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湘籍企業家郭偉民正是堅守“文化自信”的初心使命,秉承“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致用”的湖湘精神,以“保護文化遺產、復興中華文化”為企業使命,以“快樂建樹、高效作為”為企業宗旨,于2009年12月創立上海建為歷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建為歷保),專門從事歷史建筑、文化遺產保護修繕。10年來,公司立足上海、面向全國,聚焦主業、創新創業,發展成為我國建筑遺產保護行業第一家“新三板”掛牌的專業公司,正在向主板上市公司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3次考察建為歷保參與保護項目
2017年11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陪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婭參觀故宮博物院,在故宮寶蘊樓茶敘,參觀故宮前三殿,觀看文物修復技術展示和珍品文物展,在暢音閣共同欣賞中國國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表演。暢音閣位于乾隆花園,園中著名建筑符望閣和倦勤齋是建為歷保參與修復保護的重要項目。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州荔灣區恩寧路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肯定廣東南秀古建筑石雕園林工程有限公司舊城微改造項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不大拆大建,促進傳統與現代融合發展,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位于百年歷史恩寧路的永慶坊,曾是廣州市危舊房最集中的區域之一。2016年1月,建為歷保旗下全資子公司南秀古建承接廣州萬科恩寧路項目古舊建筑修繕加固工程,采取“政府主導、企業承辦、居民參與”的改造模式,堅持“修舊如舊、建新如舊,交融梳理、肌理抽疏,文化專修、資源活化”的原地升級原則,打造商業與居住混合、古典與現代兼容、懷舊與潮流并蓄的歷史街區,成為保護城市文化遺產的成功范例。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敦煌莫高窟考察了解莫高窟歷史沿革和文物保護研究情況,并走進洞窟察看歷史悠久的彩塑、壁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產,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加強石窟建筑、彩繪、壁畫的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代代相傳。敦煌莫高窟是建為歷保通過實時監測,參與并嘗試與人保合作,對文物建筑進行“文化保險”的重點項目。
創造文化遺產保護產業“五化”新模式
建為歷保按照“文化遺產保護全產業鏈服務提供商、文化遺產預防性保護技術應用推廣者、文化遺產守護者與活化者”的定位,探索實行文化遺產保護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全供應鏈多元化合作、全價值鏈股份化混合、全技術鏈融合化創新、全數據鏈平臺化服務,走出了一條專業化、產業化保護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之路。
實行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縱向成鏈、橫向成群是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趨勢。建為歷保把握建筑遺產保護涉及范圍廣、覆蓋面寬、行業跨度大、產業鏈條長的特點,負責提供文化遺產保護策劃、設計、施工、監督、運營全產業鏈一體化解決方案。該公司獲得上海首批文物保護工程資格證書,具備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一級、古建筑工程專業承包一級、建筑裝修裝飾專業承包一級、展示工程一級、特種工程專業資質、建筑裝飾工程設計專項甲級、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乙級、園林綠化二級、建筑智能化工程專業資質等10多項專業資質,已形成文化遺產保護、展覽展示、建筑工程、信息科技、生態環保五大業務板塊,已開設華東、華南、中南、西南、華北五大分公司,擁有3家全資子公司。該公司運用一體化經營模式,共完成舊上海特別市政府大樓、上海沙美大樓、上海外灘農行、上海新場古鎮、岳陽張谷英古建筑群等近100項古建筑和近現代建筑保護修復項目,一批項目成為經典示范工程。
推進全供應鏈多元化合作。建筑遺產保護涉及到文化創意、工程施工、技術創新、材料開發、人才培養等全供應鏈,必須走多元化合作之路。建為歷保堅持共建共享共保共贏思路,探索了四種全供應鏈多元化合作模式。與行業組織合作共建示范工程。公司與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合作,爭取業務指導、政策支持、項目安排、資金資助,共同實施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工程。2016年5月,公司合作組建“建為歷保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聘請專家為項目提供咨詢指導。2018年1月,公司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共同建立我國首個以文化遺產科技保護為主題的公益性基金-科技保護專項基金,資助文化遺產科技研發與科技保護項目。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建創新基地。公司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等合作,共建一批文化遺產保護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基地。公司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建立“北大建為文化遺產保護實驗室”,與西南交大共建“文化遺產預防性保護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與湖南理工大學共建“湖南省文物建筑保護利用重點科研基地”,聯合開辦“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培養專業人才。