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廣州、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兩大重要核心引擎。郴州作為距離廣州、深圳最近的內陸省份城市之一,對標廣州、深圳,正視差距、分析優勢、借鑒經驗,找準對接契合點,尋求融入突破口,是推動郴州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
一、正視差異性:郴州與廣州深圳相比存在明顯梯度差距
郴州與廣州、深圳相比,無論是城市影響力、經濟實力、發展活力還是要素吸引力等,都存在明顯的梯度差距。差距不可避免,差距就是潛力。只有正視差距,擺正位置,借鑒經驗,瞄準標桿,找到發力方向,才能努力實現換道超車。
城市影響力。從城市規模看,郴州市城區建成區面積不足1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0萬,全市城鎮化率54.9%;廣州、深圳是廣東省的“兩大”龍頭城市,都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世界一線城市、國際化大都市,常住人口均超過1000萬,廣州城鎮化率86.38%、深圳城市化率達100%。從戰略地位看,郴州作為湖南的“南大門”,是“一帶一部”的重要節點;廣州、深圳是沿海城市,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兩大重要核心引擎,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從交通條件看,郴州是聯通粵港澳與中西部地區的重要交通節點城市,京廣鐵路、京港高鐵、京珠高速公路及復線、岳汝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線縱橫交錯,陸上交通網絡較為完善;而廣州、深圳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海陸空等立體交通均很發達,屬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經濟實力。從總量看,2018年郴州地區生產總值2391.9億元,廣州22859.35億元、深圳24221.98億元,郴州僅為廣州、深圳的10%左右;郴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7.8億元,廣州1632.3億元、深圳3538.41億元,郴州僅為廣州的13.3%、深圳的6%。從質量看,2018年郴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0482元,廣州155491元、深圳189568元,不足廣州、深圳兩市的三分之一;郴州地方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僅占67.8%,而深圳、廣州地方財政收入中稅收占比分別達81.9%、80%。
產業競爭力。郴州三次產業結構為8.5:45:46.5,對經濟具有支撐作用的主要有色金屬、能源、煙草、商等傳統產業,其中有色金屬是唯一的千億產業,但總體產業鏈處于低端。廣州市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為0.98:27.27:71.75,形成了汽車、石油化工、電子、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批發零售、金融、房地產等10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深圳三次產業結構為0.1:41.1:58.8,主要有金融、物流、文化、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等現代化產業,均是增加值過億元的產業,其中金融業突破3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突破8000億元、 先進制造業突破6000億元。
開放活力。2018年郴州新批外資項目72個,增長50%;實際利用外資19.1億美元;廣州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5376個、增長120%,合同外資金額399.59億美元、增長200%,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66.11億美元;深圳新簽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14834個、增長119.5%,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82.03億美元。無論是利用外資規模還是增幅,郴州與廣州、深圳都存在較大差距,廣州、深圳在高基數上保持高速增長。2018年郴州外貿進出口總額47.2億美元,其中出口25.5億美元,出口商品主要有礦產品及機電產品;廣州進出口總額1431.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818.3億美元,分別是郴州的30.3倍、32.1倍;深圳進出口總額4375.3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2374.8億美元,分別是郴州的92.7倍、93.1倍,出口總額連續26年居我國大陸大中城市首位,出口商品主要為機電產品及高新技術產品。
創新驅動力。郴州正在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2018年取得專利授權1646件,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76.2億元,2018年城市創新力進入全國百強。廣州擁有82所高校,在校大學生數量居全國第一,集結了廣東97%的國家重點學科、70%的科技人員和95%的博士,2018年專利授權89826件,是郴州的54.6倍。深圳是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PCT專利連續15年位列全國第一,總數幾乎占了全國的半壁江山,2018年專利授權14.02萬件,是郴州的85.2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296.63億元,是郴州的14.4倍;華為、中興、騰訊、大疆等科技型領軍企業層出不窮。
營商吸引力。近年來,郴州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優化配套環境、政策環境、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服務環境等,2018年郴州被評選為中國企業營商環境(地級市案例)十佳城市、中國發展營商環境獎。但與廣州、深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如,我們講“法無授權不可為”,而深圳是“法無禁止即可為”;郴州企業注冊壓縮到了4個工作日,已是大幅提速,但廣州只需2.5個工作日、深圳僅需1個工作日,深圳個體工商戶登記實現了無人干預自動“秒批”。
二、學習先進性:廣州深圳有很多經驗值得郴州學習借鑒
