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東市城區一角。 (邵東市委宣傳部供圖)
鄧星照 魏志剛 劉昭云 唐 冉
素有“百工之鄉”“商貿之城”“民營之都”美譽的邵東市,地處湘中腹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成為湖南省首個民營經濟改革與發展實驗區,也是全國民營經濟最早活躍的地區之一。從“興商建縣”“興工強縣”到“興工旺商”,邵東艱辛探索、奮勇前行,民營經濟發展歷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2017年,邵東躋身湖南省經濟強縣第四位。2018年,邵東實現GDP430億元,增長11%,增速居全省第一,民營經濟占邵東生產總值的80%以上,覆蓋了邵東100%的外貿出口,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顯示著強大的生命力。
眾人踏出的道路
說起邵東的民營經濟,就不能不提曾小山。1980年,曾小山就以僅有的2000元錢,在家鄉流澤鎮創辦了湖南省第一家民營企業——邵東流澤鋁制品廠。這個只有一條簡陋鑄造生產線的企業,一個典型的家庭手工作坊,卻是曾小山事業的起點。此后他逐步在全國多地擁有鋁業公司,打造出一個聞名遐邇的“鋁業王國”,曾氏集團成為了全省第一個私營企業集團。
曾小山的創富歷程,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發展史的縮影。像這樣的故事,邵東還有許多。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邵東民營經濟歷經風雨、大浪淘金,從“扁擔”“地攤”“作坊”起步,創造了“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邵東人”和“哪里有邵東人,哪里就有市場”的商界傳奇。目前,邵東共有個體工商戶8.3萬戶、法人企業1.5萬家。40萬邵東人走南闖北,甚至邁出國門,僅在老撾經商辦廠的邵東人就有數萬之眾,萬象繁華的宏克亞星商業街和三江口小商品城,更是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邵東街”“邵東村”。
“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們家的生意經歷了三代,從父輩‘搞副業’到海外創業,逐步發展壯大。可以說邵東民營經濟的發展是逼出來、闖出來、傳出來、帶出來的。”老撾湘鋒國際集團董事長宋杰鋒介紹說。
民營經濟是一方廣袤的沃土,是一片縱橫馳騁的空間。上世紀90年代,為統一思想,快速發展民營經濟,邵東組織團隊到溫州考察。溫州的領導笑了,說他們80年代初到邵東學習經驗,現在邵東人又趕到溫州來了,讓人不好說話。“不好說話”是客氣,但差距卻是現實。邵東人在溫州人的面前終于看清了自己——現在與過去比,邵東前進了;自己與溫州比,邵東落后了!
“只要來邵東,一切都寬松。”這是上世紀90年代邵東最響亮的口號。當時縣里規定:個體戶、私營企業的經營范圍除了法律政策明文禁止的,其余都是允許的。寬松的政策和環境使民營經濟得到蓬勃發展,全縣迅速形成了“商貿城、工業鎮、專業村”的格局。
平臺強化“磁力場”
企業興則邵東興。近年來,邵東著力打造招商“磁場”和引資“洼地”,搶抓湘南湘西被批準為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歷史機遇,出臺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關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發展實體經濟的意見》等支持文件,設立20億元產業引導基金、4億元創投基金,通過鼓勵發展高新技術企業、降低民營企業稅費負擔等一系列優惠政策,著力提供“股東式”服務,破解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營商環境進一步得到優化和提升。
創億達公司2018年1月從深圳遷到邵東,獲得廠房免租3年的政策扶持,享受到“綠色通道”的便捷,從裝修到掛牌、試產,所有流程僅用時5個月。今年該公司產值將突破20億元,比在深圳時的產值翻了一番,躋身行業全國前5名。
“當地政府一周內幫我辦好了所有的落地手續,速度非常快。”對于邵東提供的“股東式”服務,隆安福皮具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道仁也深有感觸。該公司是2017年從東莞市招商引資引進的一家規模企業,主要從事高檔皮具加工貿易,2018年實現總產值1億多元。
邵東積極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大力建設園區平臺,全市形成了以湘商產業園為主體,仙槎橋五金、黑田鋪印刷、廉橋醫藥、團山打火機等特色園區為支撐的“1+4”工業園區發展格局。同時,以產業鏈招商為重點,引進了宏得電子、飛拓自動化等傳統產業上下游配套企業,全產業鏈引進了晶博光電、群輝光電等電子信息企業。如今,邵東湘商產業園規劃面積2.6平方公里,入園企業198家,投產企業143家,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72%,被評為“全球湘商十大最具投資價值的園區”。
湖南泰國商會會長劉純鷹是邵東企業家回鄉創業的典型代表。2012年,他在邵東生態產業園出資興建博宇中小企業創業園,短短幾年時間,建成了標準化廠房30萬平方米,吸納皮具、箱包、服裝等50余家企業入駐,并通過境外商會引領帶動箱包和服裝產業的出口和稅收成倍增長。
產業匯聚新動能
民營經濟是推動邵東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當沿海地區的制造業憑借先進觀念和地理優勢率先實現轉型升級之后,邵東立足“創新引領”戰略布局,積極引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2017年1月,邵東在中西部地區縣級層面率先建立了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以滿足傳統產業升級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求為目標,圍繞機器人、工業4.0、3D打印、自動化裝備等高科技戰略產業,開展企業引進與孵化、技術研發、高端人才引進與創新人才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產學研合作、企業服務等,現已申請國家專利248件,柔性引進院士、國家級人才30名,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8家,為100多家企業提供了“量體裁衣”式技術服務,協助企業開發創新產品53項,研制出打火機、五金套件、皮具箱包等一批全自動化示范生產線,實現“機器換人”。
邵東注塑打火機占全球市場份額70%。位于生態產業園的東億電氣是世界上最大的打火機制造企業,每天生產800至1000萬只打火機。據了解,該公司近年投入3000多萬元,將13道工序全部實現自動化,產值增加40%。
同樣的智能化改造也發生在五金行業。東方神鷹工具制造有限公司通過“智能化變裝”,建成國內首條“小五金”工具行業利用機器人技術和3D打印技術生產的示范性生產線,將63道工序精簡為27道,生產效率提高35%,產值增長54.2%,日均可生產鉗子1萬把。
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邵東市委、市政府高舉建設“創新、富裕、宜居”邵東的戰略大旗,以通江達海、走出國門的戰略眼光,致力構架出連貫東西南北乃至世界各地的大交通格局,改變邵東不沿江、不沿海的不利區位條件,為民營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目前,邵東建成中南地區最大的物流集散地,近300條線路覆蓋全國80%的縣(市區),貨物日吞吐量40多萬件;建成境外投資企業226家、自營進出口企業233家、海外銷售平臺2000多個,“邵東智造”馳騁于國內外,箱包、打火機出口量連年全國第一。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