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40年來,改革開放,春風化雨,改變了中國,影響并惠及了世界。沐浴改革開放的陽光雨露,古老的瀟湘大地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
12月4日下午,湖南省慶祝改革開放40年召開第25場新聞發布會,省委改革辦介紹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改革工作情況。
敢為人先,湖南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
改革開放40年,是湖南綜合實力提升幅度最大、城鄉面貌變化最快、人民群眾受惠最多、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的歷史時期。
從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開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各領域各方面全面改革,40年來,瀟湘大地涌現出一大批改革典型經驗和改革先進人物,鋪陳出改革開放大潮激蕩三湘四水的壯闊圖景。經濟領域積極推進國企國資改革、流通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非公經濟發展及改革,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先后涌現出漣鋼承包責任制、株洲國企三項制度改革等先進典型;農村領域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綜合配套改革、構建農業產業化發展體制,涌現出瀏陽土地招拍掛等先進典型;生態領域深入推進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綜合配套改革,打造成湖南的一塊金字招牌;文化領域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形成了“出版湘軍”“廣電湘軍”等文化現象。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擂響全面深化改革的戰鼓。敢為人先的湖南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聞鼓向前,攻堅拔寨,開啟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5年來,省委共召開深改組會議34次、深改委會議1次,審議通過重要改革方案146個。全省先后推出793項重點改革任務,700余項改革基本完成。改革涉及范圍之廣、觸及利益之深、推進節奏之快前所未有。
迄今,湖南在各領域重點改革均取得突破性進展。公安“三級一體”警務機制改革、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模式、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等20余項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受到黨中央及相關部委肯定;國家級湘江新區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改革、合鄉并村改革等形成湖南特色,受到中央媒體推介;“互聯網+監督”、村級微權力清單制度探索、綠色GDP評價試點、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農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等改革實現創新突破,有的經驗做法上升為國家政策。
破除藩籬,改革讓發展動力更強勁
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湖南先后推出一批有利于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有效破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2014年在全國率先出臺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配套出臺20多個政策文件,國企國資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截至今年9月底,37戶省屬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1.14萬億元,1-9月實現利潤101.38億元。出臺系列改革舉措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2017年,湖南省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20547.76億元。
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場監管改革,市場準入門檻大幅降低,全省企業開辦的平均時間壓縮至3.81天,2017年底全省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68.32萬戶、新增注冊資本1.4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76%、42.32%。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涌現并轉化應用大批重大創新成果,2017年全省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5%。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編制首個金融業發展規劃,成功設立第一家民營銀行“三湘銀行”。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省本級行政審批事項較2013年精簡65%,非行政許可事項全面取消。加快推進政府誠信建設,嚴厲懲處違法違規行為。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績效評估改革,對市州專項考核精簡至5項。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將省本級專項由上千項整合壓減到75項。扎實推進“營改增”等稅制改革,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出口退稅政策,清理規范收費項目,有質量、可持續的收入穩定增長機制穩步形成。強力推進債務管理改革,建成政府性債務分色預警機制。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出臺大力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大力推廣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設立國家級湖南湘江新區,構建形成“1+2+5+N”的開放戰略推進體系。2018年上半年全省進出口總值高出全國平均增速23.7個百分點,對外經濟合作遍及87個國家和地區。
精準發力,改革讓社會更加公平正義
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湖南先后推出一批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好解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等問題。
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行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不斷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推農業現代化。全面推行林權、試點推行“兩權”抵押貸款,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縣貸款余額達19.3億元,全國排名靠前。在全省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扎實推進農業“三項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改革,更好調動種糧農民、農業規?;洜I者積極性。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改革,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1152萬人降到2017年底的216萬人。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不斷創新人大工作體制機制,健全人大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制度。創新協商民主機制,構建起政黨、政協、基層廣泛多層協商格局。建立健全居民、村民委員會民主選舉、民主議事、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不斷發展基層民主。
穩妥推進法治領域各項改革,加快法治湖南建設。持續推進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綜合執法的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大幅減少市縣執法隊伍種類。穩妥推進以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司法體制改革、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改革,完成首批員額法官、檢察官遴選。深化公安改革,在省市縣三級構建“4+X”警務機制,破案時效顯著提升。深化司法行政綜合改革,率先在全國建設省市縣鄉四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回應期盼,改革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始終站在人民立場,堅持人民群眾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著力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增長機制、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低收入群體、農民工、鄉村教師、鄉村醫生、鄉鎮公務員等收入得到更好保障。
著力推進就業創業制度改革。出臺促進創新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形成“1+3+X”就業創業政策體系,高校畢業生初次簽約率達到80%以上。出臺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產業擴大就業政策。
著力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教育一體化、中小學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啟動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全力推進“雙一流”建設,教育結構不斷優化、質量不斷提高。
著力推進醫藥衛生制度改革。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5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改革取得較大突破,80%以上的居民15分鐘內能到達最近的醫療點,門診、住院次均費用增幅從18%降到6%以下。
著力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省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大病保險制度和低保管理制度全面建立,社會救助、臨時救助制度趨向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
著力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全國率先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生態強省建設、兩型試驗區建設、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湘江保護和治理等改革經驗全國領先,天更藍了、水更凈了、空氣更清新了。全面實施河湖長制,自然資源資產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等經驗做法上升為國家政策。
著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體系。健全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穩步推進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
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熱情
緊緊圍繞提高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不斷改革完善黨的建設、紀律檢查、干部人事、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極大激發了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
形成權力運行制約和協調機制。全面深化黨和政府機構改革,省本級設立60個黨政部門,市縣機構改革正在統籌推進,改革任務將在2019年3月底前如期完成。持續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最大限度利企便民。
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聚焦黨風廉政建設,出臺“兩個責任”實施意見,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完成紀委內設機構調整和省市縣三級監委組建,實現紀檢派駐機構和巡視巡察“兩個全覆蓋”。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機制,落實糾正“四風”監督檢查機制,馳而不息糾“四風”、治陋習。
完善黨員干部、國家公職人員干事創業激勵機制。出臺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實施意見,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為干事創業劃清底線,為改革創新保駕護航。深入實施“芙蓉人才計劃”,形成了人才回湘、入湘、留湘、興湘的良好局面。
湖南還建立起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改革落實機制,堅持用制度機制抓全盤、用調研調度抓重點、用內評外評抓質量、用督察考核抓成效,推動改革落地見效。(湖南日報記者 唐婷)
Copyright © 2017 www.bocomtrust.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