廣州、深圳發展速度之快、質量之優、效益之好,著實令人嘆服。探求其成功之道,除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優越的地理條件、強有力的國家政策支持外,最主要的還是其自身有很多敢為人先的先進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有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魄力。解放思想一直是廣東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法寶,而作為廣東省兩大“龍頭”城市的廣州、深圳,最顯著的精神特征就“敢想敢試、敢闖敢干、敢為人先”,時時處處能感受到他們開放的觀念、創新的思維。廣州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1978年全國首個可以自由貿易、自由議價的國營河鮮貨棧在廣州開業,從“一條魚引發的改革”開啟了中國價格闖關的先聲,一路走來,廣州就是靠“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發展起來的。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在中國制度創新方面肩負了試驗和示范的重要使命,無論是制度創新還是產業新興、創新服務等處處體現著敢為天下的創新創造精神。
有善謀全局、逐鹿全球的雄心。廣州、深圳都善于在全國大格局、世界大趨勢中思考和謀劃發展,目光不局限于全國、而是放眼全球,思路清晰、定位準確、目標高遠。廣州的定位是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深圳的定位是發揮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廣州、深圳都是在全球坐標中找定位,對標世界一流謀發展。
有思慮長遠、取舍有度的眼界。廣州、深圳在之前高速發展的基礎上,近年來積極落實發展新理念,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如深圳在“深圳速度”基礎上又提出了“深圳質量”的新理念。在產業發展上有取有舍。近年來廣州、深圳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施“雙轉移戰略”即“騰籠換鳥”,舍得放棄眼前利益,將一些勞動密集型低端產業向外轉移,著力發展高新技術和高端產業,培育新業態、新動能。在科技創新上舍得投入。2018年廣州R&D占GDP比重達2.8%,深圳R&D占GDP比重達4.1%,全世界只有韓國、以色列超過了4.2%。
有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胸襟。廣州2018年出臺“廣聚英才計劃”,提出19項創新舉措,圍繞“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全力集聚國內外“高精尖缺”人才,計劃5年內投入15億元,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入學、醫療待遇、培養資助等一系列支持待遇。深圳人才市場化改革開全國先河,從招收第一批“不包工作分配”的大學生,到首部城市人才工作條例、首個城市人才公園、首個城市人才日等都誕生于深圳,英才計劃、領航人才計劃、孔雀計劃等人才計劃在深圳一個接一個實施,目前深圳常住人口1302萬,而人口平均年齡僅為32歲,是中國最年輕、最有朝氣和活力的城市。
有崇尚實干、只爭朝夕的作風。廣州、深圳都是節奏很快的大都市,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崇尚實干、講求速度、追求效率。他們始終抱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在加快發展中只爭朝夕,在工作落實上爭分奪秒,在優化服務上一次次提速,秉承干就干最好、爭就爭一流的精神,經常考慮的是離國際領先水平還有多大距離。廣州在2018年實施優化營商環境1.0改革的基礎上,今年又啟動了2.0改革,探索國際營商規則,從引領全國到對標全球。深圳2018年營商環境指數在全國排名第一,今年又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的十大項、41條具體措施,半數以上均為全國首創。
三、找準關聯性:郴州與廣州深圳之間關聯緊密優勢互補
郴州與廣州、深圳雖然存在巨大差距,但由于地緣相近,同時郴州也有許多獨特的優勢,可與廣州、深圳互補。找準關聯性、分析自身優勢,才能在對接合作中找到突破口。
地緣相鄰。郴州自古為“楚粵之孔道”,是內陸出入南方沿海和廣東通往內陸的主要通道。由于地緣相鄰,郴州與廣東地區人緣相親、文化相融, 許多風俗習慣都很相似,在文化和生活習慣等方面具有明顯“親粵”特征。歷史上相互之間經濟貿易關系十分密切,古代茶馬古道鹽商、客商絡繹不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郴州著力打造湖南“向南開放看郴州”品牌,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投資合作、民間交流活躍,具有良好的合作交流基礎。
交通互聯。京廣鐵路、京港高鐵、京珠高速及復線、岳汝高速等交通干線將郴州與大灣區聯通,郴州至廣州、深圳、香港分別只需1小時、2小時、2.5小時高鐵車程。此外,近年來,郴州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平臺的對接,海關、口岸、鐵海聯運、國際快件中心等平臺健全、功能完備,是中國內陸地區平臺功能最完善的“無水港”城市之一。
產業配套。由于郴州臨近粵港澳,很多郴州籍人士到粵港澳地區就業創業,粵港澳大灣區是郴州最重要的招商目的地,來郴州投資的客商大都數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廣州、深圳兩市居多,經濟相融、產業關聯度強。特別是近年來,郴州大力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產業主導、全面發展”戰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基本構建了有色金屬、文化旅游、精品會展和礦物寶石、生態綠色、石墨及新材料等5大主導產業,以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粵港澳大灣區休閑旅游目的地,主要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產業配套、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民的高品質生活提供環境配套。近年來,郴州80%以上的招商引資項目和資金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城市。
資源互補。郴州被譽為“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礦產資源、水資源、電力資源、勞動力資源等都非常豐富,且又有近鄰優勢,可為廣州、深圳提供優質低成本的生產要素。而廣州、深圳擁有人才技術和雄厚資本優勢,可為郴州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同時,郴州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67.9%,空氣質量居湖南省前列,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也是“廣東人最喜愛全域旅游目的地”。近年來,郴州80%以上的國內游客、30%以上的購房者來自粵港澳大灣區。
