”
竹山村、老洞村以文旅為主攻,闖出戰勝貧困新路子、走出鄉村振興新模式,打造了新農村建設的“標桿”,創造了落后山村跨越發展的“奇跡”。其之所以能成功,關鍵是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快速推進文旅融合、農旅結合;核心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借力借勢走出一條新路,推動村莊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具體來說,主要得益于以下四方面:
凝聚合力是“竹山模式”成功的根本。“竹山模式”有效將省文旅廳的引領力、地方政府的執行力、村民群眾的向心力“三力”有機結合、科學整合,凝聚起求發展、促脫貧的磅礴力量。省文旅廳瞄準打造文旅扶貧新樣版,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在幫助高起點高標準編制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經常組織領導、專家學者進村入戶調研,摸實情,抓調度,“手把手”指導、“實打實”推動,幫助整合資金、協調項目、解決難題,特別是文旅融合后,繼續保持焦點不散、靶心不移,力度不減、標準不降,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物給物,要智力提供智力。鳳凰縣委、縣政府、省文旅廳駐村扶貧隊、鳳凰旅投公司廣泛動員村民群眾,蹄急步穩推進村民培訓,并以千麻公路通車為契機,聚集各方力量,先后投入5000萬余元,17天建成老洞露營基地,3個月建成苗嶺無邊界溫泉游泳池、竹山鄉居民宿和“愛在竹山”沉浸式體驗景區。其中,老洞露營基地成為全省四個露營基地打卡之一,成功實現“彎道超車”。
對接市場是“竹山模式”成功的關鍵。省文旅廳積極牽線搭橋,先后邀請自駕友、OAD設計公司、美聚源、快居美、智成旅游等公司去村里“問診把脈”,幫助謀劃文旅扶貧“切入點”和相關項目工作。目前,兩個村在成立老洞村旅游公司、竹山村旅游合作社的基礎上,成功引進鳳凰旅投公司,實現了與市場的有機嫁接,確保了鄉村文旅產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實踐證明,鳳凰旅投公司的進入成為“竹山模式”成功關鍵的一著棋。公司采用現代企業管理和市場運作模式,立足山水、民情、民俗資源,挖掘苗家農耕、編織草鞋、紡紗、織布、婚嫁等民間習俗,讓習俗文化在保護中得到合理利用,進而再造“實景”旅游產品,巧妙地將農村民居轉化成文旅場景,實現了將村內資源變資產、產品變商品、村民變股民。
融合發展是“竹山模式”成功的基礎。“竹山模式”不僅有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還有農業和旅游的融合,更有自然山水與民俗的融合、古老傳統與時尚藝術的融合。兩個村十分注重文物保護,陳渠珍公館、麻家大院等20處文物得到保護維修、合理利用;十分注重文化再造,開發“實景”旅游產品,游客可在吃簸箕宴、舂碓、磨豆腐、讀農耕、玩婚俗、學苗語、唱苗歌等過程中尋覓鄉愁、愉悅心靈;十分注重文化創新,成立非遺產業合作社,建立家庭非遺作坊,20余名非遺傳人獲得穩定收入。在農旅融合方面,竹山村種植優質油茶160畝、獼猴桃300畝、懶漢梨100畝;老洞村提出“一業帶四園”思路,以鄉村旅游為主業,成功開發兩百畝高山荷花園、百畝黃桃園、百畝奈李園、百畝金銀花園,實現旅游與農業的有機融合。
群眾參與是“竹山模式”成功的保障。村落變景區,村民變“演員”是“竹山模式”的真實寫照。竹山村、老洞村巧妙地將村民納入苗寨故事,全方位讓其參與其中,讓村民真正成為發展的“主人”。目前,“竹山鄉居”租用村民住房44棟,每年每戶租金3000元,并按三年遞增5%的標準補助;安排村民務工42人,人均年收入可達2.7萬元。建立竹山旅游合作社,直接提供就業崗位82個。簽訂建檔立卡戶委托幫扶協議書,每年每人可獲固定收益160元。設立農村電子商務中心,拓寬藍莓、黃桃、蓮子、臘肉、苗繡等特色產品市場,讓鄉村農旅產品走出“山門”。老洞村推行“農戶+合作社+公司”模式,種植荷花210畝,農戶入股定期參與分紅,僅土地流轉租金增加收入6萬元。“竹山模式”還帶動了翻身村稻花魚、下麻村雞蛋、涼燈村黃酒等周邊村寨10多種農產品銷售。
三、“竹山模式”可為后發展山區提供“有效參照”
總結“竹山模式”經驗、放大“竹山模式”效應對于后發展地區來說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建議有條件、有資源、有潛力的地方把文旅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路徑、鄉村振興的有效之策來抓,找準突破口,點燃“導火索”,形成促發展、促脫貧的“裂變”效應。
轉變觀念。當地村民群眾思想僵化、觀念落后是制約文旅扶貧的首要“瓶頸”。這些年,省文旅廳對癥下藥,先后安排村支兩委、村民骨干和積極分子分批次赴省內長沙、永州、邵陽,省外山東、河南、四川、江浙等地開拓眼界,培育了一大批“帶頭人”。省文旅廳駐村工作隊、當地黨委政府、鳳凰旅投公司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村民培訓,以上“夜校”、看電影等方式,“現身說法”,反復溝通,引導村民群眾實現了思想大轉變、行為大轉移。文旅扶貧,觀念轉變先行。建議把村民群眾的觀念轉變作為基礎性工作,貫穿于文旅扶貧全過程,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等方式,推動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提升,為全面開展文旅扶貧奠定基礎。
整合力量。推進鄉村發展必須綜合發揮當地政府、市場主體、村民群眾和社會的力量。當地黨委、政府應主動引領文旅扶貧發展,將所要打造的村或地區納入文旅發展全域規劃、作為重要節點來打造,抓實抓好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尤其需整合部門項目和資金,讓其快速傾斜、快速集結。村民群眾和社會力量也是開展文旅扶貧的重要力量,有時甚至影響發展全局,必須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他們參與文旅脫貧的主戰場。
對接市場。竹山村、老洞村無論在景區定位,還是在市場營銷;無論是客源組織,還是文化挖掘,都按照市場需求、市場規律辦事,抓得好很到位,最終實現文游產品建設、產業體系構建和市場營銷的有機結合,實現與客源地的緊密銜接,走出一條符合文旅發展規律、切合當地發展的市場化道路。建議把市場作為文旅扶貧的主攻方向,主動對接市場,主動融入市場,將鄉村文旅開發和建設具體事項交由市場去做,堅持用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尤其注重引進專業公司、專業團隊,構建起市場主導開發的發展格局。
建好機制。老洞村建立了“文旅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三級管理”方式、竹山村建立了“旅游合作社+農戶”的“兩級管理”方式。實踐證明,兩個村的管理方式,能較好兼顧村里、村民及市場運營主體的各方利益,尤其是能快速處理矛盾和協調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動員群眾支持文旅開發、參與文旅開發。建議有意向發展文旅產業的地方建立以村支兩委或鄉鎮黨委政府為主的矛盾協調機制;以合作社為主的村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合作機制;以市場運營公司為主的開發運營機制,找準各方利益平衡點、契合點,形成全方位、穩步高效的運行機制。
共享利益。著眼建立利益共同體,建議成立旅游業發展等專業合社,以寨內每戶村民的民居、土地、山林、資金等作為股份,注入專業合作社,讓村民自主結成利益聯盟,把資源變資產、產品變商品、村民變股民,實現盈利共享,風險共擔,形成多方參與、風險共擔、互利共贏機制,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三重效益。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