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經濟是一個新詞,一般指從當日18時至次日凌晨2時所發生的服務業類經濟活動,包括夜食、夜游、夜娛、夜購等,幾乎涵蓋了商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旅游業、娛樂業等所有第三產業。2019年8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對外公布《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后,夜經濟成為輿論熱詞,被評為“2019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如何引導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需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夜經濟的長沙實踐
近年來,長沙突出打好商圈牌、創新牌、文化牌和服務牌,大力發展夜經濟,推動消費升級,取得積極成效。打好商圈牌。堅持以推動大型商圈、商貿綜合體和特色街區等商貿流通載體建設為抓手,推進夜間經濟發展。重點推進以“五一商圈”為代表的傳統商圈提質升級,優化商圈消費體驗,形成“夜間經濟”示范區。同時,精心打造以太平街、坡子街、東瓜山、漁人碼頭以及解放西路酒吧一條街等特色街區,成為夜經濟集聚區和典型消費場景。打好創新牌。著力推動夜購、餐飲、旅游、綜藝演出、影劇觀賞、教育培訓、體育健身、醫療保健、休閑娛樂等九大業態創新發展,打造集“食、游、購、娛、體、展、演”等于一體的夜間消費目的地。精心打造“山水洲城”獨特夜景,持續放大橘洲焰火影響力,每場煙花燃放均吸引超20萬游客觀看。積極推動夜經濟與商業、文旅、體育等產業融合,打造多元的夜間消費產品。打好文化牌。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蘊,彰顯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含量。堅持文化惠民,市政府每年分別向長沙音樂廳、梅溪湖大劇院購買服務1400萬元、1500萬元,用政府補貼手段降低票價,豐富夜間消費的文化供給,年接待觀眾50萬人次以上。積極推動文博場館開發適宜的夜間消費產品,豐富文博消費。如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博物館等舉行“博物館之夜”活動,雨花非遺館推出全國首個非遺夜市,充分滿足人們夜游、夜賞、夜逛需求。打好服務牌。著力優化營商環境與公共服務,提升夜經濟服務水平和消費體驗。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為夜經濟市場主體注冊提供便利,全市共有演出場所26家、酒吧93家、電影院106家、KTV場所376家、健身房639家、夜宵外賣店853家、網吧1669家、便利店17166家,其中便利店發展指數排名全國第二。積極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向夜間延伸,重點地鐵、公交線路夜間運營時間延長到23時甚至更晚;天心區上線湖南首個夜間經濟服務中心,為夜間消費提供了極大保障。
二、夜經濟的發展分析
發展城市夜經濟,必須深入考察分析其自然條件、群體特征、扶持政策與人文環境。需具有夜經濟發展的自然條件。據美團平臺大數據對16個樣本城市的分析,夜經濟在全部經濟中所占比重,廣州、貴陽、深圳、重慶、長沙居前5位,北京、天津、蘭州、哈爾濱、濟南居后5位;22點之后消費占夜間消費的比重,長沙、廣州、深圳、貴陽、重慶居前5位,蘭州、天津、哈爾濱、濟南、北京居后5位。進一步比較分析發現,這與南方城市比北方城市全年平均氣溫較高的氣候條件緊密相關,南方城市幾乎全年夜經濟都比較活躍,而且越夜越精彩;如長沙商戶90%以上夜間營業, 47%營業到22點以后,27.6%營業到24點以后。而北方城市夜經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時段性,主要集中在暮春到仲秋大約半年時間和每天晚上十點以前這個時段。說明氣候條件這一自然稟賦對夜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需分析夜經濟消費的群體特征。美團平臺大數據顯示,異地用戶占夜間消費用戶的比重,居前5位的城市分別是杭州、長沙、貴陽、廣州、南京,都達到50%以上,而這5個城市均是全國甚至全球知名旅游城市。這說明夜經濟消費群體,一方面是外來旅游觀光的游客,另一方面才是本地居民。在本地消費用戶中,20至45歲的群體是消費主力;而在文娛、酒吧、KTV等夜間消費中,90%以上是35歲以下的年輕群體。夜間消費內容幾乎覆蓋生活服務各個領域,餐飲消費則是絕對主力,如長沙的夜間消費餐飲占比超過60%,其次是住宿消費占16%;再次是文娛消費占12%。因此,夜經濟的經營主體需依托政府職能部門和有關機構的研究成果,認真分析研究夜經濟消費的群體特征和消費特點,確定夜經濟的經營內容和對策,提高夜經濟經營效益。需出臺夜經濟發展的扶持政策。任何一項新型業態和消費模式的發展,都需政府的引導扶持。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在提高夜間消費便利度和活躍度等方面明確了扶持政策。此后,全國許多城市相繼出臺專門政策措施。如北京出臺了“夜間13條”,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上海設立“夜間區長”“夜生活首席執行官”,進一步優化夜間營商環境;天津提出打造“夜津城”,形成6個市級夜間經濟示范街區;南京提出到2020年夜間經濟試點區域新增經營收入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4%左右;成都出臺加快建設國際消費城市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挖掘夜間消費新動能;西安提出構建“品牌化、全域化、特色化、國際化”西安夜游經濟;長沙出臺加快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為夜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可以預見,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夜經濟的發展將進一步風生水起。需保障夜經濟發展的人文環境。夜經濟的發展,表面是一種經濟現象,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現象。比如曾經聞名全國的“長沙歌廳現象”,鼎盛時期多達100多家,是長沙夜經濟一道亮麗風景。發展城市夜經濟,需大力營造相應的人文環境,打造文化特色。比如,在鼓勵發展具有本土特色文化娛樂活動時,要引入知名舞臺劇、歌舞、話劇等演藝形式;延長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場所服務時間延長到22點;開展文化主題特色夜市,開設夜間文化論壇、藝術沙龍等活動;鼓勵各類體育場館夜間經營;依托現有旅游資源,結合打造歷史文化街區,開發夜游路線等。總之,應通過打造夜經濟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增強市民認同感,營造推動夜經濟發展的人文環境和良好氛圍。
三、發展夜經濟的對策建議
發展夜間經濟,既是各級政府的責任,更是人民群眾的期盼。需在規劃引領、政策扶持、服務保障等方面精準施策,形成合力。強化規劃引領。完善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進一步從時間、空間、質量、創新等方面挖掘市場需求,擦亮夜經濟名片。重點以打造“24小時城市”為目標,加快規劃一批與區域商圈發展相融合、具有帶動輻射功能的特色夜消費街區,培育一批體現文化特色、形成城市品牌的夜經濟載體,建設一批具有區域標識度、多業態融合發展的夜經濟場景,打造夜經濟“升級版”。強化政策扶持。健全“夜經濟”協調聯動機制,多一些包容性的“導”,少一些一刀切的“管”,形成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合力。用好市政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建設資金,加大對商圈、特色商業街區內市政配套設施的支持力度。用好各類產業發展資金,加大對消費性服務業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和重大活動的支持力度。強化服務保障。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進一步降低夜間經濟經營主體資格的準入門檻,簡化審批程序。提升原有商業設施的使用率,提升夜間服務能力。支持各類餐飲、文化休閑、娛樂、教育、健身等夜間市場主體開展延時服務活動。進一步優化公共交通線路設置,加密夜間運行班次,適當延長主城區公交、地鐵夜間運營時間,方便市民出行。
(作者為長沙市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黨組副書記、主任)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