四、強化協同性:推動郴州與廣州深圳聯動發展同頻共振
郴州與廣州、深圳在很多方面關聯密切優勢互補,深化合作大有可為。應以廣州、深圳的“昨天”審視郴州的“今天”,以廣州、深圳的“今天”展望郴州的“明天”,對標廣州、深圳,深化合作對接,強化協調聯動,加快推進郴州高質量發展。
思想同步。與廣州、深圳相比,我們既缺資金、缺項目,又缺人才、缺技術,但最大的短板還是思想觀念不開放。與廣州、深圳的“敢想敢試、敢闖敢干、敢為人先”相比,郴州部分干部官本位的思想比較嚴重,搶抓機遇的意識、對外開放的意識、開拓進取的意識、改革創新的意識還不夠強。對標廣州、深圳,首先思想觀念上要同步,敢為人先、勇立潮頭,增創優勢、砥礪奮進,走在前列、勇當尖兵。要大力解放思想,有敢于突破各種束縛、打破條條框框的勇氣,有敢闖敢干、敢為天下先的沖勁和埋頭苦干的精神,用改革的思維、創新的方法謀劃發展和推進工作,充分發揮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驗田”作用,真正把解放思想變為行動自覺、成為加快郴州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
擺正位置。正視郴州與廣州、深圳的差距,擺正位置。廣州、深圳以全球為坐標,立足中國、著眼全世界、對標國際一流,郴州應以京港高鐵為軸,立足湖南、瞄準大灣區、對標廣州深圳,向北爭支持、向南謀發展。在路徑選擇上,避免與廣州、深圳的同質競爭,錯位發展、田忌賽馬。在角色定位上,甘當配角、服務廣州深圳發展,立足自身優勢,主動為廣州、深圳提供產業配套、要素配套、服務配套。以創新驅動發展、以開放謀求機遇,積極探索創新合作新模式,在配套服務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享受廣州、深圳的輻射帶動,實現聯動發展。
精準對接。始終堅持打造服務型政府的理念不動搖,精準對標國家和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指標體系,針對企業痛點、難點問題,推出系列政策措施,建設一流營商環境。推動交通設施網絡的對接,加快推進郴州北湖機場和一批通航機場建設,完善立體交通網絡;積極爭取廣清永高鐵、臨武至毛吉嶺高速公路、黃莽高速公路項目建設,進一步暢通郴州入粵通道。加強開放平臺的對接,完善和整合口岸平臺功能,深化通關便利化合作。重點是以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加強產業的精準對接,圍繞廣州、深圳開展配套服務,大力發展配套性上下游產業鏈;搶抓廣州、深圳“騰龍換鳥”機遇,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著力選擇與郴州5大主導產業相關聯、與廣州深圳產業相配套的大項目、好項目,重點瞄準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制藥、先進裝備制造、礦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服務業,精準招商引資,完善郴州產業鏈,提升產業整體檔次水平。搶抓建設湘贛邊鄉村振興示范區和與廣州市農業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機遇,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建設。
鞏固優勢。優勢就是尋求合作的籌碼和資本,也是潛力所在。相對于廣州、深圳而言,郴州最大的優勢就是資源:礦產資源、人力資源、生態資源。發揮好礦產資源優勢,科學合理開采,提升礦產開發利用水平,發展礦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礦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增強話語權。提升人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特別是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培育更多更優的產業工人、高技能人才。借鑒深圳的經驗,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以“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為主題,打造綠水青山樣板區、綠色轉型示范區、普惠發展先行區。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狠抓環境污染治理,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把郴州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客廳”,吸引更多粵港澳大灣區的人來郴旅游度假、投資興業、安家扎根,為疏解廣州、深圳大都市城市功能服務。
政策接軌。充分用好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國家級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等政策,加快申報中國(湖南)自由貿易區郴州片區,深入探索“紅三角”“湘粵合作試驗區”新的合作模式,積極爭取將郴州納入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區域規劃。大膽創新體制機制,重點是營商環境、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業發展、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社會治理、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新機制新舉措,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吸引廣州深圳的產業、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要素向郴州溢流。特別是在科技創新、人才引進上要著眼長遠、舍得投入,堅持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以高新技術產業為第一增長點、以人才為第一資源,完善“林邑引才計劃”,著力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人才政策法規體系,堅持“外引內育”“筑巢引鳳”,給人充分施展才干的平臺,把郴州打造成近悅遠來的人才聚集地。完善崇尚實干、鼓勵擔當的激勵機制,轉變作風、講究效率、狠抓落實,一心一意謀發展,心無旁騖抓落實,以實干繪就藍圖,以實干實現夢想,以實干譜寫郴州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作者為郴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