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岳陽市君山區委區政府著眼構建人才活力激發新格局,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大力實施“銀色人才”工程,充分發揮退休技術人才作用,搭建起人才與項目對接的平臺,暢通“銀色人才”留轉綠色通道,鼓勵“銀色人才”技術創新,建立“銀色人才”傳幫帶機制,積極鼓勵和大力引導“銀色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他們的主要做法有:
一、建好“人才庫”,積極開發“銀色人才”這一寶貴資源
堅持高位推動。君山區委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專門會議,就人才引得進、盤得活、留得住、用得好等工作進行深入研究,決定把“銀色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上來抓,區委書記謝勝同志親自過問、親自部署、親自啟動“銀色人才”工程,大力倡導和積極支持退休老干部與老專家發揮作用、奉獻余熱。出臺專門文件。區委組織部在充分征求意見、反復修改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了《君山區關于打造“銀色人才”工程的實施意見》,對“銀色人才”的登記備案、聘用期限、傳幫帶機制等方面進行明確規定,讓重視、使用、激勵“銀色人才”有章可循,也讓各地各部門發揮“銀色人才”作用成為一種新常態。實行動態管理。對全區退休專業技術人才進行調查摸底,分類組建“銀色人才”數據庫,對老專家的年齡、健康狀況、專業技術職稱、常居住地、發揮作用意愿等情況進行登記造冊,實行信息化動態管理。目前該區登記備案的中級及以上職稱退休人員有85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9人。
二、搭好“大舞臺”,為“銀色人才”發揮作用營造良好環境
與產業對接。比如,良心堡鎮七星湖村在老農技專家段芬初的帶領下,成立宇環水產養殖合作社,將七星湖周邊3300多畝低洼水田改造后,推行稻蝦共作模式,發展龍蝦養殖產業,年產龍蝦110多萬斤,帶動當地農民每戶增收1.5萬多元,原來貧瘠的土地變成了農民致富的聚寶盆。在這一示范帶動下,稻蝦套養在君山區迅速推廣鋪開,目前全區面積已經發展到近16.5萬畝,錢糧湖鎮正著力打造龍蝦特色產業化小鎮。與基地對接。區委、區政府確定市、區兩級專家共24名分別對接16個農業產業基地,涵蓋蔬菜、養殖、果木、中藥材等領域。“銀色人才”工程實施以來,各位專家主動沉到產業基地一線摸情況、找癥結、想辦法,幫助解決了許多生產上的問題,攻克了許多技術上的難關。與農戶對接。為鼓勵“銀色人才”專家深入基層,走進田間地頭,點對點主動服務農戶,解決農戶實際生產問題,君山區給受聘的老專家發放《君山區“銀色人才”服務登記手冊》,記載服務農戶具體內容,作為聘期考核的重要依據。市、區蔬菜專家分別在柳林洲街道、許市鎮點對點指導推廣酵素肥料和富硒水稻、傳授黃瓜嫁接技術,提升了農產品品質,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幫助農戶增加了收入。如在“銀色人才”幫助指導下,柳林洲街道20名菜農嫁接黃瓜增產30%以上,廣興洲鎮富硒水稻由5畝試種發展到156畝,通過檢測硒含量全都達標,富硒大米價格較普通大米提高了1倍。
三、育好“領頭雁”,加快釋放優秀“銀色人才”的示范效應
開展技術攻關,當好研究員。發揮“銀色人才”科研經歷豐富、技術水平高的優勢,組織開展技術攻關,研發新技術、培育新品種,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如老專家吳鳳英退休后謝絕外地高薪聘請,自愿在君山區農科所從事育種試驗,承接農業部和湖南省相關農業項目,研發8個辣椒新品種、1個大白菜優質高產抗病新品種、7個秋季蔬菜試驗新品種,增加了產量,提高了效益。解決實際困難,當好指導員。“銀色人才”針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堅持邊干邊學邊教,發揮“傳幫帶”作用,毫無保留地將新技術、新知識教給當地農民和年輕技術骨干。去年,錢糧湖鎮觀音村農戶大面積種植吊瓜,由于沒人指導,盲目噴灑農藥,致使吊瓜田里不結瓜,每畝損失近3000元,吊瓜專家朱志平得知這一情況后,多次到吊瓜種養基地,手把手指導農戶施肥打藥,面對面為農戶釋疑解難,成功解決了病蟲害嚴重和不結瓜的問題,2018年該村種植的吊瓜喜獲豐收。助力脫貧攻堅,當好幫扶員。“銀色人才”把貧困村、貧困戶作為幫扶的重點,送技術下鄉,幫助發展產業,近兩年帶動全區200多戶貧困農戶實現穩定脫貧。許市鎮退休專家顏金堤借助金盆村鄉村旅游和湘蓮種植產業優勢,指導貧困戶種植湘蓮,多次組織貧困戶召開湘蓮種植技術培訓會,編撰培訓手冊,讓貧困戶參與湘蓮種植與深加工,幫助貧困戶脫貧,2018年金盆村種植湘蓮4000畝,產量100多萬斤,還引進小型蓮籽脫殼和蓮米抽心加工企業,湘蓮產值提高40%以上,農戶人均增收400元,26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
四、打好“組合拳”,全面激發“銀色人才”的創新創業熱情