與相關企業合作共建產業聯盟。公司與北京國文琰文物保護發展有限公司、上海章明建筑設計事務所、華東建筑集團、德國萊默建筑材料公司、深圳華僑城等企業合作,優勢互補、協同融合,共同發展文化遺產保護產業。與國際合作共建展覽展示平臺。公司與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有限公司等國際國內文化遺產保護行業組織合作,舉辦“國際建筑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每兩年一屆,已成功舉辦三屆,成為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第一品牌盛會。2019年10月31日-11月2日,以“齊心遺產保護、協力社會發展”為主題,成功舉辦第三屆“國際建筑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 ,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126家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單位參展,充分宣傳展示了文化遺產保護產業發展成果,被CCTV評價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盛會”。
實施全價值鏈股份化混合。歷史建筑保護行業的核心產業鏈從募資、規劃設計、修繕施工、監測維保到后續運營,都擁有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等多重價值屬性。文化遺產保護必然要求通過多元化股份制合作,聚集資本、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資源,給文化遺產全價值鏈賦值、賦能,實現文化遺產和公司發展雙向增值。建為歷保探索走向資本市場,實施員工持股、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多元參股的混合股份制合作,形成了合理的股本結構和科學的公司治理機制。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員工持股,實施員工股權激勵計劃,鼓勵公司董事、總監、高管和核心員工參股。第二階段戰略融資,公司榮登“OTC”(上海股權交易中心),通過定向增發,實現“天使輪”融資,成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行業內第一家在資本市場掛牌的專業公司。2015年11月,公司登陸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掛牌交易,標志著全國第一家專注于文化遺產保護修復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2016年,經過A輪融資,成功入選新三板創新層。2017年9月,經過B輪融資,完成對建元基金、三湘印象、文科園林、長沙興創的戰略性定增融資。第三階段財務融資,公司正在運作B+輪定增,擬引入頭部券商海通證券投保聯動,擬引入達晨創投作為財務投資人估值背書,全力爭取A股上市。
推動全技術鏈融合化創新。文化遺產保護集成文化藝術、建筑技術、工程技術、材料技術、環保技術等于一體,因交流而多彩,因合作而活躍,因融合而突破。建為歷保大力實施文化遺產保護技術融合創新工程,注重技術創新基地建設,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聚焦文物建筑加固及修復技術、文物建筑賦存環境監測技術、文物建筑核心病害監測技術、傳感設備安裝方式、數據分析及預警機制、文物建筑風險評估模型建立、文物遺產物聯網監測管理云平臺實際應用、推動文物建筑活化工程等8個方面重點攻關,推出了一批文化遺產保護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公司參與完成多項國家級和上海市重點課題研究,參編4項國家和地方標準,現有已授權專利及軟件著作權100多項,榮獲4項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專利工作試點企業、上海市科技小巨人等稱號。
推行全數據鏈平臺化服務。數字化傳承是文化遺產保護新途徑,大數據平臺服務是產業發展新模式。建為歷保把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文物遺產保護,自主研發了“文化遺產物聯網監測管理云平臺(文物云)”,對文化遺產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建立文化遺產電子檔案和大數據庫,構建文化遺產全數據鏈。文物云平臺既是一個文物保護工作管理平臺,又是一個文物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目前,已在上海、云南、湖北、北京、浙江、江蘇等地成功應用,承接完成了故宮倦勤齋、符望閣、碧螺亭和大理崇圣寺三塔、上海護珠塔、岳陽慈氏塔、成都奎光塔等監測項目,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物云平臺榮獲第三屆全國十佳文博技術產品及服務獎、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市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獎、浦東新區科技進步獎。
文化遺產分類保護蘊藏巨大產業發展前景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要求“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國家相繼頒布實施了《文物法》和《文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出臺了《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規范、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迎來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春天。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建設性保護、開發性保護、預防性保護蘊藏著巨大產業潛力、廣闊市場空間、美好發展前景。