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運行的智軌列車。
北汽株洲生產基地。 鐘躍能 攝
北汽株洲基地第100萬臺車下線。
軌道交通是株洲市的主導產業之一。圖為一名小朋友靠近一個列車模型窗戶觀看里面的布置。
田 超 徐 行 攝
中國動力谷大廈。
株洲汽博園賽車場。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省工信廳提供)
制造強省建設系列報道(四)
周 佳 譚小洋
2019年12月25日,省委書記杜家毫來到清水塘,宣布三一能源裝備園、綠地濱江科創園開工。不見煙囪,沒有異味,恢復成一張“白紙”的清水塘老工業區開啟了“重生”新征程,也正式拉開了株洲產業轉型發展的大幕。
還清水塘“一池碧水”之后,株洲市經濟增長靠什么?
歷經動能轉換、爬坡過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之后,一組年終數據給出答案:2019年,株洲市工業投資增長31.3%、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57.5%,均居全省第一;中國動力谷“3+5+2”產業增長16%,占到全部工業比重的75%;新增“四上”企業突破600家,萬元GDP能耗下降5%,高質量發展評價位居全省前列!
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作為湖南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株洲市堅持把發展制造業作為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聚焦產業鏈現代化建設,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新興動能,圍繞“3+5+2”產業體系,主攻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車及新能源、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制造產業,以先進制造業集群為主特征的中國動力谷成為中國制造走出去的亮麗名片,工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創新驅動 引領經濟新活力
2019年,株洲高新區的創新成績捷報頻傳——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被納入“國家隊”,成為我省首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為中部地區國家級園區和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成員,株洲高新區已擁有“國字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科技孵化器、公共服務平臺等32個,成為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
“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數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科技創新指數、創新創業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國家級高新區排名的重要支撐指標。2019年6月,動力谷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獲評孵化器行業最高級別榮譽稱號“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成為株洲高新區第3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這些只是株洲市搶抓機遇,加快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占據發展“智”高點的豹窺一斑。
近年來,株洲市大力實施創新能力提升、高端裝備創新、“兩化”融合等重點工程,推進產業鏈企業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推動產業鏈發展邁向中高端。
全球首列虛擬軌道列車在這里投運,12米純電動智能駕駛客車在這里首發,中車時代電動汽車的新能源客車智能化工廠等企業獲批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成功創建全省唯一的功率半導體創新中心、成功獲批中國移動全國5G試點城市……如今在株洲,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4.8件,僅株洲高新區,就已誕生了11項世界第一、93項全國第一;全市企業技術創新中心達到85家,其中國家級6家、省級34家。2019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比重有望達3%。
“創新”早已流淌在株洲人血液里。“株洲元素”正源源不斷地走向全球,踏上世界領先“新征途”,成為中國制造的閃亮名片。
發展靠創新,創新靠人才。
投資100億元建設的動力谷自主創新園圍繞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構建“一圃兩器一基地兩中心多園區”的發展格局,不斷培育引進高端人才及科研創新團隊、推動高??蒲性核鶆撔聞摌I、搭建引進各類創新平臺、推進創新創業國際合作、多元化運營孵化載體,目前,有155家入駐企業,吸引了24位院士專家帶著項目落戶,90多項科研成果落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引擎”。
近年來,株洲市在實施“萬名人才計劃”基礎上,全面落實“人才新政30條”,建成中南地區最大的職業教育基地,每年可提供10萬名產業工人,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同時,全面打通職教城與企業用工招聘的渠道,設立科研成果轉化基地、高端人才研發基地、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全年引進科技人才291名,為重點產業172名高層次人才兌現稅收獎勵575萬元。組織60名優秀企業家赴德國深造,組織1000多名高管赴海爾集團等游學實訓,培訓企業班組長、電工和焊工2000多人次。如今,株洲市已擁有國家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或工作組6個,兩院院士等高端人才5000余人,主導制定國際標準6項,國家標準11項。