考核激勵。研究制定專門的“銀色人才”考核辦法,對受聘的“銀色人才”在出勤、技術指導和為基地的管理、生產、銷售提供技術服務等方面進行考核,對工作突出的大張旗鼓予以表彰獎勵,在“銀色人才”隊伍中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保障激勵。區財政安排50萬元設立專項獎勵資金,對年終考核等次為優秀的老專家進行獎勵;對受聘的“銀色人才”定期發放午餐補貼、交通補貼、通訊補貼;每年由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為受聘的老專家購買意外保險,解決他們及家人的后顧之憂。宣傳鼓勵。充分利用報刊、網絡、微信等宣傳媒體,多渠道、連續性宣傳推廣“銀色人才”的先進事跡。如《岳陽日報》(2018年7月18日)頭版頭條推介了該區老專家段芬初在“銀色人才”工程實施以來指導基地稻蝦混養的典型事跡,在全區乃至全市退休干部專家中引起強烈反響,激發了他們發揮余熱再創業的激情。
君山區實施“銀色人才”工程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在服務“三農”、科技創新、產業轉型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贏得了群眾好評,也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銀色人才“開發大有作為。從君山的實踐來看,開發“銀色人才”資源的主要收獲有:一是培養了人才。通過講科普,傳幫帶,全區開展農業科普講座57次,聽眾1560人次,印發科普資料2180份,培訓實用人才1045人,現在已有142人成為種養業技術骨干和帶頭人。參培人員普遍反映老專家講得認真、說得實在、通俗易懂,好操作、記得住、用得上。二是解決了難題。君山區老科協和市老科協農業分會近4年先后幫助君山菜農解決生產技術中的系列難點問題,有吊瓜打農藥治蟲不結瓜、大白菜軟腐病等27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等56個。比如,市農業分會老專家關光復聯點君山4年多時間,根據田間土壤抽樣化驗,發現施用磷肥過多,建議進行科學施肥,每畝可減少100斤,節省成本50元,按全區種植甘藍菜復種面積20萬畝計算,每年可節約種植成本(磷肥)1000萬元。三是幫助了扶貧。君山區積極探索“黨建+產業扶貧”模式,“銀色人才”積極參與以“協會聯扶貧對象幫提質增效、基地聯貧困對象幫勞務增收、企業聯貧困對象幫就業轉型”為主要內容的“三聯三幫”產業扶貧行動,指導村民創辦了專業合作社57家,引導村民創省金獎名牌農產品17個,帶領378戶貧困戶參與就業或創業,每戶平均增收1萬元以上;幫助貧困戶流轉土地2034畝,每畝增收600多元,其產業項目規模達3246萬元。四是壯大了產業。君山區老科協總結出水面頭季養龍蝦、二季播種晚稻的成功經驗,并逐年推廣。2018年全區龍蝦套晚稻的面積發展到16.5萬畝,每畝產蝦110公斤,據統計全區年產龍蝦1.76萬噸,產值7億元以上;另外1畝龍蝦套種晚稻可收550公斤。據測算,種養1畝龍蝦套晚稻比單種早晚稻作物多收入2500元左右?,F在君山區農民采用“龍蝦套晚稻”種養技術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小龍蝦已成為君山區的一大產業,為富民強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闖出了一條新路子。
“銀色人才”開發大有需求。從君山區來看,全區農業人口18萬,占全區總人口的72%,從事種養業的有6.67萬人。有耕地面積40萬畝,其中水田22萬畝。2018年,種植面積76.56萬畝(含復種面積),養殖面積25萬畝。而君山農業部門現在崗在職的只有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21人、初級職稱70人,農業技術人員遠遠滿足不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因此,當前農民普遍反映要發展現代農業,既缺種養新品種的推廣,又缺種養新技術的現象較普遍,迫切需要農業科技人員現場加強指導。
“銀色人才”開發大有潛力。據市老科協不完全統計,岳陽市農業中級以上職稱的有596人,其中高級職稱124人。而高級職稱的農業專家集中分布在市直、岳陽樓區、君山區、云溪區和湘陰、華容、平江縣,占全市88%。這說明全市農業“銀色人才”開發還大有潛力、大有前景。應充分認識到,這些農業專家具有獨特優勢:一是有技術、有經驗,“現鍋現灶”,基本不須參加培訓,服務農業能立馬派上用場;二是有情懷、有意愿,“自覺自愿”,基本不需工資報酬,開發利用成本很低;三是知外情、知內情,“熟土熟苗”,基本不需要適應時間,技術指導效率高。可以說,充分開發利用好這支“銀色人才”隊伍,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客觀需要,又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能性。為此,我們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在大量引進高端技術人才的同時,不要忽視了“銀色人才”的開發利用,應出臺政策,真正讓”銀色人才“在鄉村振興中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為鄉村振興貢獻余熱。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