建為歷保完全可以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創新發展、做大做強,為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讓歷史建筑“存”下來,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搶救性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原則。我國是文物大國。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最新數據,目前,我國登記不可移動文物近77萬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擁有世界遺產55項,其中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世界文化遺產37項,與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作為城市歷史的“活化石”,古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歷史傳承價值。由于缺乏保護,短短30年,全國已消失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2019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公布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確定176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55處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項目。文化遺產保護存量規模巨大,搶救性保護刻不容緩。按照單位建筑規模100萬元/處的體量估算,文化遺產保護存量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專項補助金,2013年為70億元,2019年達到了175億元。2018年,我國和上海市文物保護專項預算支出達到369億元。越來越多的項目納入文物保護范圍,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文物保護產業。
讓歷史建筑“串”起來,整體性保護點多面廣。歷史文物成為孤立個體,缺少環境無法凸顯其價值。現在一些歷史建筑本身的建筑格局和現狀堪憂,整體環境保護更不容忽視。歷史建筑保護,正在由單體建筑保護向群體建筑保護拓展,由孤立的建筑保護向整體環境保護拓展,由單一片區保護向歷史街區和古城區、古村落保護拓展,更加注重成片、成街坊歷史風貌整體性和普遍性保護,把這些文化遺產成“串”、成片保護起來。《文物保護條例》規定,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中,必須使其傳統格局、街巷肌理、空間尺度、歷史風貌以及與之相聯系的建筑物等物質形態和環境要素得以保護和延續。國家核定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135處,劃定歷史文化街區875處,確定歷史建筑2.47萬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799處。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點多面廣線長任務重。
讓歷史建筑“活”起來,開發性保護事半功倍。每一座歷史建筑都是一副滄桑畫卷、一幕歷史往事、一段動人傳說。建筑遺產保護重在挖掘和開發歷史文化傳承價值,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合理利用是最佳保護方式。《文物保護條例》鼓勵支持利用歷史建筑開展與保護要求相適應的文博創意、休閑旅游、開辦展覽和博物館等活動,還鼓勵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多種形式投資參與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和利用。目前,文化遺產保護中,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技術、重空間、重工程而輕文化、輕歷史、輕系統的傾向。歷史建筑在保留其特性基礎上增添新的元素,進行創新性開發,點石成金,豐富業態、活化功能,建設成為城市新景觀,讓古建筑與新建筑相融共生,創造出新的價值,古建筑也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種開發性保護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可以推動文化遺產“活化”傳承、開發式利用,可以促進文化遺產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可以聚合放大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文化效益。
讓歷史建筑“美”起來,建設性保護難度加大。對歷史建筑有三種“建設性破壞”:一種是簡單的大拆大建、一拆了之,一種是“為我所用”的破壞性改造,一種是“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開發利用。一些歷史建筑伴隨“拆真”和“復建”而漸漸消失,被一批批沒有歷史信息的“假古董”所取代。歷史建筑不能成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應該進行建設性保護。對不同保護等級建筑、同一建筑不同保護等級部分作出不同保護修繕要求,做到修舊如舊、修舊如新、修舊如故、修舊如初,提高保護質量,真正讓文化遺產“美”起來。這種建設性保護必然要求理論的突破、管理的更新、技術的探索、保障的到位,設計標準、技術標準、工程標準、材料標準更高了。這也正拓展了文化遺產保護產業發展的新需求、新空間、新動能。
讓歷史建筑“新”起來,預防性保護任重道遠。在文物保護領域,一般認為一座建筑是否達到50年,是評判其是否屬于歷史建筑的重要時間標準。統計顯示,中國建筑的平均壽命不到30年,大部分都是“短命建筑”,而國外“百年建筑”很多。在城市化發展相對成熟的國外,據測算,城市舊建筑改造與新建筑修建的投入比例約為7:3,大量的市場、政府資金用于文化建筑保護而非拆后新建。由此,預防性保護可以超前謀劃、超前實施,通過修舊如新,不斷推陳出新、破舊立新,延長建筑壽命,打造更多“百年建筑”。
(作者為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