依靠創新,昔日“天上灰蒙蒙,地下滿地塵”的株洲已搖身變成“智造”的綠色海洋,株洲這個老牌工業城市正以澎湃動力叩開全球“智造”大門,奮力崛起。
產業賦能 強勁發展“磁力場”
產業強則經濟強,項目興則產業興。
去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明確提出,要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產業鏈企業逐漸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主引擎,產業鏈生態圈也日益成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主陣地。如何讓產業鏈形成“強磁場”?產業鏈招商是關鍵。
去年10月28日,株洲·中國動力谷汽車產業博覽會開幕。會上,中南集團產業園項目、遠洋資本(中科致知)株洲教育城項目、通聯支付平臺項目等34個項目現場簽約,其中“三類500強”項目,產業或產業配套項目占比超過80%,總投資額超過300億元。
2019年,株洲高新區在產業鏈中精準“出擊”,全方位做好建鏈、強鏈、延鏈、補鏈文章,大力引進產業鏈關鍵環節上的龍頭企業,加強項目前期的跟蹤和對接,將產業鏈做精做強。2019年,株洲高新區營業收入、技工貿收入雙雙突破2400億元,在全省園區新型工業化考核中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排名第一,全省高新區創新發展績效評估中綜合排名第二,榮獲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2019全國外資吸引力100強縣市區等稱號,一躍成為株洲高質量發展的“頂梁柱”。
株洲高新區產業發展只是株洲抓項目、興產業的一個縮影。從“廣撒網”到精準招商,株洲市樹立產業鏈思維,持續推進制造強市行動,實現了產業鏈的“強身聚核”。株洲市重點項目投資過千億;省“五個100”和重點項目超額完成年度任務;三一智慧鋼鐵城和能源裝備園、綠地濱江科創園等230個項目開工建設;株洲信息港、華錄數據湖等項目加快建設;湖南移動大數據中心一期、漢德車橋一期等100個產業竣工投產。
為更好地釋放“磁場效應”,讓產業、人才、科技等高端要素匯聚,株洲市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圍繞“3+5+2”產業體系,加速新舊能轉換,全面推動工業經濟高速增長。
2019年10月27日,落戶株洲高新區10年的北汽生產基地,迎來了第100萬輛汽車下線。10年間,北京汽車株洲分公司還先后建成兩個現代化的工廠,一躍成為北汽制造中堅,并帶動株洲齒輪、延峰汽車裝飾、元創汽車等零部件配套企業生產的快速增長。2019年北汽株洲分公司整車生產量達到14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9.8萬輛,同比增長231.3%。前11個月,推動汽車制造產業同比增長69.2%。以“智造”引領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正不斷釋放出磁場效應。
從年產30萬臺計算機整機,到具備年產100萬臺計算機整機能力,湖南長城只用不到三年時間,便步入了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并吸引了麥格米特株洲基地等一大批優質企業落戶。以“湖南長城+麥格米特”的自主可控計算機及信息安全產業的龍頭企業,強勢帶動電子行業保持穩步增長。2019年,電子信息產業全行業已累計完成產值45億元,同比增長24%,迅速發展的電子信息產業正讓株洲全產業協同發展步入“快車道”。
如今,軌道交通、汽車、通用航空“三駕馬車”保障了株洲經濟的穩中求進;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風生水起,為株洲經濟“強筋健骨”;服飾和陶瓷兩大傳統產業正走出一片新天地。株洲市產業集群實力日益強勁,產業發展磁力正源源不斷地得到釋放。
環境給力 筑就企業暖心巢
人才,不如北上廣深高手云集;區位,不及沿海沿邊城市開放;地價,比不上中西部一些地方優惠。產業項目蓬勃發展,產業鏈逐漸邁向中高端,株洲憑什么?
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株洲市通過深入打造產業項目建設年和溫暖企業行動,不斷加大企業幫扶力度,強化保障,營商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
——積極打造服務平臺?;窘ǔ筛采w全市園區企業的政務服務平臺,涌現了“保姆式”服務、“一站式”審批、“背對背”測評、抖音推介等特色服務。先后建成賽寶計量、國基認證、陶瓷檢驗、新能源汽車檢測中心等制造業服務平臺,市中小微企業成長服務公司獲評全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中晟全肽獲“創客中國”大賽全國一等獎。株齒成功獲批全省首家工信部工業互聯網平臺測試床項目。
——開展溫暖企業行動。株洲市已連續3年開展企業幫扶活動,2019年打造了“線上”與“線下”的幫扶網絡,舉辦了“惠企政策大巡講”、“創響三湘,減稅降費進園區”等200余項主題活動或特色工作,構建了溫暖在實處、溫暖在寬處、溫暖在深處、溫暖在高處的株洲模式。目前,株洲市已聚集各類服務平臺560余家,其中國家級41家、省級179家、市級349家,從業人員達到3萬人,為解決企業“缺錢、缺人、缺管理、缺技術、缺市場”等突出問題發揮了巨大作用。2019年,株洲市收集企業問題3231個,辦結3203個,辦結率為99.1%。
——全面強化金融保障。加強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搭建中企云鏈和中航云信等產業鏈融資平臺,累計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62億元。全面推廣以應收賬款質押的產業鏈金融。加強銀企合作對接,面向全市征集企業融資需求,推動835家小微企業與22家金融機構現場簽約,授信金額達到176億元。2019年1-11月,全市中小企業貸款余額809.4億元,增長15.1%。
重任在肩,任重道遠。株洲市將持續增強創新引領作用,以產業鏈現代化建設為抓手,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全力推進制造強市建設,加快構建世界級+國家級+區域級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加快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全力踏上新時代株洲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